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數(shù)字到未知量的過渡,是小學數(shù)學過渡到初中數(shù)學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從數(shù)字到未知量的變化,本質(zhì)也是數(shù)學模型化的過程。模型思想使數(shù)學解題有規(guī)律可循,也能展示數(shù)學的本質(zhì)特征。本文從點的旋轉(zhuǎn)與位置、乘法公式在速算中的運用、二次函數(shù)的最值問題、函數(shù)解析式的確定、單循環(huán)比賽以及幾何中的中點問題,來展示模型思想在數(shù)學解題中的運用。
【關鍵詞】模型思想;初中數(shù)學;解題;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21)22-0035-03
數(shù)學課堂離不開解題,在解題過程中學會總結(jié)歸納,才能收獲更多。下面圍繞模型思想在初中數(shù)學解題中的運用展開論述,與大家分享交流。
1? ?點的旋轉(zhuǎn)與坐標
例1:以原點為中心,把點A(4,5)逆時針旋轉(zhuǎn)90°,得到點B,求點B的坐標。
如圖1,解答此題時,學生會很自然地通過畫圖直觀地得到正確答案。當?shù)玫筋}目的正確答案時,學生通常不會再深入思考這道題,這樣學生就會喪失一次提升自己思維能力的機會[1]。
教師講解這道題時,可以這樣引導學生:“請大家觀察A點的坐標(4,5)和B點的坐標(?5,4),然后大膽地猜想,并帶著自己的猜想,試著解答下面的問題?!?/p>
練習:①以原點為中心,把點A(m,n)逆時針旋轉(zhuǎn)90°,得到點B,求點B的坐標。②以原點為中心,把點
A(m,n)順時針旋轉(zhuǎn)90°,得到點B,求點B的坐標。
通過上面的追問,不僅鍛煉了學生大膽猜想的數(shù)學品質(zhì),還使學生經(jīng)歷了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這對學生數(shù)學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是大有好處的。此時,再把剛剛得到的一般性結(jié)論應用到下面的中考真題之中:
(2019年宜昌中考第15題)如圖2,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B在第一象限,點A在x軸的正半軸上,∠AOB=∠B=30°,OA=2,將?AOB繞點O逆時針旋轉(zhuǎn)90°,點B的對應點B'的坐標是(? )。
A.(?1,2+)? ? ? ? ? B.(?,3)
C.(?,2+)? ? ? ? D.(?3,)
用中考真題幫助學生鞏固剛得到的一般性結(jié)論,讓學生體驗反思的價值。
2? ?點的位置
例2:點M(t+3,t?5)一定不在第? ? 象限。
這道題目通常會出現(xiàn)在七年級下學期的考試中,用于考查平面直角坐標系和不等式組的知識,當時的解法會用到分類討論的數(shù)學思想。
解:分情況討論如下:若點M在第一象限,則 ,解得 t >5;
若點M在第二象限,則 ,此不等式組無解;
若點M在第三象限,則 ,解得t < ?3;
若點M在第四象限,則 ,解得?3 所以,點M一定不在第二象限。 如果此題出現(xiàn)在中考復習階段,應用上面的方法會顯得過于繁瑣,而用函數(shù)的觀點解答此題則更能突顯 數(shù)學的魅力。 解:令 ,則 y?x=?8,所以 y=x?8。 這個一次函數(shù)的圖象如圖3所示,所以點M一定不在第二象限。 3? ?完全平方公式與平方差公式 例3:計算992。 解:應用完全平方公式進行簡便運算如下: 992=(100?1)2 =1002?2×100+12 =10000?200+1 =9801。 上面的解法常見于教科書或參考資料中,有沒有其他的解法呢? 解:應用平方差公式進行簡便計算如下: 992=992?12+12 =(99?1)(99+1)+1 =98×100+1 =9801。 你更喜歡哪種方法呢?多了一種方法,就多了一種數(shù)學學習的體驗。 4? ?實際問題與二次函數(shù) 例4:用總長為60 m的籬笆圍成矩形場地,矩形面積S隨矩形一邊長l的變化而變化,當l是多少米時,場地的面積S最大? 解:矩形場地的周長是60 m,一邊長為l m,所以另一邊長為(30?l) m,場地的面積S=l(30?l)。 即S=?l2+30l =?(l2?30l+225?225) =?(l?15)2+225。 答:當l是15 m時,場地的面積S最大。 上面的解法是很多教科書和參考資料選取的方法,其實這種方法顯得有點復雜。在二次函數(shù)的實際應用中,求最值時,應用“雙根式”勝過“一般式”和“頂點式”。如上面的題目中,當?shù)玫健半p根式”S=l(30?l)時,可知此函數(shù)與橫軸的交點坐標分別為(0,0)和(30,0),根據(jù)拋物線的軸對稱性可知,當l==15時,S取最大值。這種方法既不需要把“雙根式”化為“一般式”再化為“頂點式”,也無需代入頂點坐標公式求解[2]。 