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磊
摘要:社會進步與技術發(fā)展密不可分,技術發(fā)展同樣促進了教育行業(yè)的發(fā)展與變革,“互聯網+”理念的滲透,拓展了高中物理教學的可能性,但是要使這一效果得到更好的發(fā)揮,還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在實踐中,需要教師充分了解新式教學方法的使用方法與適用情境,建立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渠道,促使物理教學在更好的環(huán)境下開展。
關鍵詞:“互聯網+”下 高中物理;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0-165
引言
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網絡技術給教育帶來的影響非常重大,發(fā)達國家十分重視網絡教育并大力推廣,現已經取得很大的成效。我國在網絡方面起步較晚,但是發(fā)展速度快,深受國家重視。近年來,國內有關中學網絡教育的研究和相關報道逐漸增多,國內的網絡教育平臺也逐漸增多。
一、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師生溝通交流
近年來科技發(fā)展迅速,各類移動終端的出現,為人們跨越空間進行交流提供了可能,即使相隔兩地,仍然能夠進行交流與溝通,信息傳遞的效率同樣也大大提升。在此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不可避免地受到“互聯網+”理念的影響,在教學中,現代網絡與通信技術也得到了充分重視,通過利用技術手段,增加與學生的溝通交流的渠道,從而加深對學生認知水平的了解,進而更有針對性地準備教學內容,使物理課堂更具針對性和高效性。就如何通過互聯網技術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以“牛頓第一定律”這一課時為例:該課時的主要內容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學習,包括定律的完整表述與數學公式。那么,在課前,教師可充分利用微信等即時通信軟件,布置有關“預習牛頓第一定律”的課前任務,學生便可及時接收信息,從而完成課前預習這一任務。大部分學生完成預習后,教師還通過這類軟件收集學生在預習中產生的疑問,進而利用這些信息提升課堂的針對性,使“牛頓第一定律”產生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課后布置相應的作業(yè),如果學生在學習內容或課后作業(yè)中有不懂的內容,也可利用通信軟件詢問老師,并及時得到解答,從而鞏固課堂學習效果。從上述例子中不難看出,無論是在課前或課后,都可利用各類即時通信軟件,來加強教師與學生在課堂外的聯系,為課堂更高效地開展提供助益。
二、注重學科整合內容,擴充學生知識容量
互聯網在教育活動的運用,能夠促使學生接收知識的效率更高,可以有效打破教材的束縛,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更多知識內容。比如在學習《相互作用力》和《運動和力的關系》這兩章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其中具有共性的內容進行結合,比如:牛頓第一定律、牛頓第二定律、牛頓第三定律,并以“牛頓與物理知識”為主題,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電子白板設備,對學生進行信息拓展,比如在教學活動中,可以使學生們觀看視頻、圖像資料,對牛頓這一人物信息進行介紹,促使學生們深入了解這一著名物理學家的生平故事和從事物理研究事業(yè)過程中的一些事跡,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還可以結合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等相關內容,為學生搜集與之相關的視頻內容,促使學生們了解相關定律在生活中的應用范圍。
三、教學情境和現代信息技術融合
在課堂教學中,有一種常見的教學方式——教學情境。這種教學方式比單純的講解要更加的形象,可以給學生帶來真實的體驗,也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所以教師要將其的創(chuàng)設重視起來。例如:以講授“電磁感應現象”這一知識點為例。眾所周知,“電磁感應現象”是我們高中教材中較為抽象的教學內容,“電”與“磁”都是看不著摸不到的東西,學生對這部分的學習有一定的困難。教師可以借助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科學猜想通過現代信息技術講解相關物理原理,也可以通過網上練習的方式幫助學生總結歸納相關知識點。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播放PPT與人們日常用電的圖片以及三峽水電站、風力發(fā)電、大亞灣核電站的運行視頻,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發(fā)動機的工作原理。接著,教師可以按照提出問題—科學猜想—分析討論—課后檢測的步驟進行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方式融合展開教學活動。首先,教師可以提問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發(fā)電方式有哪些,發(fā)動機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同時通過多媒體播放法拉第發(fā)現電磁感應的相關視頻,讓學生思考電磁感應會不會產生電流。然后,讓學生思考“磁鐵上的線圈是如何產生電流?應該如何判斷有沒有產生感應電流?如果能夠產生電流應該如何測量?”并且提出自己的猜想。其次,教師讓學生結合相關知識點,分析不同繞法線圈產生的電流的異同。引導學生總結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通過改變磁鐵穿過閉合線圈的磁通量Φ,產生感應電流。最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學生在網絡上進行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練習鞏固。這種利用生活情景與信息技術相交融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方法,不僅將抽象化的知識點轉換成生活中常見的現象,還能夠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教學情境,提高了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的質量,也讓教學情境和現代信息技術實現了深入融合,充分體現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教學理念,加強了課堂師生互動。
結束語
“互聯網+”的應用使高中物理的教學可能性得到提升,但對于部分高中物理教師而言,在對兩者進行融合的過程中,還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發(fā)現問題、采取恰當策略解決問題。就如何促進高中物理教學策略與“互聯網+”更好地融合,主要應關注利用通信軟件、網絡教學平臺、網絡學習資源、多媒體技術等方面,恰當地利用互聯網優(yōu)化教學策略,定能促進“互聯網+”應用于高中物理教學之中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馬維驊.“互聯網+”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方式的思考[J].教師博覽,2020(27):17-18.
[2]何昀,姜海鷹.基于“互聯網+”的高中物理高效課堂構建途徑[J].考試周刊,2020(57):126-127.
[3]帥永兵.“互聯網+”背景下高中物理知識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9(0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