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jù)尤金·A·奈達所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在對船舶規(guī)格書譯文的分析與研究的基礎上,針對船舶工程英語文體中廣泛應用的名詞化結構,深入分析直譯法、詞類轉換法、增詞法和逆譯法四種漢譯方法。
【關鍵詞】 船舶工程英語;功能對等理論;名詞化;漢譯方法
【作者簡介】馮玉博,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
一、引言
船舶工程英語,屬于科技英語文體的一種,具有科技英語本身所擁有的特點,例如被動結構、長難句的大量使用以及非謂語動詞的廣泛運用。而科技英語中的名詞化結構則被更為廣泛使用,名詞化結構以靜態(tài)的形式呈現(xiàn)給讀者,以科學客觀的視角闡述了相關概念,加之科技英語文體本身極強的專業(yè)性,為目標語讀者的閱讀增加了不少困難。本文在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將上海船舶研究設計院發(fā)布的一份船舶技術規(guī)格書作為研究語料,分析出對船舶工程英語中名詞化結構漢譯的策略,意在簡化和優(yōu)化日后的船舶工程英語翻譯工作,提高對船舶工程英語一類科技英語文本的漢譯準確性,最終服務于船舶工程英語的目標語讀者。
二、理論基礎
功能對等理論由美國語言學家尤金·A·奈達(Eugene A. Nida)提出,功能對等理論主要是強調目標語對原語的翻譯轉換不應該僅僅是形式上拘泥地一一對應,過分注重形式上兩種語言的對等,而更應該從實際出發(fā)關注語言本身,運用最為恰當準確和自然的語言實現(xiàn)在詞匯、句法、篇章和文體上從原語到目標語的自然過渡,即“功能對等”。
在英語名詞化結構的漢譯策略研究方面,白銀菊著重強調了詞類轉化在促進國與國交流、促進語言使用者更深層次理解原語的重要性,并側重分析了將英語名詞轉化為漢語動詞和漢語形容詞的翻譯策略;伍燕杰將名詞化結構區(qū)分為單純名詞化結構與復合名詞化結構,并在此分類的基礎上指出了將名詞化結構漢譯為名詞詞組、動賓結構、主謂結構或獨立從句的翻譯策略;張龍寬和歐陽玲利則直接指出從直譯和意譯的角度處理科技英語文本中的名詞化結構。
本文在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對船舶工程英語這一科技英語文體中名詞化結構的分析與研究,在對名詞化結構分類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分析直譯法、詞類轉換法、增詞法和逆譯法四種漢譯方法。
三、名詞化結構的分類
名詞化結構是科技英語的一個獨特表現(xiàn)形式,其包含復合名詞、動詞或形容詞產生的名詞化結構等。具體而言,科技英語中的名詞化結構又可以根據(jù)其來源與構成,分為單純名詞化結構,復合名詞化結構和詞類轉換后的名詞化結構三種。
1. 單純名詞化結構。所謂單純名詞化結構,是指該名詞化結構內部僅存在名詞而不存在其他詞類的語法功能詞,內部允許兩個甚至多個名詞共存。單純名詞化結構因結構內部本身的單一性,其含義往往是固定且脫離語境而存在的;面對結構單一的單純名詞化結構,最為客觀準確而應當首要考慮的漢譯方法為直譯法,實現(xiàn)原語同目標語的轉換。
2. 復合名詞化結構。復合名詞化結構是指名詞同其他詞類共存于一個名詞化結構中,例如由形容詞、介詞或副詞與名詞結合構成復合名詞化結構。復合名詞化結構由名詞同其他詞類復合而成,其內部結構復雜且含義多變,往往很難脫離語境而存在。這就要求譯者在面對復合名詞化結構時,不能僅僅關注于名詞結構本身而被形式束縛,更應該從語篇出發(fā)實現(xiàn)二者的功能對等,而非形式對等。
3. 通過詞類轉換而來的名詞化結構??萍加⒄Z文體因文章類型和英語語言本身的語法功能限制,存在許多由動詞或是形容詞轉換而來的名詞化結構;科技英語文體中的名詞化結構,如若是在動詞或形容詞的基礎上發(fā)生變化轉換產生的,最理想也是最常用的漢譯方法便是“詞類轉換法”。本文將具體討論與分析動詞轉向名詞,形容詞轉向名詞的漢譯策略。
