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思穎 戴雪芳
摘 要:隨著中華文化的“走出去”成為當下時代的必然趨勢,中國書法對促進中華文化全球化的融入有著非凡的意義。同時,當今學者對書法的翻譯研究也在不斷增長。在中國書法中,篆書、隸書、楷書、行書和草書是最重要的五種書體。本文以這五種書體為解讀對象,從翻譯的角度對五種書體的英譯進行分析,比較譯者不同的翻譯方法,從而對中國書法英譯實踐提出一些看法。
關鍵詞:中國書法; 英譯; 中國文化
中圖分類號:H059?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1-097-002
1.引言
翻譯的本質是溝通,是文化的介入與文化的協(xié)調。中國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以及特有的表現(xiàn)形式,在中國的文化傳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譯者在翻譯書法相關文章時,不僅要精通雙語文化,還要熟悉書法方面的知識。本文旨在介紹中國書法中最為重要的五種書體——篆書、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進而從翻譯的角度對五種書體的英譯進行比較,分析不同的翻譯方法所展示的文化意蘊,試圖為中國書法英譯實踐提供借鑒和參考。
2.篆書書體及其英譯
2.1篆書書體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其中,大篆起源于先秦,小篆出現(xiàn)在秦統(tǒng)一之后。大篆主要包括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和石鼓文等。秦朝之后,篆書的應用隨處可見。漢朝,篆書的字體偏方,筆畫纖細,圓潤曲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常用小篆書刻儒家經典著作。唐朝是古代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篆書出現(xiàn)了復興的態(tài)勢,此時,篆書通常用于唐朝的碑額,其用筆和漢朝基本一致,圓中帶方,筆畫纖細,不失勁健。
從筆畫上來說,篆書尚婉而通,婉轉流動,從起筆開始,到收筆結束,采用“中鋒”的筆法,單純有弧度。從結構上來說,篆書均勻對稱,大小適當。
2.2篆書書體英譯
譯文一:《中國書法》(英文版):seal script
譯文二:《中國歷代書法》:zhuan-shu
譯文三:《說文解字敘》(英譯本):seal writing
通過對比“篆書”三種不同的英譯,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譯者在翻譯“篆書”時采取了不同的翻譯方法和策略,經歷了兩次視域融合的過程,最終做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釋?!白瓡笔侵袊鴷ㄎ幕械膶S忻~,是中國書法藝術中所特有的文化,因此將其翻譯時難免會受語言、文化差異的影響。例如,譯文二采用的就是“零度解釋”,即為“不譯”,這種翻譯方法更加側重傳播中國文化,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不加任何轉換,直接翻譯為“zhuan-shu”;譯文一與譯文三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翻譯手法,對于目的語讀者來說,簡潔、通俗易懂,更易接受些。
3.隸書書體及其英譯
3.1隸書書體
西晉衛(wèi)恒《四體書勢》記載,秦始皇年間,衙吏程邈因得罪秦始皇入獄。在獄中,他改變了大篆的字體,在筆畫上進行了增減,在結構上進行了方圓的變化。他將改變后的字體交給秦始皇看,秦始皇看了高興,任命其出任御史。因為程邈當時是“徒隸”——即處理公文的小吏,因此將他變革的字體稱之為“隸書”。(楊曉波2009:35)
和篆書相比,隸書筆畫變化更豐富,“隸書至少有點、橫、豎、撇、捺、彎、鉤等形態(tài)?!保▌?005:76)隸書是篆書的俗寫體,將原本曲折環(huán)繞的筆畫分為了幾筆來寫,充分運用側峰。(王碩2016:63)以優(yōu)美的形式體現(xiàn)著古代文人的個性和審美。
3.2隸書書體英譯
譯文一:《書譜》孫大雨譯本:lishu; li
譯文二:《書譜》張充和、傅漢思譯本:li
譯文三:《書譜》畢羅譯本:clerical writing
譯文四:《中國書法》(英文版):official script
譯文五:《中國歷代書法》:li-shu
譯文六:《說文解字敘》(英譯本):clerical style
