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惠瓊
如何構建生活化的小學數學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筆者在教學中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數學語言生活化,理解數學
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教師要結合兒童的認知特點、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因素對數學語言進行加工、裝飾,使其通俗易懂、富有趣味。
如認識“>”“<”,教師可引導學生學習順口溜: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開口在前是大于,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區(qū)別這兩個符號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這個富有童趣的順口溜可以幫助學生進行區(qū)分。
二、數學問題生活化,感受數學
新的課程標準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guī)律,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設計學生感興趣的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數學無處不在,生活處處有數學。因此,通過學生所了解、熟悉的社會實際問題,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活潑的探究知識的情境,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索欲望。
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學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學到校需多少時間,以免遲到;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帶多少錢,才夠回來等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是積累數學知識,讓學生通過如此切身的問題感受到學數學的價值所在,更是培養(yǎng)學生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的最佳途徑。
三、數學情境生活化,體驗數學
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提供這樣的思維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使學生感覺到在課堂上學習就像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了數學問題一樣,需要大家一起來實踐解決,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集體的共同研究,最終得出學習結論。
如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導學生探索圖形的特征,豐富空間與圖形的經驗,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教學中可以組織學生分小組到操場上選定一個建筑物,讓學生站在不同角度看這個建筑物,體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同一個物體時,所看到的形狀的變化,并用簡單的圖形畫下來。也可讓學生在方格紙畫出示意圖:假設圖書館在學校的正東方向200米處,小紅家在學校正北方向500米處,醫(yī)院在學校的正南方向1000米處,車站在學校的正西方向800米處。學生可以根據這些信息,在方格紙上確定適當的單位距離,標出相對位置后,教師再及時組織引導學生進行交流,逐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數學作業(yè)生活化,運用數學
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的生活服務。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學習“認識人民幣”這節(jié)內容,讓學生在家長的帶領下用10元錢進入超市購買物品,看誰買的東西最多、最有意義。學生很欣然的接受了這項作業(yè),去超市完成作業(yè)。在全班的交流中,他們獲取知識的渠道也是多種多樣的,同時也進行了思想上的教育,有選擇性地進行購物,有自主思考,有同伴討論……這樣的作業(yè)不僅使學生獲取了數學知識,更多的是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yǎng)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實踐能力。這樣,學生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學得積極、主動,興趣隨之激起,思維隨之展開。數學不正是需要這樣的效果嗎?
只有將學生引到生活中去,切實地感受數學在生活的原型,才能讓學生真正的理解數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責任編輯? ?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