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勛 黃婧
摘 要:鄂軍都督印既是湖北軍政府的政權符號,也是黎元洪使用的官印。借助湖北地區(qū)檔案史料,可精確界定民國時期紫花大都督印使用年代。
關鍵詞:武昌起義;鄂軍都督印;湖北
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在清軍搜查革命黨人的緊張氛圍中,在湖北革命團體共進會與文學社聯(lián)合推動下,武昌城新軍第八營率先起事,攻占楚望臺軍械庫,隨即聯(lián)合城內新軍及學生軍攻克湖廣總督署、第八鎮(zhèn)司令處及湖北藩署。次日,革命軍以湖北咨議局為總司令處,建立“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政府”,并通電全國,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史稱“武昌起義”。
革命黨人舉黎元洪①為鄂軍都督。都督印不僅是黎氏所使用的官印,更是湖北軍政府的政權標志。黎氏所用大都督印自民國元年啟用,廣泛存在于其簽發(fā)的檔案文書中(表1)。該印為紫色,篆書陽文。若將這些公文進行排序,可大致判斷紫花都督印的使用年代。
圖1的落款時間為民國二年(1913)一月,結合圖表可知該印章的使用時間大概集中于民國元年(1912)至民國二年(1913)年初。證諸史料與文物,是否能對黎元洪紫花都督印的使用年代做精確判斷呢?
據(jù)《申報》載,紫花印信原為清制,民國成立,因其不合新制,于民國二年(1913)二月咨開各省都督一律改用新印。新印由鑄印局統(tǒng)一鑄成,為朱色。①1913年,黎元洪轉而另啟“湖北都督之印”,版式詳見1913年3月《楊得彪首功執(zhí)照》(圖2)。武漢市檔案館藏有1913年7月黎元洪簽發(fā)的公文,落印亦為“湖北都督之印”②,可佐證黎氏于1913年3月以后確已啟用新印。
湖北省博物館藏有表1中的原始印鈐(圖3)。若結合實物的相關信息,可將印章的啟用時間提前至1911年11月。
圖3為公文殘頁,所示大都督印文與表1相同。公文右側有兩列繁體字,記曰:“此印為各省公推鄂督都(都督)為大都督后之印”,應為時人記之。所記史實為1911年11月黎元洪被起義各省代表推舉為大都督一事。
武昌起義后,南方省份相繼響應,宣布獨立,統(tǒng)轄各省的中央政府亟須建立。11月中旬,鄂督黎元洪曾派員與孫中山會晤,擬請起義各處派代表與會,由各省聯(lián)合組織成立一政府。③11月30日,湖北軍政府邀集11省23名代表赴漢參會,會議決議以湖北軍政府為中央軍政府,并請黎元洪以大都督名義執(zhí)行中央政務。①因此,據(jù)《辛亥革命圖史》所載照片注釋所言,第一個都督應為地區(qū)軍事長官,第二都督則可視作中央之軍事長官。據(jù)此,該印章應為1911年11月黎氏身份變化后啟用。
值得注意的是,該印章存續(xù)的時間較長,廣泛見于各類檔案文書。學界編輯各類近代史圖史時,常引用圖3之翻拍照(圖4)。據(jù)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檔案顯示,照片為該館工作人員于1985年據(jù)圖3原件拍攝。因圖3印文極淺,翻拍照做了技術處理,有一處字跡處理與原件有明顯差異。原件“民”“軍”皆為出頭寫法,寓意民軍出頭,這也是民國初年湖北地區(qū)公文的特殊寫法。翻拍照中“民”字未出頭,疑似漏筆,應予勘誤。
目前,在缺乏對黎氏文書檔案印鈐系統(tǒng)研究的背景下,學界對紫花都督印照片的引用值得商榷,問題集中在印章的使用年代上。
學界多數(shù)認為紫花大都督印為武昌起義后湖北軍政府成立之初所用。有編者引用圖4時釋為“武昌起義時所用之印,文曰‘中華民國鄂軍政府大都督印”②。另有學者編寫圖史時,或將圖4放在“武昌起義”章節(jié)③,或是放在“軍政府開初幾日”④章節(jié),意為武昌起義時期使用之印信。據(jù)原書體例,應將圖4后移至“各省響應與南京臨時政府的建立”或“陽夏戰(zhàn)爭結束后黎元洪實際地位的變化”章節(jié)更為恰當。
據(jù)上文考證,紫花都督印最早僅可追溯至黎元洪1911年11月被舉為各省大都督,實際啟用則集中于1912年。因此該印的啟用應晚于武昌起義或湖北軍政府成立之初。此外,若比較武昌起義時期與民國元年所用之大都督印,可發(fā)現(xiàn)后者用印制度已趨于完善,不僅印文統(tǒng)一,而且所有檔案文書上署有“監(jiān)印官某某某”或“鄂都督府監(jiān)印官某某某”,即監(jiān)印權與知印權分離,二者相互制約,可防止越權處理和私印文書。紫花都督印常附有監(jiān)印官署名,這也是武昌起義以后文書檔案的明顯時代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