唐代孫過庭所撰《書譜》是經典的草書法帖,奠定了中國書法理論的基礎。譯文一、二、三選取了《書譜》英譯“隸書”時的三個版本,孫大雨譯本采用的是音譯書體名稱,即“零度解釋”,側重于保留原語中的中國文化。隸書是由秦始皇年間衙吏程邈變革而來,譯文三和譯文六中“clerical”意為“文書工作的”,解釋了隸書的來源。但筆者認為,這種翻譯可能會給目的語讀者帶來一定誤解,以為隸書(clerical writing)是辦事員使用的一種特有的書體。
翻譯“隸書”時譯者需要明白兩個書法的專業(yè)問題,“隸”究竟是什么意思?隸書盛行于什么年代?筆者建議,在譯文后增加一句具體的解釋,如學者楊曉波給出的參考譯文“Li script,a style of Chinese calligraphy, germinating in the Qin Dynasty (221—206B. C.)or earlier, simplified from篆書(zhuan script) for fast writing in official business, but mature and prevalent in the Han Dynasty(206 B.C.一A.D. 220)”。 (楊曉波 2009:37) 這樣既可以消除目的語讀者的誤解,又可以展現(xiàn)出隸書的歷史背景,充分表現(xiàn)隸書的時代價值和文化價值。
4.草書書體及其英譯
4.1草書書體
漢朝出現(xiàn)了章草“收筆有隸書的波腳,字字獨立,后世成為章草”。(劉濤,2015:100)到東漢中期,由于國家統(tǒng)治者對草書的喜愛,草書之風盛行。三國兩晉時期,從章草變革而來的今草盛行一時,今草字體連貫,婉轉流暢?!袄^東漢、東晉之后,唐代出現(xiàn)了草書史上的第三座高峰?!保ù尬娜A2013:142)唐朝時期,草書大多用來抒發(fā)書法家們的內心世界。孫過庭的《書譜》就是草書理論的杰作,為草書理論提供了許多借鑒。元清之際,書法家們繼承東晉、唐朝的樣式,另辟蹊徑,此時的草書達到了成熟階段。
草書起源于古隸的“草寫”形式。筆畫上,草書筆畫上下牽引,如流水一般,筆勢連綿,筆力強健;整體風格上,草書飄逸奔放,氣魄雄渾。
4.2草書書體英譯
譯文一:《書譜》孫大雨譯本:cao;譯文二:《書譜》張充、傅漢思譯本:cao;譯文三:《書譜》畢羅譯本:cursive script; cursive;譯文四:《中國書法》(英文版):cursive script
譯文五:《中國歷代書法》:cao-shu;譯文六:《說文解字敘》(英譯本):cursive style。
從譯文一、譯文二和譯文五可以看出,譯者采用音譯的翻譯方法對草書進行翻譯,直接翻譯為“cao”或“cao-shu”,從譯文三、譯文四和譯文六可以看出,譯者采用解釋的譯法,將草書譯為“cursive script”或“cursive style”,突出了草書連筆的特點,清晰地告訴目的語讀者草書是一種連筆字體、草字體。
5.行書書體及其英譯
5.1行書書體
行書始于曹魏西晉時期。到了東晉時期,行書成為了一種時尚,成為了當時社會中的主流書體。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其筆法收縮自如,俊朗豪放,如行云流水一般。行書從東漢發(fā)育成型,到魏晉時期加以完善,到了唐朝,顏真卿的行書沉穩(wěn)遒勁,揮灑自如,敦實寬厚,有著“雄強”之美。宋朝的行書受到新儒學的影響,在書法中灌輸個性,追求精神價值,因此常常在書法作品中抒發(fā)個人情懷。到了元、明、清時代,行書更加注重個性的體現(xiàn)。
最開始,行書不是為了藝術而產生的,而是為了提高書寫的效率而逐漸形成的。古人稱行書為行狎書,“行”指筆勢流動連順,“狎”是指字的形態(tài)沒有那么莊重。(劉濤2015:122)相對于楷書來說,行書書寫方便;相對于草書來說,行書易于辨認。和筆畫復雜、字體端莊的篆書和隸書相比,行書書寫簡便且富有動感。
5.2行書書體英譯
譯文一:《書譜》孫大雨譯本:xingshu;譯文二:《書譜》張充、傅漢思譯本:xingshu;譯文三:《書譜》畢羅譯本:semi-cursive;譯文四:《中國書法》(英文版):running script
譯文五:《中國歷代書法》:xing-shu;譯文六:《說文解字敘》(英譯本):running style。
從以上六種譯文可以看出,譯者對于行書的英譯基本都集中在音譯——“xingshu”以及解釋性翻譯——“running script/style”上,以上兩種方法都屬于直譯,出于更好傳播中國文化的需要,這樣可以讓目的語受眾理解、接受。然而筆者認為解釋性翻譯“行書”為“running script/style”并沒有很好地體現(xiàn)出行書飄灑自如的風格和蘊含的文化精神。首先值得肯定的是,整體來看,“行書”確實是行云流水的一種書體。但是對中國書法不是很熟悉的目的語讀者可能會感到疑惑。因為在中國書法中,“草書”也有“行云流水、飄逸”的特點。因此將“行書”翻譯為“running script/style”并沒有很好地傳達出“行書”的獨有特點。
