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于1997年率先提出“核心素養(yǎng)”這一教育理念。核心素養(yǎng)是處于社會中的個體適應社會合作與競爭的關鍵品質以及必備的技能,對一個人尤其是正處于學習階段的學生來說,是必備品質,對其自身學習階段的健康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討的重點即是立足于當前課程改革的大環(huán)境,著眼于以核心素養(yǎng)為背景如何提高中學生的英語詞匯能力。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英語;詞匯教學
【作者簡介】許夢瑤,日照市北京路中學。
引言
“核心素養(yǎng)”這一理念應該貫穿于學校各個學科的教學過程之中,英語教學中對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也應受到各位任課教師的極大關注及重視。這一理念自首次提出后就受到國際上各個國家的廣泛關注及討論,國際上,美國、法國、新加坡、日本等多個國家已經將核心素養(yǎng)模型的實踐付諸行動。其對我國的教學實踐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我國在2014年首次提出“核心素養(yǎng)”這一理念,而以這一理念作為改革目標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三年后也被正式推進。
一、初中英語及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概述
中學階段關于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已經成為當前的教育熱點,單就某一門學科課程來說,義務教育階段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以下四個方面:學習的能力、語言的能力、文化品格以及思維品質。是否具備良好的核心素養(yǎng)不僅對于學生來講至關重要,對于任課的中學教師來說也是不可忽視的能力。只有真正將功夫做實、做對、做穩(wěn),才能培養(yǎng)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擁有良好的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的新時代中學生來。
1. 初中英語詞匯教學。英語學科的任課教師加強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與培養(yǎng),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全面均衡發(fā)展,做到與時俱進。極大開發(fā)學生自身的求知欲與學習興趣,要求英語任課教師一改傳統的死板教學模式,讓課堂變得生動活潑又不乏嚴肅的學習氛圍。隨著教學模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學生在進行學習時,面臨的壓力會變小,放下心理負擔的學生在進行學習時,不僅會變得輕松活潑,同時可以提升學習效果。
教師在進行初中英文詞匯的教學時,要注重對學生加強多元文化的滲透,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問題情境以及人物對話等的實踐活動中,體會單詞、句子、語段之中所蘊含的不同文化思想,以及不同的人文情感和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教師在英語核心素養(yǎng)視角下,要始終以學生為本,要保證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造英文語境,使得學生在英文文化的背景下更加深刻地體會了解英文詞匯的意思。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提高英語技能的同時,不斷促進自身品質的提升。
2. 學科核心素養(yǎng)?,F今社會,在極力發(fā)展教育與重視教育的大環(huán)境之下,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fā)展,我國初中英語課堂中,重視加強對學生英語教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意識越來越強。核心素養(yǎng)中對英語學科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是這么規(guī)定的:對學生文化品格方面的能力進行培養(yǎng)時,培養(yǎng)重點在于加強學生對中外文化內涵的了解程度及興趣,學生不僅要加強對英語知識的扎實掌握,更要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中西方各個國家的了解程度,對西方文化的優(yōu)秀之處學習了解,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西方文明中的文化精華的理解,與中華文化進行對比及反思,促使學生在努力的同時形成積極樂觀的行為態(tài)度與人文修養(yǎng)。
二、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現狀
目前的英語詞匯教學存在以下共性問題:一是教學方法依舊趨于“灌輸式”的傳統教學方式;二是學生記憶詞匯的方式側重于機械性的重復記憶;三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切實體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性不高。
1. 教學方法趨于“灌輸式”教學。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依然存在“灌輸式”教學的現象,這一教學模式的一個突出特征就是教師在課堂占據絕對的主導地位,是知識的唯一權威者,與之相對,學生在課堂中,充當的是知識的“接收容器”,被動地全盤接受教師講授的知識。
加之初中英語教學中沒有充分發(fā)掘學生對學習的探究能力,教學過程中存在“碎片化”的弊端,導致學生對詞匯的理解只局限于對一個或者幾個詞匯的簡單記憶。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未得到充分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注重自己的“講”,而忽視了學生的“講”。學生未能充分理解教師灌輸的大量知識。
2. 學習方法趨于機械性重復背誦。大多數教師教學生英文詞匯時方法側重于讓學生機械性地背誦,根據筆者的經驗,用這樣的方法記憶的詞匯,學生在短時間內很容易忘記,這樣的記憶方法僅限于記憶階段,如果能在記憶之前,教師可以根據詞匯的特征對詞匯進行拆分,通過前綴、后綴、同音講解等方法加深學生對句子的了解,便能引領學生走向對詞匯的深層了解階段,有效鍛煉學生聯想記憶的能力。