(1)由動詞通過詞類轉換而來的名詞化結構。由動詞轉換而來的名詞化結構,輔助科技英語文體實現(xiàn)了從動態(tài)向靜態(tài)的自然過渡,也正是因為動詞的靜態(tài)化處理(意即“名詞化處理”),科技英語文體才有了區(qū)別于其他文體的顯著科學性和客觀性。由動詞轉變而來的名詞,雖被認作是對語篇靜態(tài)化的處理,但受詞源本身的限制,必定會體現(xiàn)出一定的動態(tài)過程;因此,譯者若能巧妙地在保證譯文依舊客觀準確的基礎上體現(xiàn)出此類名詞的動態(tài)過程,可謂是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2)由形容詞發(fā)生詞類轉換而來的名詞化結構。由形容詞轉化而來的名詞,大多具有表示某一事物屬性或特征的含義,在漢譯時,往往對其進行詞類轉化的處理或者是增加詞匯的處理。根據(jù)原語的不同表意,譯者有選擇性地將其轉譯為形容詞或是增添如“性”“類”表示屬性的詞匯,使譯文更加通順自然。
四、名詞化結構漢譯方法
1.直譯法漢譯名詞化結構。在科技英語這樣大多名詞化結構屬于科技詞匯的文體中,直譯顯得尤為重要,直譯能夠更加準確和客觀地體現(xiàn)出原語作者的理論背景和思路;譯者在面對這樣專業(yè)性較強的科技詞匯時,直譯法應當成為首要考慮的漢譯方法以保證忠實于原文,保證原語用詞的客觀準確性和科學性,必要時譯者甚至需借助科技英語特定領域的專業(yè)書籍或者求助于該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例1: The lifting rings to be provided for propeller and rudder installation.
譯文:應提供用于螺旋槳和舵葉的起重眼板。
原句中“propeller” 和“rudder”屬于專業(yè)技術詞匯,分別指螺旋槳和舵葉。船舶在航行中必不可少的兩種動力衍生工具“螺旋槳”和“舵葉”,在船舶技術領域分屬于專業(yè)術語。面對這樣的科技詞匯,為保證忠實于原文的客觀準確性,譯者不得在翻譯過程中添加個人主觀感受失去原文的專業(yè)性。譯者如若對專業(yè)詞匯掌握與理解程度不夠充分,建議在查證專業(yè)詞典后開展翻譯工作。意譯反倒弄巧成拙,破壞了原語的專業(yè)性和科學性。
例2: Fore and aft peak tanks to be reinforced with side transverses, side stringers or non-watertight opening platform and to be used for water ballast.
譯文:艏尖艙和艉尖艙應采用側橫梁、舷側縱桁或非水密的開口式平臺進行加強,并且用作壓載水艙。
在這句話中,“aft peak tanks”作為復合名詞化結構且同時具有科技詞匯的特征,需要按照直譯法避免任何變動地譯成“艉尖艙”。其實這句話最具迷惑性和挑戰(zhàn)性的一點是譯者對“fore”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fore”多譯為與“前面”或“前輩”等相關的詞語表達意。但在船舶工程英語中,如上譯文所示,常用來指稱船舶最前端的小艙,專業(yè)術語稱該部位為“艏尖艙”。對于類似“fore”這樣的科技詞匯,直譯產生問題不會十分明顯,它帶給譯者最大的挑戰(zhàn)是能時刻立足船舶工程英語的微觀視角精準識別出詞語類別,并分門別類地實現(xiàn)對科技詞匯的順利漢譯。
2.詞類轉換法漢譯名詞化結構。原文中有些詞在譯文中需要轉換詞類,才能使?jié)h語譯文通順自然。原本由形容詞或動詞進行詞類轉換而來的名詞化結構,最常采用的漢譯方法為詞類轉換法,在保證譯文忠實于原文的基礎上回歸到原來的語法功能結構。由詞類轉換法變化而來的名詞化結構,大多可譯為主謂或動賓的結構。科技英語文體中由詞類轉化而產生的名詞化結構大多是由動詞或形容詞變化而來的。因此,本文將著重分析由動詞和形容詞發(fā)生詞類變化衍生出的名詞化結構。
(1)由動詞通過詞類轉換而來的名詞化結構。
由動詞發(fā)生詞類轉換而來的名詞化結構,如若符合“冠詞+名詞+介詞”或“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名詞+介詞”的語法功能結構,大多可以將其轉化為動詞,使原文的靜態(tài)過程逐步體現(xiàn)出動態(tài)變化。除此之外,如若譯者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某一名詞本身由動詞詞根附加名詞詞綴發(fā)生變化而來,則也可在審慎考慮后將該名詞轉譯為動詞。
例3: Chest openings to be shaped so as to avoid stress concentration of shell plating and fitted with thicker insert plates.