中國書法中行書筆勢流動,雖筆畫間牽連帶絲,但筆法緩和,簡約舒暢;草書筆勢連綿,運筆較急。很少接觸中國書法的讀者僅憑借譯文,或許很難分清兩種書體。事實上,行、草之間的區(qū)別在于連筆程度的不同(楊曉波 2009:36)。畢羅先生將草書譯為“cursive”,將行書譯為“semi-cursive”,意在通過前綴“semi-”對行書和草書連筆的程度進行區(qū)分。正是因為譯者認識到了兩種書體之間的不同,抓住了它們的根本特點,才會在譯文中將兩種書體區(qū)分開,從而達到了原語文化與目的語文化間的有效溝通,搭建起了兩種文化之間的橋梁。
6.楷書書體及其英譯
6.1楷書書體
曹魏時期,鐘繇是中國書法歷史上首位楷書家,但是他的楷書仍然擁有隸書的風格。東晉時期,王羲之所寫的《樂毅論》成為了當時大眾所推崇的楷書范本。到了唐朝,科舉制度下更加重視規(guī)范的楷書。同時,也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的楷書名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和褚遂良等等。唐代的楷書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風尚。到了元朝,趙孟頫的楷書清秀靈動,俊美又不失遒勁,成為了那個年代楷書新的風景。整個楷書的發(fā)展過程在中國古代書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其實用性和藝術性影響深遠。
從字形大小上,楷書可以劃分為大楷、中楷、小楷??瑫娇≌R,結構緊密,俊美含蓄??瑫v究橫平豎直,字形方正,和隸書相比,要更加規(guī)范。楷書能夠較好地結合實用性與藝術性,因此成為了精英階層和普通大眾共同推崇的主流字體。(王碩2016:63)
6.2楷書書體英譯
譯文一:《中國書法》(英文版):formal script, regular style
譯文二:《中國歷代書法》:kai-shu
譯文三:《說文解字敘》(英譯本):regular style
從上述譯文可以看出,譯者在翻譯“楷書”時基本直接采用音譯和解釋性翻譯的方法。正如上文所說,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直,譯為“formal script”或是“regular style”有一定道理,對于深諳中國書法的中國讀者來說,也不難理解。然而,筆者認為,這兩種譯文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在中國每個時期,都有一種或多種字體占主流地位,翻譯時,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地稱只有楷書是最正式(formal)、規(guī)范(regular)的。比如,秦始皇時期的主流字體是小篆,漢朝的官方字體則是隸書。并且,在楷書之前的字體——篆書、隸書等,也都工整規(guī)范、有一定法度(regular),因而如果僅僅稱楷書是“formal script”或是“regular style”,不夠嚴謹。
7.總結
中國書法記載著中華文明,展示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其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符號,是藝術與文化的完美融合。由于翻譯目的、翻譯策略等方面的差異,眾多譯文中對書體的英譯存在一些不足。當然,譯文在不同讀者的認知視野中也存在偏差。隨著中華文化的“走出去”成為當下時代的必然趨勢,要樹立正確的中國文化形象,實現(xiàn)文化協(xié)調的翻譯,譯者應當認清翻譯的本質,做到意、神兼?zhèn)?,才能解決在翻譯中長期存在的歸化、異化之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崔文華.中國書法五千年[M]北京:中華書局,2013
[2]劉濤.極簡中國書法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5
[3]劉彥仕.中國古代書法理論文本翻譯探析——以《書譜》英譯本為例[J]中華文化論壇,2017(03):105-109
[4]王碩.濃淡相宜,譯在筆先--闡釋學視域下的中國書法藝術英譯研究[D]東北大學,2016
[5]楊曉波.中國書法書體名稱英譯對中國書法史的誤讀[J]中國翻譯2009(1):33-37
作者簡介:陳思穎,2001年生,女,江蘇南京人,南京林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學生。通訊作者簡介:戴雪芳,1969年生,女,江蘇常熟人,南京林業(yè)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與英語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