3. 課堂教學模式無法體現學生主體性。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是當前英語教學的主方向,應該盡可能地激發(fā)學生對英語詞匯學習的主動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學生在課堂中應該發(fā)揮足夠的主體性作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英文詞匯教學也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在當下的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地體現,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只是習慣于接受教師在課堂上教授的知識,沒有進行主動學習,學習方面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切實保障。
三、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策略探究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應該立足于核心素養(yǎng)的背景展開,教師應該重視詞匯教學,轉變詞匯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生活化,豐富詞匯學習方式;豐富課堂教學,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1. 重視詞匯教學,轉變詞匯教學理念。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完全適用于實際的英語教學過程。為了更好地在課堂中將理念落到實處,教師的首要任務就是轉變詞匯教學理念,加強自身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理論的學習,
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探究,深入探究單詞的更深層次內涵,要求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對英文詞匯的重視程度。
英語詞匯教學不應該僅滿足于對目標單詞的簡單記憶,還應該不斷豐富多樣化的教學形式,綜合運用詞匯朗讀、詞匯記憶、詞匯聽寫、詞匯造句以及日??谡Z的表達等方式。教師打造多樣化的教學情境,采用思維導圖、情境歸類等方法來幫助學生打造自己的“記憶宮殿”,在語境中掌握不同詞匯的不同運用規(guī)則。
2. 教學方式生活化,豐富詞匯學習方式。日常生活中,英語使用頻率并不高,只有將英語教學逐漸生活化,才能加深對英語詞匯的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英語口語與身邊的人進行交流,可以是簡單的“hello”等日常的生活用語,加深學習效果。
采取小組課下溝通交流等多元化的形式,將課堂所學的相關詞匯知識進行延伸升華,在生活中加以靈活運用。不再死板僵硬地將詞匯知識限定在課堂的學習過程中,而是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關聯,增加運用詞匯的頻率,教師與學生轉變詞匯教與學的理念,在真實的情境下,加深對英語詞匯的掌握與記憶。
鼓勵學生利用多樣式的互動方式與同學、與老師交流和分享;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邏輯思維能力;設置情境化交際,在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中發(fā)生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相互同化的影響。
3. 豐富課堂教學,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尊重學生個體、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能針對不同的閱讀素材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認知。突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交際能力,讓學生學會主動交流、學會表達。
以人教版英文教材為例,在講解“go for it ”時,教師可以在課下給學生布置一定的家庭作業(yè),讓學生在充分課前游戲的基礎上,初步掌握課本知識,讓學生們在課下根據預習成果,自行分小組進行人物頭飾的制作,在課堂上進行生動形象的展示。
改變傳統教學觀念,保證學生在學習上的主體地位,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方式,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加深對句子的感悟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學會分析文本中的語境,在對詞匯進行理解時,體會不同單詞在不同語境中的巧妙運用,而不是只進行枯燥字母的機械記憶,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興趣會大為加強。當課文中帶有插圖時,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巧妙運用插圖給學生進行講解,因為中學生對圖片的記憶理解能力相對來說比單純記憶英文詞匯更加牢固。針對課本插圖延伸出與課文相關的詞匯,教師只發(fā)揮引導作用以及糾正作用,對學生回答的大方向進行針對性的引導,而不是直接干預,可以極大提高教學效率。
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學生在學習中處于主體性的地位,教師要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讓學生參與講課,每周分享自己的學習心得,豐富學生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中,加深對詞匯的了解。
結語
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要一改之前機械記憶死板的教與學的方式方法,以英語詞匯為紐帶,加強學生思維品質與英語學習的關聯性,使之在學習中深入思考,增強學習能力,加深對中外文化精華的了解,不斷拓展思維廣度和深度,促進綜合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芳.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基本原則和策略[J].桂林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20(5):149-153.
[2]袁蕾.中小學英語教學新模式——基于語料庫研究方法的英語教學[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9(4):123-126.
[3]莫麗紅.英語味覺詞詞義演變的認知機制及其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6):1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