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堅守與超越

    2021-09-13 17:59:26滿曉晗
    教育·教學科研 2021年7期
    關鍵詞:于漪人文學科

    滿曉晗

    在人類歷史上,有不斷追逐新事物的“弄潮兒”,他們或成為引領風氣之先的開拓者,但也可能成為顧此失彼的失敗者;有抱殘守缺的頑固派,他們固然不會成為“出頭鳥”,但終將被歷史的車輪碾棄;也有堅持真理的智者,他們既能守住初心,不被亂象迷惑,又能撥開云霧、眺見未來,他們謹慎思考、執(zhí)著前行,為更多的人指明正確的方向。在科學和藝術領域不乏這樣杰出的學者和藝術家,而如果要在當代教育領域,尤其是當代語文教育領域尋找這樣一位“智者”,我想于漪當之無愧。于漪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工作,在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形成了熔語言訓練、思維提升、智力開發(fā)、審美熏陶、情操陶冶、文化奠基于一爐的獨特的教學風格。更可貴的是,于漪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教學生涯中,堅守教育初心,從未改變。在對語文教育的思考上,堅守語文教育規(guī)律,不泥古不盲從,與時俱進地思考語文教育的未來發(fā)展,始終以超越時代的眼光審視語文教育發(fā)展之路。

    一、堅守語文“本性”

    語文獨立設科近百年來,圍繞“語文何為”的爭論一直未有停歇,從命名到屬性,從價值觀到方法論,一代一代的語文人在不斷的求索、實踐。尤其是20世紀后半葉以來,各種理念、思潮、改革、模式層出不窮,我們也因此走了不少彎路。慶幸的是,道路雖然曲折,甚至有迂回倒退,但總算一步步走上了正軌。在這期間,發(fā)生于90年代關于語文學科性質的大討論有著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就是1995年6月于漪在《語文學習》上發(fā)表的《弘揚人文,改革弊端》一文。這篇文章的發(fā)表距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20多年意味著什么?就上海而言,這20多年上海基礎教育已經經歷了一期課改和二期課改,伴隨著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頒布和國家統(tǒng)編語文教材的全面使用,新一輪的課改也已經在路上,盡管變化滄桑,但重讀此文我們仍能看到那些毫不褪色的真知灼見,仍能看到老一輩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對語文學科“本性”的堅守,這種“堅守”超越時空,具有劃時代的不凡意義。

    《弘揚人文,改革弊端》的副標題是“關于語文教育性質觀的反思”。從副標題可以看出于漪是在回答“語文是什么”這個根本問題。任何事物,只有搞清楚“是什么”的問題,才有立足的原點,才不會搞錯發(fā)展的道路。在語文教育領域,正是因為我們在“語文是什么”這個問題上有過太多的爭論和分歧,導致我們走了很多的冤枉路。于漪在這篇文章中旗幟鮮明地提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人文應用學科,應該是語言的工具訓練與人文教育的綜合?!边@一論斷的可貴之處一是明確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叭宋摹钡於怂木窕{和精神內涵,換言之,沒有“人文”,語文教育就成了一具沒有生命的空殼,必然又回到純工具論的老路上。那何謂“人文”呢?“人文”概念的核心首先是“人”,即關注人、認識人、尊重人,從教育規(guī)律的角度而言,就是要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其次是“文”。狹義的“文”是知識和文化,廣義的“文”則還要包括人類的文明、科學的觀念、現(xiàn)代的價值觀等等。如此,語文學科首先是基于“人”的教育的學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其次要擔負起文化傳授和文明培養(yǎng)的天然使命??少F之二是明確了語文是一門“應用學科”。“應用”明確了語文教育的功能性,語文不僅具有人文性和思想性,同時,語文的學習也是實用的。這種實用性最基本的體現(xiàn)就是對語言工具的學習和使用上,但語言工具又“絕不等同于一般的生活用具”,對此,于漪做了具體而深刻的闡述。她認為語言具有“文化代碼的性質”和“鮮明的人文屬性”。各民族的語言都是一個獨特的文化代碼,語言背后反映的是不同民族的思維習慣和文化意識。于漪引用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和沃爾夫的觀點——語言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產品;語言和文化相互塑造,相互滲透,相互從屬——來佐證自己的觀點,并進而提出漢語言文字因有悠久的歷史積淀,因而其人文性更為突出。從于漪的論述我們不難看出,語文具有工具性,但這種工具性是和民族的文化歷史、人文精神密切相關的,我們在教授學生掌握語言工具的同時,必須伴隨著認知教育、情感教育、人格教育和文化教育。不論語文教育如何發(fā)展,最終走向何方,她的“本性”還是語言,是蘊含了人文精神、現(xiàn)代文明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語言,堅守這個“本性”,我們語文教育之路就不會走偏。

    這篇文章發(fā)表后不久,原國家教委于1996年頒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大綱(供試驗用)》,其中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钡?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驗修訂版)》以及2001年《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的頒布,也都提出了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017年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進行了界定,最后一個方面就是“文化傳承與理解”,并提到“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的具體要求。課程標準對語文學科性質的描述和于漪的觀點有了遙遠的呼應,隨著對語文學科性質認識的逐步深入以及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進一步明晰,我們愈發(fā)感到于漪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對語文教育性質所作的反思是極具前瞻性的。這種前瞻性體現(xiàn)的恰恰是一位語文教育家對語文“本性”清晰而理智的認識,這種認識基于深厚的學科理論素養(yǎng)和長遠而又敏銳的眼光,因而是深刻的、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二、超越時代的思考

