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蘭曉俐
【摘要】目前,民間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和保護是政府、民間和學術界共同關注的熱點課題。云南作為一個多民族省份,民間民族民俗文化極其豐富,對民間文化的保護和數字化工作也一直是研究熱點。文章首先闡述了云南民間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現狀,并指出存在的問題;然后闡述了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帶給云南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啟發(fā);最后從加快傳統(tǒng)數字技術在民間文化數字化中的應用,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復原保護,加快數據庫和信息使用平臺建設,以及利用數字技術集成創(chuàng)新促進民間文化產業(yè)化四個方面提出云南民間文化傳承和保護的策略。
【關鍵詞】數字技術;云南民間文化;集成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4-092-03
【本文著錄格式】王華,蘭曉俐.數字技術在云南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民族博覽,2021,07(14):92-94.
項目名稱:地方民間文化的數字化傳承與保護對策研究。項目編號:XJ2019001402。
云南是中國民族數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6000以上的少數民族有25個,其中還有哈尼族、傣族等15個民族為云南特有,人口數均占全國該民族總人口的80%以上。云南省少數民族人口數達1621.26萬人,占全省人口總數的33.6%。[1]云南少數民族分布比較復雜,各民族分布為大雜居與小聚居交錯,全省沒有一個單一的民族縣(市),也沒有一個民族只住在一個縣(市);同時分布立體,與云南立體地形、立體氣候有很大關系,有居住在河谷地區(qū)的,有居住在壩區(qū)的,也有居住在高山地區(qū)的。由于云南地區(qū)的地理特征和民族特征,云南形成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民族文化。隨著經濟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方式也不斷改變,有些民間文化逐漸消失,這一現狀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同時原有的登記、鑒定、發(fā)現、保存的“傳統(tǒng)保護模式”在各種自然災害、人為破壞等現實條件下面臨嚴峻挑戰(zhàn)。[2]本文針對云南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現狀,結合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探討。首先簡要介紹云南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的現狀,然后介紹數字技術發(fā)展的現狀,并著重介紹數字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和云南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數字化趨勢,最后提出數字技術在云南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中的應用策略,給出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具體數字化方案。
一、云南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現狀
(一)云南民間文化保護形勢比較嚴峻
云南民間文化是以少數民族文化為主體的文化,是由少數民族獨特的生存條件和歷史環(huán)境決定的,是各民族在發(fā)展過程中共同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云南地處地震帶,地理條件也比較復雜,自然災害頻發(fā),造成許多文物受損,許多檔案資料和實物損毀。同時由于經濟發(fā)展,原始的勞作方式、生活方式、娛樂方式以及居住條件的改變,許多民間手藝、工藝和娛樂項目被現代化的生產生活方式取代,使得傳統(tǒng)民間文化面臨逐漸消失的困境,甚至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項目及其生存環(huán)境都面臨巨大挑戰(zhàn)。
同時,受多種因素影響,許多傳統(tǒng)民居被造價低廉的簡易建筑所取代,村寨的民族特色和鄉(xiāng)村特色急速消失。[3]民族文化的流失在改變了原有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同時,與其存在很強互動共存關系的包括生物多樣性等自然界豐富資源也逐漸面臨流失狀態(tài)。[4]甚至許多民間文獻資料被損毀,因此,分析云南民間文化的特征,研究對其進行數字化保護的有效方法十分重要。
(二)云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取得一定進展
2005年3月26日,國務院辦公廳下發(fā)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tǒng)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痹颇鲜》e極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工作的探索和實踐,截至2013年10月,云南省已基本完成三批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數據化采集和存儲建檔工作。[5]目前為止完成了共五批非遺項目保護名錄的申請和認定工作,后續(xù)非遺項目的數字化工作任務量很大。