5? ?一次函數(shù)解析式的確立 例5:已知點A(5,0)、B(0,4),求直線AB的解析式。 解:設直線AB的解析式為 y=kx+b,因為A(5,0)、B(0,4),所以,解得,所以直線AB的解析式為 y=?+4。 上面的解法是待定系數(shù)法的一般過程,有沒有好的方法呢?能否更快速高效地得出結(jié)果呢?答案是肯定的。求一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關鍵是求出k和b的值,學生對b的值比較熟悉,它是直線與縱軸交點的縱坐標,在本題中b=4,那么k的值是多少呢?k的絕對值等于直線與x軸所夾銳角的正切值,即|k|==,再結(jié)合直線從左至右下降,可知k=?。 6? ?二次函數(shù)解析式的確立 例6:已知二次函數(shù)經(jīng)過點A(?1,0)、B(3,0)、C(0,2),求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解法一:設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 y=ax2+bx+c,則 , 解得, 所以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y=?x2+x+2。 解法二:設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y=a(x+1)(x?3),則?3a=2,所以a=?,所以二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 y=?(x+1)(x?3)。 上面的兩種解法分別運用了一般式和雙根式,有沒有更快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雙根式要優(yōu)于一般式,因為它省略了解方程組的過程,在雙根式中,僅僅需要確定待定系數(shù)a的值就可以了,而下面的方法可以一眼就看出a的值,a==?,分子當中的2就是拋物線與y軸交點的縱坐標,分母當中的?1和3就是拋物線與x軸交點的橫坐標。因為在根與系數(shù)的關系中, x1x2=,所以a=,在本題中,c=2,x1=?1,x2=3。 7? ?單循環(huán)比賽 例7:要組織一次排環(huán)邀請賽,參賽的每兩個隊之間都要比賽一場。根據(jù)場地和時間等條件,賽程計劃安排7天,每天安排4場比賽,那么比賽組織者應邀請多少 個隊參賽? 解:設應邀請x個隊參賽,根據(jù)題意得,=28,解得x1=8,x2=?7(舍)。 答:應邀請8個隊參賽。 此題是一元二次方程應用中的單循環(huán)比賽類問題,與握手問題屬于同種類型。當解答完此題后,要追問:如果此題改為選擇題或填空題,有沒有更高效的方法得出最后結(jié)果呢?如何由總的比賽場次28得出參賽的隊伍數(shù)8呢?筆者發(fā)現(xiàn),只需讓28乘以2,得到56,然后思考兩個連續(xù)自然數(shù)相乘的積為56,其中較大的那個自然數(shù)即為最后結(jié)果。由此告訴學生,小題不必大做,這樣可以更好地解題。 8? ?中點問題 例8:如圖4,?ABC中,AB=8,AC=6,求中線AD的取值范圍。 解:如圖5,延長AD至E,使DE=AD,連結(jié)BE, 因為AD是中線,所以BD=CD,又因為∠ADC= ∠EDB, 所以?ADC≌?EDB, 所以BE=AC=6, 在?ABE中,AB?BE 所以8?6<2AD<8+6,所以1 上面這種解法的關鍵是應用了倍長中線的輔助線作法,“見中點,倍長中線”是常用的輔助線作法,那么此題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呢?只要樂于思考探究,方法總是有的。 解:如圖6,取AB的中點F,連接DF, 則DF=AC=3,AF=AB=4, 在?ADF中,AF?DF 所以4?3 所以1 上面的方法為學生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方向,當見到中點時,可以再造中點,連成中位線,從而運用中位線的性質(zhì)解決問題。 在運用模型思想解題的過程中,筆者和學生收獲頗豐,學生感受到了數(shù)學學習的快樂。筆者認為,能夠使學生感到快樂的教學方式應該是有效的,是值得教師不斷探究的。 【參考文獻】 [1]張素蘭,李景龍,王增昌.合學教育:打造教學“動車組”[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2008. [2]鐘家軍.例談模型思想在初中數(shù)學中的應用[J].中學數(shù)學研究(華南師范大學版),2013(14). 【作者簡介】 王棟波(1976~),男,漢族,河北廊坊人,本科,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初中數(shù)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