譯文: 在高位海底門底部的船殼板和上部應分別布置有泄放孔和透氣孔,海底門的開口應具有一定形狀以免船殼板應力集中,并安裝有加厚的嵌入補板。
通過對這一結構的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concentration”一詞就是上文提到的由動詞通過添加名詞詞綴變化而來的。類似 “concentration”這樣具有明顯名詞詞綴的名詞,譯者還應關注諸如 “-ness”, “-er/or”, “-sion”等名詞后綴以便能準確識別由動詞轉化而來的名詞化結構,從而高效精準地完成對名詞化結構的漢譯工作。具體而言,在上面的句子中,“concentration”這一名詞化結構同相關的邏輯主語被按照“主謂”的句法結構翻譯為“應力集中”。更為巧妙的是,原文作者所使用的“concentration”一詞,在經過漢譯詞類轉換后所體現(xiàn)出的動態(tài)過程更加明顯而突出,這更加強化突出了原文的警告意圖。
例4: Each coat of anti-corrosive paint to be of different color for easy identification.
譯文:每道防銹漆應使用不同的顏色以易于識別。
名詞“identification” 具有明顯的名詞詞綴,所以應當作出如上的漢譯處理。通過對這句話的語義分析,將其轉譯為動詞“識別出,辨識出”最為準確而貼切于原文。如按照形式對等的翻譯思想,“easy identification” 需譯為 “輕易的辨別”,相較于“易于識別”,脫離了目標語讀者的語言使用習慣而顯得僵化晦澀。因此,在面對名詞化結構時,單單考慮兩種語言的形式對等不足以給出最自然最貼切的翻譯,譯者應當充分分析語篇內容和目標語系統(tǒng)特點,在實現(xiàn)原語和目標語功能對等的基礎上完成漢譯。
(2)由形容詞通過詞類轉換而來的名詞化結構。之所以要將科技英語文本中由形容詞轉化而來的名詞進行詞類轉譯,是因為按照奈達所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譯文應當是對原文含義的對等而非形式的對等。在適當?shù)那疤嵯?,將科技英語文本中由形容詞變化而來的名詞轉化為形容詞,能夠使譯者的譯文更加自然貼切而符合原文,甚至能起到降低目標語讀者閱讀難度的積極作用。筆者在對譯文進行研究分析時發(fā)現(xiàn),將名詞轉譯為形容詞最大的挑戰(zhàn)就是譯者要有將其轉譯為形容詞的積極主動性,否則按照固化的翻譯思維模式,很難實現(xiàn)從名詞向形容詞的自然過渡轉化,最終使譯文依舊僵硬而不自然。
通過對船舶工程英語語料的大量閱讀與分析,筆者認為大多數(shù)以形容詞為詞根,以名詞詞綴為后綴的名詞轉譯為形容詞之后會更自然地實現(xiàn)奈達所提出的功能對等的翻譯指導思想。
例5:Weather tightness of hatch covers including the between panels to be kept by gasket and quick acting cleats.
