李大偉 吳貽暉
摘要:高職院校跳高和跳遠運動員大多由未達二級的“非高水平”學生組成。本研究分別選出跳高和跳遠運動員各15名,均為男性,對其進行30米跑、立定跳遠和縱跳測試,數據得出30米跑和立定跳遠二者沒有顯著性差異,通過分析,30米跑可能更適合作為跳遠運動員的專項練習;而二者的立定跳遠的平均水平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測試優(yōu)秀標準,所以立定跳遠可以作為跳高和跳遠項目的專項素質或選材指標;而縱跳水平跳高組明顯好于跳遠組,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說明縱跳更適合作為跳遠項目的專項素質或選材指標。由于測試條件受限,在今后的測試中應中增加形態(tài)和機能指標,以及更全面的素質指標進行分析,以期能更全面的反應跳高和跳遠項目的影響因素,為今后的訓練提供更多依據。
關鍵詞:高職;跳高和跳遠;下肢爆發(fā)力
1、前言
高職院校大學生大多為未達二級水平的“非高水平”運動員,省級大學生運動會也針對高職學生設立了高職組的比賽,高職學生相對高校中“高水平”運動員身體素質還存在較大差異。針對于本科院校大學生高水平競技體育的研究已日益豐富,但對于高職院?!胺歉咚健钡难芯窟€很少。跳高和跳遠都屬于以磷酸原系統(tǒng)供能的“快速力量性”項目,都對下肢爆發(fā)力有著較高的要求。本研究選取對跳高和跳遠下肢爆發(fā)力水平進行對比研究,從而為高職學生跳躍類項目下肢爆發(fā)力的發(fā)展以及專項成績的提高提供參考。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通選取銅川職業(yè)技術學院長期從事跳高和跳遠訓練運動員各15名作為測試對象, 均為男性,兩組學生年齡分別為19.23±1.02、19.67±1.13(M±SD),無統(tǒng)計學差異。
2.2測試方法
通過查閱文獻,選取30米跑、立定跳遠、縱跳作為運動員下肢爆發(fā)力的測試指標,對兩組測試對象分別進行三個指標的測試,其中每個指標均進行兩次測試,取最好成績。
2.3數據處理
數據統(tǒng)計運動SPSS17.0進行分析,對兩組測試結果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差異性檢驗。
3、研究結果
表1顯示,在30米跑中,跳遠組好于跳高組,在立定跳遠中,跳高組成績好于跳遠組,但以上兩個指標兩組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從縱跳指標結果來看,跳高組成績顯著高于跳遠組,P<0.01。
4、討論
本研究旨在對比分析跳高和跳遠運動員的下肢爆發(fā)力指標,通過查閱文獻,選擇三項素質指標進行對比分析。下肢爆發(fā)力的測試指標包含了人體形態(tài)、機能、素質三大類的諸多指標,但由于實現(xiàn)條件受限,本研究僅對30米跑、立定跳遠和縱跳這三項反應下肢爆發(fā)力的素質指標進行測試與對比。其中30米跑為速度指標,其數據還受到運動員的反應、起跑技術等因素影響,但跳高和跳遠均包含開始的助跑動作,雖然動作技術不同,但在完成跳高和跳遠動作時都會受到助跑加速度影響,所以可以作為一個參考指標,但從二者的數據來看,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跳遠組稍好于跳高組,這可能是跳遠運動員在完成跳遠動作時對于初速度的需求更大一些,所以30米跑相對更適合作為跳遠運動員的專項素質。
大量文獻顯示,立定跳遠與跳高和跳遠存在密切相關關系,通過表1數據看出,兩組數據的平均水平都在2.60米以上,達到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優(yōu)秀水平,這與大多數研究一致,但二者間沒有顯著性差異,立定跳遠可以作為跳高和跳遠的專項素質或選材指標。
于樹祥的研究發(fā)現(xiàn),跳深縱跳和跳高起跳的動力學曲線的波形極其相似,二者在外部的技術結構特征方面也十分相似,所以他認為縱跳可以作為跳高的專項素質練習。而適宜高度跳神縱跳波形和跳遠的波形有明顯差異,所以建議跳神縱跳練習不能作為跳遠運動員的專項練習手段。本研究的數據顯示,跳高運動員的縱跳水平要好于跳遠運動員,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這與于樹祥的研究一致。
5、總結
綜上所述,跳遠和跳高運動員是通過下肢的高爆發(fā)力來完成技術動作的,二者在完成動作時均需要開始的助跑來提供加速度,從而轉換為向上的力,而跳遠運動員可能對于初速度的需求更大,所以30米跑可以作為跳遠運動員的一個專項素質練習或選材指標;立定跳遠二者無顯著性差異,但均數水平都達到了國家學生體質測試水平優(yōu)秀等次,所以立定跳遠可以作為兩個項目的專項素質練習或選材指標;縱跳也是下肢爆發(fā)力的重要體現(xiàn),但由于跳高和跳遠的發(fā)力方式不同,跳高運動員的起跳時和縱跳的動作較為相似,而且跳高組的縱跳水平要明顯好于跳遠組,所以縱跳可以作為跳高項目的專項素質練習或選材指標。
但以上指標對于下肢爆發(fā)力的測試還遠遠不夠,應在今后研究中多增加一些與跳躍類項目更接近、更能體現(xiàn)專項動作的測試指標,而且應當增加下肢形態(tài)和機能指標的測試,從而更全面的針對跳高和跳遠項目的訓練和運動員選材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麻雪田等.項群訓練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
[2]邢文華等.奧運優(yōu)秀運動員科學選材的研究[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3]韓慧,馮曉東,朱凱,丁群.對我國優(yōu)秀女子跳高運動員身體素質的調查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1999(04):41-43.
[4]何建省等.普通高校跳遠運動員選材與訓練之我見[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2,19:36-37.
[5] 于樹祥.不同類型跳深練習對跳高、跳遠作用的生物力學比較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03):94-97.
[6] 張健,張紅,孔曉陽,秦凱,岳艷鮮.大學生田徑運動員原地縱跳時下肢力量的對比分析及力學參數的相關性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7,29(05):442-446.
[7] 劉擎.不同專項運動員連續(xù)縱跳能力比較研究[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2,27(04):104-107.
本文系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19GY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