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岫云
摘要:植保新技術是遵照“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預防和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一種新產品、新方案、新技術或者新方法,而農藥新品種則是采用綠色、環(huán)保、低毒、高效的農藥品種促進農作物健康生長。我國作為農業(yè)大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農業(yè)發(fā)展成績喜人,而在這喜人成績的背后,植保新技術與農藥新品種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將緊緊圍繞植保新技術與農藥新品種在從業(yè)農民中的推廣策略予以全面闡述。
關鍵詞:植保新技術;農藥新品種;從業(yè)農民;推廣策略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逐年提升,人們在享受充足的物質生活的同時,也將關注焦點轉移到食品安全上面,而農作物作為生產食品的重要原材料,病蟲危害、農藥殘留超標、環(huán)境污染等問題給農作物的健康生長埋下了重大安全隱患。因此,只有從農作物種植源頭抓起,大力推廣和普及植保新技術,應用農藥新品種才能提升農作物品質,進而實現增產增收的美好愿景。
1? 推廣植保新技術、農藥新品種的必要性
1.1? 農藥施用過度
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一旦農作物出現病蟲害,農戶首先采取的防治措施是大量使用化學農藥,比如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殺鼠劑等,這些農藥雖然可以有效防治病蟲害,但是,也將吸附在農作物表面,如果食用這些農作物,將嚴重危及人們的身體健康。過度使用這些農藥,在袪除病蟲害的同時,農作物本身的有益特性也將受到傷害,導致自然界物種出現失衡現象。此外,一旦這些農藥滲透到土壤當中或者流入水體當中,將給水資源與土地資源造成嚴重污染。據調查數據表明,農戶所使用的農藥,可利用率只有10%左右,而余下90%的農藥將殘留在自然環(huán)境當中[1]。
1.2? 農藥施用不科學
為了規(guī)范農藥銷售市場,近年來,國家農業(yè)主管部門重拳出擊,對一些劇毒類農藥下達了禁售令,禁止農戶使用劇毒類農藥,比如氧化樂果、磷化鋁、毒鼠強等。因為這些農藥一旦殘留在農作物表面,將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甚至會危及生命。但是,一些農戶不顧國家禁令,仍然使用劇毒農藥防治病蟲害。同時,農戶在使用農藥時,不懂得科學噴施,沒有規(guī)律性,只要見到農作物受到病蟲侵害,便果斷采取噴施農藥的方法,而忽略了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綠色植保技術。以至于病蟲害對農藥產生抗體,噴施農藥已經無法解決病蟲害問題。除此之外,部分農戶過度追求經濟效益,在噴施農藥過后,忽略了農作物的安全隔離期,在隔離期間便在市場上銷售,這就使得農作物表面殘留大量的農藥,而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危害。
1.3? 農藥噴施時間分散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廣大農民的文化素養(yǎng)也得到大幅提升,但是,對于一些貧困落后的地區(qū)來說,當地農民的文化知識水平仍然處于低位,采用的農業(yè)生產技術也過于落后,對農藥的科學施用知識了解甚少,這就導致部分農戶在噴施農藥時,錯過了最佳的施用期,使得農作物病蟲害大面積爆發(fā),不僅給廣大農民造成巨大損失,而且也給農作物的生長環(huán)境造成嚴重破壞。
2? 植保新技術與農藥新品種
2.1? 物理防治技術
物理防治技術主要包括頻振式殺蟲燈除蟲技術、黃色粘蟲板殺蟲技術、性誘劑殺蟲技術、防蟲網殺蟲技術等。以頻振式殺蟲燈除蟲技術為例,相關農業(yè)專家針對該技術做了大量試驗,首先選擇大田作物為試驗地塊,農作物品種有棉花、黃瓜、玉米、辣椒等。然后在每一個地塊中懸掛5盞頻振式殺蟲燈,燈的懸掛高度為1.2m,懸掛時間為170d,每天下午5:30分開啟,第二天清晨5:30分關閉。試驗表明,利用這種方法,能夠殺死大量的害蟲,其中主要以棉鈴蟲、玉米螟、豆天蛾、黏蟲、小菜蛾為主。由此可見,頻振式殺蟲燈可以有效殺死棉花、黃瓜、玉米、辣椒等作物的蟲害。