2007年,云南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網,同年建成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數據庫。2013年以來,在建立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傳承人數據庫的基礎上,設計開發(fā)名錄和傳承人數據庫管理系統(tǒng)以及工作管理平臺,并完成了覆蓋全省檔案及數據庫管理人員的培訓,為16個州(市)配發(fā)了建設檔案和數據庫需要的筆記本電腦和單反數碼相機,形成了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數據庫省、州(市)、縣(區(qū))三級網絡化管理體系。[5]云南省非遺中心成立以后,整合各方資源,建立了一支專業(yè)非遺數字化保護信息采編隊伍和一支專業(yè)的數字化資源管理隊伍,進行了多次搶救性數字化保護工作。同時以點帶面,逐步培養(yǎng)輻射全省的非遺數字化保護隊伍,為云南民間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和保護全面深入地開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云南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存在的問題
云南省是一個多民族省份,民間文化資源豐富。目前雖然制定了相關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也實現了四級名錄申報非遺項目及傳承人信息的數字化,但是這些信息對項目和傳承人來講仍然不夠。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民間民俗民族文化甚至是非遺項目和傳承人未能納入數字化保護體系,偶爾采集的數字化信息也缺乏系統(tǒng)整理。
雖然數字技術在保護民間文化方面有很大優(yōu)勢,但是由于云南民間文化分布零散,交通不便,且云南民間文化數字化保護處于探索階段,對數字多媒體技術認識不足,所以目前的民間文化保護信息中大量信息仍然是以文本和圖片的方式記錄和保存,音視頻、三維立體建模、全息技術等數字化形式的資源不足且質量參差不齊。另外,民間文化數字化保護信息也缺乏統(tǒng)一的標準和規(guī)范,各地在數字信息的具體標準上存在差異。且保護側重于采集和存儲,忽視了網絡檢索的重要性,導致云南民間文化不能夠很好的進行傳承,利用率較低。
云南民間文化種類繁多,對其的數字化傳承和保護是一個跨學科的綜合性工作,涉及的專業(yè)多,既需要懂民間民族民俗文化的專業(yè)人士,又需要懂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懂采集、編輯處理、存儲、利用的專業(yè)符合人才。因此相對于云南豐富的民間文化資源和繁重的數字化傳承和保護工作,能進行專業(yè)數字化保護的人才嚴重缺乏。
二、數字技術的發(fā)展對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的啟發(fā)
(一)數字技術的現狀和發(fā)展趨勢
數字技術指借助一定的設備將圖、文、聲、像、體等各種信息轉化為二進制數字,并進行加工、存儲、傳播、顯示、共享的技術,具有抗干擾、精度高、便于長期存儲、保密性好和利于標準化等特點。進入21世紀以來,數字技術領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1)數字技術和聯網設備普及很快,特別是智能手機,幾乎人手一部。(2)數字經濟越來越發(fā)揮重要作用,在市場占有率上越來越高。(3)應用數字技術產生的自動化、多媒體化、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4)數字技術應用在地域上的不平衡。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未來數字技術的發(fā)展趨勢將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技術基礎設施進一步普及,數字技術進一步深入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大哥大”到現在的智能手機,通信設備不斷更新;從日常通信、娛樂到生活支付、出行,手機應用越來越廣泛;從咿呀學步的兒童到耄耋老人,人們對手機越來越依賴。在疫情期間,大家可以不出門完成很多工作,線上辦公、掌上處理成為非接觸工作的代表,這些都是數字技術帶來的改變。
(2)數字技術向多技術創(chuàng)新組合、集成創(chuàng)新方向發(fā)展。數字技術的發(fā)展需要有各種創(chuàng)意的顛覆性思維方式,將多種成熟技術進行突破常理的大膽排列組合,做好集成創(chuàng)新。顛覆性創(chuàng)新思想才是數字技術不斷發(fā)展的源動力。[6]
(3)數字技術從數字化向數據化過渡,并開始向人工智能發(fā)展。數字技術開始是利用各種設備例如照相機、攝像機、人臉識別技術等將人們生產生活中的各種相關物質信息轉化為二進制編碼,并進行存儲、處理和傳播。海量的比特流進行數據化處理變成海量數據,按照算法邏輯(即各種認知規(guī)則)對海量數據進行處理和訓練(即所謂機器學習),不斷提升算法邏輯的準確度或認知度,最終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機器智能化。[6]
(4)數字產業(yè)進一步發(fā)展,數字技術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的主要動力。數據已成為數字經濟發(fā)展所需新型生產要素。數字技術催生了加工新型生產要素的新型工具(大型機計算機、小型機、個人計算機、移動處理終端、網絡計算機、云計算、量子計算機等),培訓大批新型勞動者(如軟件工程師、數據庫管理員、數據科學家、數據分析師、首席數據官、數據專員、數據管家等),進而形成新的生產關系,構造新型的生產力,進而提升生產率。[6]
(二)云南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的數字化趨勢
1.云南民間文化數字化保護的緊迫性
云南省民間民族民俗文化資源數量眾多、資源豐富,但是數字化保護率比較低。云南省雖然已經建立了四級保護名錄數據庫檔案,但所收錄的數據資源僅僅局限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資料,相對于眾多的民間文化資源和豐滿生動的項目本身而言,數字化率還比較低。特別是許多民間文化的傳承由于受到現代化生產生活方式的沖擊,再加上后繼無人,面臨著消失的危險。因此必須加快云南民間文化遺產的數字化轉換工作,為民間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留下寶貴的數字化資源。
2.云南民間文化創(chuàng)新產業(yè)發(fā)展的趨勢
