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石,鐘 梅,廖義鴻△
1.深圳市人民醫(yī)院(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婦產科, 廣東深圳 518020;2.南方醫(yī)科大學南方醫(yī)院婦產科,廣東廣州 510515
國外報道妊娠高血壓疾病的發(fā)病率為7%~12%,國內報道為9.4%[1]。子癇前期是妊娠高血壓疾病的嚴重階段,常累及孕婦腦、心、肝、腎、血液及胎盤等,嚴重時可危及孕婦及胎兒生命。子癇前期的發(fā)病機制十分復雜,血管內皮損傷、血管痙攣、血栓形成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2]。在血栓形成的早期,纖維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脫去四段小肽鏈形成纖維蛋白單體;纖維蛋白單體間黏附形成可溶性復合物,即可溶性纖維蛋白單體復合物(SFMC)[3]。SFMC 水平增加提示凝血酶活性增強,機體處于血栓前狀態(tài)[4-5],本研究探討了SFMC在子癇前期發(fā)病中的作用機制,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收集深圳市人民醫(yī)院(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南方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的輕度子癇前期(MPE)及重度子癇前期(SPE)患者各20例分別納入MPE組與SPE組,另選取20例無任何妊娠合并癥的健康孕婦納入對照組。MPE及SPE診斷符合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的《婦產科學(第9版)》相關標準[6]。排除標準:雙胎妊娠、接受人工輔助生殖技術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壓、血液系統(tǒng)疾病、肝腎疾病、糖尿病等。3組研究對象年齡、孕周、孕前和孕時體質量指數(shù)(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3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
1.2儀器與試劑 安徽嘉文儀器裝備有限公司離心機; 海爾—80 ℃低溫冰箱;瑞士TECAN多功能酶標儀;美國 MyBioSource公司SFMC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LSA)試劑盒,美國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公司ACL TOP全自動凝血儀。
1.3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抽取肘靜脈血5 mL,分別注入兩支乙二胺四乙酸(EDTA)抗凝管中放置20 min,一管以3 000 r/min離心30 min,收集上清,采用ELISA法檢測血清SFMC水平;一管用于檢測凝血指標,包括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
2.13組研究對象SFMC、凝血指標比較 SPE組及MPE組血清SFMC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SPE組血清SFMC明顯高于MPE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SPE組及MPE組DD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SPE組與MPE組D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組PT、APTT及FIB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3組研究對象SFMC、凝血指標比較
2.2血清SFMC與凝血指標的相關分析 子癇前期患者血清SFMC與DD呈正相關(r=0.304,P<0.05),與PT、APTT、FIB之間無相關性(r=0.203、0.100、0.123,P>0.05)。
子癇前期是產科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復雜,目前多數(shù)研究認為,子癇前期發(fā)病機制可能與胎盤缺血缺氧、免疫功能紊亂、過度炎性反應、代謝異常、氧化應激等有關[7-9]。學者們普遍認可其發(fā)病經歷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妊娠滋養(yǎng)細胞功能損傷,胎盤缺血缺氧釋放多種因子;第二階段為胎盤因子進入母體循環(huán),促進炎性反應激活及血管內皮損傷,血管痙攣、血液高凝及血栓形成,出現(xiàn)一系列臨床表現(xiàn)[10-11]。因此,凝血功能與子癇前期的發(fā)病機制密切相關。
子癇前期患者的凝血系統(tǒng)異常激活,凝血因子消耗,血小板減少,因此處于不同病情階段的患者凝血指標差異較大,可能存在高凝或消耗性低凝的狀態(tài)[12]。傳統(tǒng)凝血4項檢測中,PT、APTT、FIB、凝血酶時間(TT)只能反映凝血因子情況,卻不能反映子癇前期病情變化。有研究報道,雖然SPE組、MPE組與對照組凝血4項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但是SPE組血栓彈力圖反應時間R值增大,α角明顯變小,凝血綜合指數(shù)(CI)負值增大,因此,推測血栓彈力圖能有效地反映子癇前期患者呈消耗性低凝狀態(tài)[13]。本研究發(fā)現(xiàn),MPE組、SPE組與對照組的PT、APTT及FIB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傳統(tǒng)的凝血指標檢測不能充分評估凝血及纖溶狀態(tài)。
在血栓形成極早期階段,F(xiàn)IB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脫去纖維肽 A 和纖維肽 B,形成纖維蛋白單體,纖維蛋白單體間黏附后形成SFMC。隨后,在因子和纖維蛋白聚合酶的共同作用下,纖維蛋白單體間相互連接,生成纖維蛋白。最后,纖維蛋白在纖溶酶的作用下降解成DD和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14]。由此可見,SFMC先于DD出現(xiàn),而DD則是纖溶系統(tǒng)作用后的最終產物,SFMC與DD形成關系密切。
有研究發(fā)現(xiàn),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 患者DD及SFMC等明顯高于健康對照者,而 APTT、PT及FIB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該研究認為SFMC參與了TIA的發(fā)病過程[15]。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惡性腫瘤患者血清SFMC在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發(fā)生早期明顯升高,因此,推測血清SFMC可以作為DIC早期預警標志物,惡性腫瘤患者血清SFMC升高表明其處于血栓前狀態(tài),有發(fā)生血栓或DIC的趨勢[16]。臨床普遍認為,在子癇前期患者臨床診治過程中,DD可作為血栓形成和DIC的臨床常規(guī)篩查指標。但關于血清SFMC與子癇前期發(fā)病機制的相關研究很少,這也是本次研究價值所在。
本研究結果顯示,MPE組與SPE組的血清SFMC及DD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相關分析提示,血清SFMC與DD呈正相關(r=0.304,P<0.05),而與凝血因子無關,說明血清SFMC及DD在子癇前期的發(fā)病機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血清SFMC及DD的升高分別反映了子癇前期患者體內高凝狀態(tài)和纖溶亢進,一旦子癇前期患者DD水平升高,提示患者已經形成血栓或者微血栓。SFMC作為反映早期血栓前狀態(tài)的指標,可以早于DD發(fā)生改變,有利于早期診斷及早期處理,從而改善妊娠結局[17]。血清SFMC與子癇前期發(fā)病機制關系密切,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