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琦
冬去春來,幼兒園里煥發(fā)著勃勃生機。小草發(fā)芽了,花兒綻放了,這些變化吸引著孩子們的目光。你瞧,我們班的小菜地里也有了新變化。
一、活動來源:我們班的小菜地開花了
幼:我們的小菜地開花啦!
幼:我知道,我見過,那是油菜花。
幼:我吃過油菜花,還沒開花的時候,摘下來炒著吃。
幼:不對呀,我們種的不是青菜嗎?
幼:青菜開花了就是青菜花!
幼:我爸爸媽媽帶我去看過油菜花,就是這樣的!
新學(xué)期開學(xué),孩子們發(fā)現(xiàn)去年種的青菜開花了,一片金黃色的花,激起了他們的興趣,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著,便有了疑問,這到底是“青菜花”還是“油菜花”呢?于是,我們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
孩子們運用不同的感官,通過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等方式,觀察菜花。
二、細致觀察:“青菜花”還是“油菜花”
怎樣知道菜地里的花到底是“青菜花”還是“油菜花”呢?孩子們想出了好辦法,有人說,可以用手機里的軟件掃一掃,識別一下,有人說去找油菜花的照片來比一比。于是,于是我們借助手機軟件以及網(wǎng)絡(luò)上的圖片,對菜花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研究。我們知道了,油菜花是黃色的、有四個花瓣,花莖粗粗的、有許多分枝,葉子尖、邊緣有鋸齒; 而我們菜地里的菜花卻有些不一樣,花莖比較細、葉子圓形、邊緣沒有鋸齒,但是花和花莖上的分叉和油菜花差不多。我們得出結(jié)論,原來,我們的菜地里是青菜花。
三、創(chuàng)作準備:畫一畫我們的菜花地
經(jīng)過了一番細致研究,大家決定還要畫一畫我們班的菜花地。結(jié)合我們近期美術(shù)活動的經(jīng)驗基礎(chǔ),我計劃給孩子們準備水粉顏料來繪畫。但是,當我去和孩子們商量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他們還有很多不一樣的想法。
幼:我想用油畫棒來畫,我需要一盒油畫棒。
幼:用紙也可以呀,可以用剪刀剪。
幼:我想用黏土來做菜花,需要準備綠色和黃色的黏土。
幼:還需要一張大紙來當一片菜地。
幼:也可以用咖啡色的紙或者黏土來做土地。
孩子們討論出四種方案:用顏料繪畫、用油畫棒繪畫、用彩紙剪貼和用黏土制作。我們還決定把創(chuàng)作的場地搬到戶外的小菜地里,并且打算提前繪畫和制作好土地部分。
四、分組創(chuàng)作:我們班的菜花地
一切準備就緒,孩子們的創(chuàng)作開始啦!
剪貼組:我要用剪刀剪紙條當花莖,剪小圓形當花瓣。花朵很小,剪小圓形太難了。有沒有其他辦法呢?搓個小紙球!就像小班時候做小果子一樣。
黏土組:綠色的黏土搓成細長條就是花莖了。黃色的小圓球是花朵。把黏土壓扁,就是一片葉子。
油畫棒組:花莖要用長長的線條來表示,花朵小小的,一點一點地點畫。
顏料組:我們也是用線條表現(xiàn)花莖,可以用點畫的方法畫花朵,葉子是圓圓的。
五、活動反思:跟著孩子的腳步去探索
很意外,這一片沒來得及清理的青菜不僅開出了一片美麗的菜花,還生成了一個有趣的課程活動。其實,當孩子們注意到這片菜地的時候,我構(gòu)思了很多開展活動的計劃,但最終我的計劃一個也沒用上,孩子們的一個個問題,一次次討論,讓這個課程活動逐漸豐滿起來。通過我們班的菜花地,讓我更深刻地體會到了兒童在學(xué)習(xí)中的主體地位,不是我們領(lǐng)著孩子向前走,而是要跟著孩子的腳步去探索。
◆幼兒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