譯文:用墊片和快速壓緊器來保證艙口蓋及其間的板的風雨密閉。
在上述文本中,“tightness”是較為明顯的名詞,且符合上文中描述的以形容詞為詞根的條件。具體而言,“tightness”一詞,以形容詞“tight”這一形容詞為詞根,在后綴“ness”的輔助下完成派生變化,詞類發(fā)生了由形容詞向名詞的轉化。類似“tightness”這樣由形容詞發(fā)生派生變化的名詞且表示某一事物的屬性特征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首先考慮將名詞重新轉譯為形容詞?!皌ightness”一詞本義表示“密閉性,緊密度”。但在上述譯文中,譯者將其譯文“密閉(的狀態(tài))”用來表述后文所提到的“hatch covers”所具有的在面對風雨時密閉性良好的狀態(tài)。
3.增詞法和逆譯法漢譯名詞化結構。相較于增詞法,科技英語文體中的名詞化結構很少甚至幾乎不存在被省譯處理的情況,這是由名詞本身的語法特殊性所決定的。名詞,分屬諸如動詞、形容詞之類的實詞范圍,實詞的省略會導致關鍵信息的缺失而無法忠實于原文,因此省譯法在面對科技英語文體中的名詞化并不是一個理想的選擇。增詞法,與省譯法相對,在科技英語名詞化結構的漢譯過程中是一個極佳的漢譯策略。所謂增詞法,顧名思義就是在對名詞化結構進行漢譯的過程中,補充出必要的信息以使譯文實現(xiàn)功能對等,使譯文的語言更加自然而貼切,而非因僅僅拘泥于形式對等產生的語言僵化的現(xiàn)象。
具體而言,增詞法主要是將一些表示某一物體特征或屬性的單純名詞結構或復合名詞結構,在漢譯過程中,增加如“性”“化”等專業(yè)詞匯,增加譯文的貼切度,使譯文流暢自然。例如,在船舶工程英語中常見的“security”一詞,筆者發(fā)現(xiàn),在多處譯文中將其增詞為“安全性”。
同時,因中英文分屬兩種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這二者分別作為原語和目標語法進行轉換時,名詞的位置往往是不同的(本文著重研究科技英語文體中名詞化,故此處暫只談及名詞的位置),因而名詞的逆譯是時有發(fā)生的。在實際翻譯過程中,為尋求最為自然貼切的語言進行兩種語言之間的自然過渡,按照功能對等理論,逆譯法又時常與增詞法相結合共同處理對原文的漢譯工作。
例 6:The hatch coamings for cargo hatches to be fitted with horizontal stiffened surface plating and half round wear bar 60mmx30mm on the top and T type stay and horizontal stiffeners to increase coaming stability on plate of T type stay attached a horizontal flat bar at mid height.
譯文:貨艙艙口圍的頂部應安裝有水平加強的面板和60x30mm的半圓鋼耐磨桿,由T型支柱加以支撐并且在中部布置有連續(xù)的水平桁來增加艙口圍的穩(wěn)性。
原文中所提到的一個船舶工程英語專業(yè)詞匯“stability”,在譯文中按照功能對等理論將其譯為“穩(wěn)性”,即“穩(wěn)定性”,而非將其簡單地譯為“穩(wěn)定”。譯者通過增詞法使譯文同樣體現(xiàn)出了同原文一致的科學性和專業(yè)性,達到了奈達在功能對等理論中所提出的理念。通過對譯文的深入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stability”一詞在漢譯版本中的位置同原文相比已經發(fā)生了較大的語序調整。原文中“stability”一詞對應的定語“on plate of T type stay attached a horizontal flat bar at mid height”在譯文中被調整到了該名詞之前,而“stability”自然被調整了原文語句末尾的位置。譯者同時結合增詞法與逆譯法,完成了對原文中名詞結構的處理,突破了形式對等的思想束縛,從而實現(xiàn)了功能對等的漢譯效果,是對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成功實踐。
五、結語
名詞化結構的廣泛使用是諸如船舶工程英語等科技英語文體的一大特征,在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基礎上,將名詞化結構按照不同的翻譯策略進行分類,有助于譯者迅速識別出名詞化結構的類型,同時給予高效準確的漢譯處理,提高對科技英語文本漢譯的效率與質量,實現(xiàn)原語同目標語的順利轉化。
參考文獻:
[1]Nida, E. A.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2]白銀菊.英文翻譯中的詞類轉換研究[J].鄂州大學學報,2018, (4):90-92.
[3]曹沅.功能對等理論視角下科技英語詞匯的翻譯策略[J].北方文學,2020(6):95-96.
[4]方夢之,范武邱.科技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5]伍燕杰.名詞化結構在科技英語中的應用和翻譯策略[J].營銷界,2019(13):132-133.
[6]張龍寬,歐陽玲利.功能對等與科技英語名詞化的翻譯[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7(6):18.
[7]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