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是人民群體智慧的結晶。我國的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未來的發(fā)展趨勢是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本土化,打造優(yōu)勢地方品牌,發(fā)揮集群發(fā)展和規(guī)模發(fā)展效應。[7]創(chuàng)新產業(yè)本土化發(fā)展要求云南作為一個民族文化大省,要能夠發(fā)掘民間文化、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并把民間文化作為推動創(chuàng)新產業(yè)發(fā)展的主力軍和有生力量。目前云南民間文化創(chuàng)新產業(yè)發(fā)展的形式主要以輸出文化產品例如筒帕、斑銅等,拉動文化旅游例如茶馬古道等為具體手段和方式,而且也多局限于部分具有一定經濟效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民間文化在發(fā)展創(chuàng)新文化產業(y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現實中對它的保護卻跟不上發(fā)展,數字化程度也遠遠不夠,除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的少部分行業(yè),大多數的民間文化都仍舊散落在山野、村寨之中,處境堪憂,保護問題急需解決。
三、數字技術在民間文化傳承與保護中的應用策略
(一)加快傳統(tǒng)數字技術在民間文化數字化中的應用
這里的傳統(tǒng)數字技術指文字、圖形圖像、視音頻等數字采集技術。云南省地處云貴高原,地形極為復雜,有84%的面積是山地,且交通相對落后,有些地州至今沒有通鐵路。由于地形復雜,公路條件也參差不齊,這對民間文化的數字化傳承和保護帶來了很大的困難。隨著交通條件的逐年改善,必須加快對民間文化的統(tǒng)計分類和數字化采集工作。首先要通過實地考查,獲得第一手資料,摸清云南民間文化資源的分布情況、特點和保護現狀。在實地考察中,詳細記錄民間文化的歷史起源、特點、發(fā)展、現狀以及社會價值,用高清數碼影像設備拍攝大幅照片并全方位錄像,便于保存和比對分析,為進一步的高技術保護做基礎。同時,這些原始的電子影像數據也是后期保護方式的基礎數據。
(二)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復原保護
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對民間文化中難以用傳統(tǒng)數字化技術保存和呈現的,要利用計算機輔助技術、建模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全息投影技術,通過三維動畫的形式進行復原和保護,立體化形象地保存和傳承民間文化。
(三)加快數據庫和信息使用平臺建設
利用前期龐大的基礎數據信息,采用數據庫技術進行存儲管理、數據分析,便于數據比較和進一步的信息處理工作,特別是作為傳承和保護的數字源文化,用于后期檢索、整理和分享、傳播??梢酝ㄟ^網絡傳播和信息共享來促進民族民間文化的異地交流和廣泛傳播。數字博物館就是一種適合于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大眾傳播的數字化展示平臺,它與普通博物館不同,是將一些民間工藝制作過程的歷史流變、工藝存在的文化狀態(tài)、民間藝人檔案、民藝品類、傳播方式、制作工藝、民藝品原材料以及民間生活方式等成千上萬種文化藝術的全過程進行數字化編程后存入數據庫網路。在虛擬的數字博物館里,可以活態(tài)文化的方式展示各種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的具體內容、民間藝術的精髓。[8]
(四)利用數字技術集成創(chuàng)新促進民間文化產業(yè)化
要建設繁榮的云南民族文化,加快云南民間文化的傳承與保護,走產業(yè)化道路是必然選擇。民間文化產業(yè)化一直面臨資源整合不夠,品牌力度不夠,科技含量不高,人才缺乏和觀念更新不夠的發(fā)展瓶頸。[9]利用數字技術的集成創(chuàng)新,通過高新技術融入,重新樹立民間文化的品牌優(yōu)勢,提高科技含量,革新民間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傳統(tǒng)觀念,走品牌帶動傳承、科技引領保護的云南民間文化發(fā)展新路子。
參考文獻:
[1]云南省人民政府.人口及民族[EB/OL].(2019.04.03) http:// www.yn.gov.cn/yngk/gk/201904/t20190403_96251.html.
[2]劉向春,宋 偉.大數據條件下民族傳統(tǒng)文化數字化保護研究探析[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44-49.
[3]國家民委.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1-2015年).
[4]裴盛基.民族文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J].中國科學院院刊,2011(2):190-196.
[5]楊建榮.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述評[J].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集刊,2015(0):337-352.
[6]賽迪研究院.賽迪專家吳志剛:數字技術的發(fā)展趨勢[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6859544629044032&wfr=s pider&for=pc.
[7]郝建斌,王澤燁. 民問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3(20):15-16.
[8]付玉霞,趙君玉,石蘊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研究[J].統(tǒng)計與管理,2015(9):93-94.
[9]艾韻.民間文化產業(yè)化五大瓶頸[J].民間文化,2008(01):42.
作者簡介:王華(1979- ),男,云南普洱,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學、影視編導與制作、民間文化數字化和多媒體技術應用;蘭曉俐(1978- ),女,云南普洱,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計算機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