2.2? 生物防治技術
生物防治技術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害蟲的天敵來防治農作物蟲害的一種綠色防治技術,這種技術主要特點是以蟲治蟲、以菌治蟲,以達到消除農作物蟲害的目的。近年來,隨著生物防治技術的日漸純熟,農業(yè)科研人員已經發(fā)現了上百種自然界害蟲的天敵以及有益微生物。以赤眼峰為例,這種昆蟲屬于卵寄生蜂,主要在玉米田地可寄生玉米螟、黏蟲、條螟、棉鈴蟲、斜紋夜蛾等鱗翅目害蟲的卵。因此,它也可以同時消滅這些害蟲。另外,在蔬菜、果園的種植區(qū)域也可以飼養(yǎng)雞等家禽,不但可以有效抑制雜草生長,而且也能夠吃掉菜園和果園內的害蟲[2]。
2.3? 農藥新品種
經過農業(yè)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與鉆研,近年來,用于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農藥新品種不斷涌現,到目前為止,新研制的農藥品種多達上百種。比如以氟唑菌酰羥胺為例,這種殺菌劑能夠有效防治農作物的葉斑病與白粉病,目前,被廣泛應用于各類谷物、玉米、大豆、花生、油菜等農作物的病蟲害防治,而且防治效果顯著。再比如氟唑菌苯胺殺菌劑,這種農藥可以有效防治由擔子菌和子囊菌等病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應用于玉米、大豆、棉花、洋蔥等農作物的病害防治。
3? 植保新技術、農藥新品種的推廣策略
3.1? 借助信息技術,開展遠程授課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目前,各種新媒體形式也應運而生,農業(yè)技術推廣人員不再像過去深入田間地頭或者各個村落,向農民宣講植保新技術以及農藥新品種,完全可以應用互聯(lián)網技術以及微信等社交軟件,通過遠程授課的方式,對農民進行集中培訓。比如可以建立一個植保新技術與農藥新品種的微信交流群,并在微信群當中隨時聽取農民的反饋意見與建議,同時,推廣人員以最新的資訊信息傳遞給農民,讓廣大農民能夠及時了解最新的植保技術與最新的農藥品種。
3.2? 建立示范基地,注重推廣實效
目前,仍然有部分農民對植保新技術以及農藥新品種持有懷疑態(tài)度,認為這些新型的技術與農藥所產生效果被夸大其辭。因此,為了消除廣大農民內心的顧慮,農業(yè)技術推廣部門可以利用建立示范基地的方法,來驗證新型的植保技術與農藥新品種的效果。然后可以帶領農民參觀示范基地的種植成果與農作物的生長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廣大從業(yè)農民能夠親身體驗到新技術與新品種給農作物生長帶來的實實在在的效果,進而對增強農民的信任度,這樣一來,能夠便于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3.3? 理論聯(lián)系實踐,轉變思想觀念
受到傳統(tǒng)思想觀念的影響,部分農民依然沿用過去“靠天吃飯”的一套舊理論,思想上不解放,意識形態(tài)落后,導致植保新技術與農藥新品種的推廣工作進程嚴重滯后。面對這種情況,推廣人員應當在農民面前做出正向表率作用,通過面對面、一對一教學與指導,從基礎知識開始傳授,使廣大農民對新技術、新方法、新品種能夠產生全新的認知。同時,為了幫助廣大農民在遇到農作物病蟲害時能夠對癥下藥,科學選用防治方法,推廣人員可以利用視頻分享的方式,針對植保新技術的具體操作流程進行細致演示,確保農民朋友能夠真正受益。
3.4? 發(fā)動群眾力量,樹立模范典型
在推廣植保新技術與農藥新品種時,一些領悟能力強的農民能夠快速掌握新技術的應用步驟,以及新品種的使用方法,因此,推廣人員可以在廣大農民當中挑選一些優(yōu)秀的模范代表,然后通過走村串戶的方式,向其它村落的農民詳細講解新技術與新知識,這樣點面結合的方法,能夠進一步推進植保新技術與農藥新品種的推廣進程,進而給廣大農民帶來真正的實惠。
4? 結語
綜上所述,植保新技術與農藥新品種是在農業(yè)生產實踐當中,不斷摸索和總結出來的經驗成果,因此,不僅需要推廣人員的積極努力,同時,也需要廣大農民的積極響應與配合,才能真正收到理想的推廣成效與應用效果,才能為農村經濟繁榮注入強勁的動力源泉。
參考文獻
[1] 朱翠娟.基于生態(tài)農業(yè)背景下植保新技術的有效性探究[J].農家科技(上旬刊),2020(8):252.
[2] 郭奇.淺析生態(tài)農業(yè)中植保新技術的作用[J].新農業(yè),2019(15):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