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芬
摘要:語文對于每個學生來說,都是一項比較重要的課程,通過語文學習,學生不僅可以學習如何賞析古詩詞的意境、如何分析課文的寫作方法,還能學習將自己的實踐生活運用優(yōu)美的文字記錄下來。因此,教師必須在工作中探究語文教學的創(chuàng)新路徑,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授課質量。本文將結合實踐進行分析,希望能為教師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關鍵詞:生活教育;小學語文;高年級寫作
引言
文章是寫作主體借助語言文字來書寫生活、抒發(fā)情感、表達觀點的一種方式。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若總是讓學生照著范文和模板寫作,必然會抹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并割裂寫作與生活之間的關系,不僅不利于學生寫作水平的提升,更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一、生活教育理念的相關概念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線和重要基石。原本的內涵是,將教育同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反對學生在教育中死讀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獨立性。在新時代下,生活教育理念的主要特點可以被歸結為生活的、行動的、大眾的、前進的、世界的、有歷史聯(lián)系的幾方面。生活教育理念又可以被理解為“生活即教育”,這主要包括四部分內容。第一,生活具有教育的意義。學生在實踐中所接觸到的事物,都可以與課本上的知識相結合,而這些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對于學生的發(fā)展同樣具有深遠影響。第二,生活決定了教育。脫離了生活的教育,無異于誤導學生固化思維,只了解知識卻不能實踐,無異于紙上談兵。第三,教育為改造生活服務。學生在全面理解課文內容與基礎知識后,能夠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并達到逐步改造生活的目的。第四,生活即教育,是對傳統(tǒng)教育脫離實際、脫離生活的批判。
二、將生活化與小學語文高年級寫作教學相結合的措施
(一)發(fā)散思維,引導學生關注生活
開展小學語文高年級寫作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學生能夠學習正確表達自己對于周圍生活現(xiàn)象以及社會熱點話題的見解,從而幫助他們發(fā)散思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在實踐中,想要將生活教育理念與小學語文高年級寫作教學相結合,教師就必須先引導學生先關注實踐生活,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發(fā)現(xiàn)實踐生活與寫作教學的聯(lián)系,也有利于幫助教師開展下一步的教學工作。首先,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端正態(tài)度。寫作不只是一項作業(yè),更是學生抒發(fā)心中感情的重要途徑,引導學生端正學習態(tài)度,也能夠進一步激發(fā)他們的探究興趣。其次,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物體,從中發(fā)現(xiàn)本質。以人教部編版五年級語文教材中“我的心愛之物”這一寫作練習為例,教師在前期授課過程中就可以結合作文題目帶領學生關注生活,并進行深入挖掘。通過這一題目,教師不僅希望學生能寫出自己的心愛之物是什么、外形特征如何等,更希望他們能夠表達出自己為什么喜愛這一物品,這樣才能使作文內容更加飽滿。
(二)課堂合作探究,掌握方法
通過課前觀察,學生積累了豐富的素材,但如何將這些素材有機整合起來,還需要教師在課堂中給予具體的引導。一些教師忽視了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的指導作用,認為作文生活化就是讓學生自己去生活中體驗,殊不知學生雖然有素材但并沒有掌握方法,自然難以將作文寫好。在寫作課堂中提倡合作,就是要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在交流中掌握寫作的方法,將生活中所積累的素材,按照一定的結構文從字順地、有思想、有感情地進行書面表達。首先,要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確寫作的主題。以寫作“我學會了……”為例,從題目看,是要求寫記敘文,但很多學生在寫記敘文時只會敘事,而不會從事件中寫出啟發(fā)性。在引導學生交流時,當學生確定了“做飯”“游泳”等主題后,可先引導學生初步交流事件的經過,再以問題“你從中懂得了什么道理”或“你從中學會了什么”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從事件中感悟并寫出“堅持”“不斷學習”等道理。其次,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按照一定的結構安排文章。如在上述主題的寫作中,要引導學生圍繞事件發(fā)展順序展開討論,弄清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又如,寫“我最崇拜的一個人”時,教師可先引導學生討論并確定所崇拜的人的主要特點,結合主要特點確定事件,再結合事件選擇語言、動作等描寫方法。如此,就可引導學生按照“總—分—總”的結構來安排作文。
(三)深入生活體驗,選擇重點
通過課堂中的討論,學生初步掌握了寫作方法,但如何將素材更好地整合起來,如何讓所寫內容更富有生活味還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在“我最崇拜的一個人”的寫作中,雖然學生通過討論明確了自己所崇拜的人的特點,但對人物形象的感知還較為模糊。課堂討論后,教師可安排學生觀察所崇拜的人,看他(她)和自己所描述的特點是否相符。在觀察中,有的學生發(fā)現(xiàn),本來是計劃寫所崇拜的人的頭發(fā)、眼睛、鼻子和耳朵,但其外貌中最突出的部分卻是他的耳朵——很大,且會動,所以在寫作中就可以將頭發(fā)、眼睛、鼻子略寫,而將重點放在對耳朵的刻畫上。在此基礎上,筆者引導學生再次深入生活,目的是讓學生確定好寫作的重點,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在“我學會了……”的寫作中,有的學生選擇了“我學會了游泳”,在討論前,該生本來計劃按照去學游泳前的狀態(tài)、如何去的、如何學的、學了之后怎么樣、有什么感悟的結構來寫。但是,學生在深入思考后卻推翻了原來的計劃,開篇點題,然后重點寫學游泳的過程,最后寫感悟,整篇作文結構清晰,重點突出。結合寫作實踐情況看,“記流水賬”是大多數(shù)學生的主要問題,教師為此可引導學生根據(jù)生活經驗確定寫作重點,把不必要的、可以忽略的、不重要的部分省去或略寫,從而突出重點。
結束語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通過課堂合作探究掌握方法,在生活體驗中確定寫作的重點,并根據(jù)生活體驗完成初稿,然后再次深入生活,根據(jù)體驗完成對作文的修改與升格。如此將寫作和生活有機地整合起來,就能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寫作,如此寫出的作文就會富有生活味,就能打動人,就能讓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獲得成長。
參考文獻:
[1]秦麗紅.作文源于生活——小學生生活化作文教學芻議[J].課程教育研究,2020(5).
[2]吳雪玉.淺議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
[3]孫相會.試析生活化背景下的小學語文寫作教學[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