    越是思潮叢生的時代,人們的思想越容易被潮流左右,越容易被一些假象蒙蔽雙眼。理性的思考在這時就顯得尤為重要。一段時期,語文教育走到工具性的一極,走不通,又轉到思想性,思想性的一極還是走不通,又走到人文性。人文性是一個大籮筐,什么都可以裝,有人認為傳統(tǒng)文化就是人文性,語文課上言必稱傳統(tǒng)文化;有人認為“經史子集”就是人文性,“之乎者也”充斥在課堂……

    于漪在《弘揚人文,改革弊端》中提出“弘揚人文,不是照抄過去,而是在繼承的基礎上出新,賦予時代精神?!庇阡魪膩聿皇且粋€西化論者,相反,她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很深,但她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她具有冷靜而善于批判的頭腦,能夠以批判的眼光看待、以批判的姿態(tài)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于漪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上海分社主辦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基因現(xiàn)代傳譯課程”發(fā)布會上的講話提到,我們必須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有清醒的認識,也就是對我們幾千年的中華文化的發(fā)展線索、來龍去脈有自知之明,才會知道哪些是精華、哪些是糟粕。在傳統(tǒng)文化和國學大熱的當下,于漪的思考是理智而冷靜的。同時,她還具有世界的眼光和國際的視野,主張向一切優(yōu)秀人類文化學習。于漪多次在不同的場合和文章里提到,要培養(yǎng)“具有中國心的現(xiàn)代文明人”,在她領銜的市級語文學科德育實訓基地,她廣邀文學、政治、經濟、藝術甚至軍事等各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基地學員開設講座,多次叮囑學員,作為語文老師必須有寬廣的視野和胸懷,這種格局和眼光無疑也是超越時代的。

    更重要的是,于漪在文章中提出“要變語文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fā)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中學生”。1995年,當更多人還在探索“語文為何”的時候,于漪已經開始關注語文學科的開放性問題,在回答了語文“是什么”之后,清晰地提出語文“要怎樣”。在《于漪與教育教學求索》一書中,于漪又進一步具體闡述了她的“大語文觀”,并提出大語文觀由“教文育人”的語文教學觀和語文學科內涵的豐富性所決定。“大語文觀”要求課內促進課外,要積極組織學生開展課外語文活動,更要積極熱心地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培養(yǎng)他們讀書的習慣。引導學生在人類、社會、生命的層面上來學習語文,在這兒追尋真、追尋善、追尋美,汲吸民族語言的精粹、民族精神的精華,最終構建起自己的精神家園。在于漪的論述中,開放、生活、社會、生命、活潑的中學生(關注人的發(fā)展),這些字眼,無一不讓人想到2016年發(fā)布的《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兑庖姼濉钒押诵乃仞B(yǎng)闡述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chuàng)新六大素養(yǎng),六大素養(yǎng)形成學生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而能力恰恰是指“真實情境中的應用水平”(崔允漷),正如于漪所說,要讓語文走向開放、面向生活和社會,在語文課堂上習得的知識,要通過生活和社會實踐的檢驗最終轉化為語文能力。事實上,上海近幾年中考新增題型“綜合運用”就是把語文知識轉化為語文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考查形式。從這一點看,于漪的思考是超前的,這種超前是基于對語文課程的深刻認識,是基于以人為本的課程觀的具體體現(xiàn)。

    三、余論

    于漪對語文教育的貢獻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在充滿變革的時代,她堅守語文本真,不為各種激流所裹挾,撐起了語文教育的天空。在語文教育發(fā)展道路的思索上,她又極具民族情懷和國際視野,顯示出超前的眼光和睿智的思考。正如陳軍所說,于漪的語文教育思想具有“民族特性與世界認識”。

    于漪對語文教育的堅守和超越還體現(xiàn)在對教育規(guī)律的深刻認知上。教育的對象是人,因而教育必須符合人的成長和發(fā)展規(guī)律,一切背離人發(fā)展的教育都不是真正的教育,這是教育中亙古不變的規(guī)律。于漪經常提到教育要“目中有人”,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育分”,而是“育人”。這些樸素的教育觀,恰恰是遵從教育規(guī)律的體現(xiàn)。千百年來,從東方到西方,教育一直在關注人的價值,強調人的發(fā)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由人本主義心理學衍生而來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逐漸形成推動美國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重要力量。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傳入中國以后,對中國歷次教育改革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以語文教育為例,從五十年代的“為政治服務”,到六十年代初的“雙基”,再到2001年“三維目標”的提出,直至2017年“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本形成,其歷史變遷基本體現(xiàn)了從政治、工具、學科本位到“以人為本”(人的核心素養(yǎng))的轉變,落實了“以德樹人”的根本要求。這個變遷背后蘊含了豐富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在這半個多世紀的教育改革發(fā)展歷程中,于漪身體力行地參與、推動這場“以人為本”的改革,并最終成為其中最杰出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家。

    2017年新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描述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和“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其中,“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根基,是另外三種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的基本途徑。而早在1984年,于漪就發(fā)表了《語文教學應以語言和思維訓練為核心》,表達了對學生語言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高度重視。在后來的科學探究和教學實踐中,于漪也始終將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當作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形成了具有鮮明特點的理念。二十世紀末于漪也繼續(xù)提出要組織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的觀點,“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必須大力發(fā)展學生思維的能力”。在這些觀點的基礎上,于漪進而提倡采用研究性的語文學習方法,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推動教學往縱深方向發(fā)展。

    以當今語文教育研究和課程研究的成果來看,于漪的觀點和教學實踐充分顯示了于漪對語文本質的堅守以及語文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和超越性。當然,于漪對語文教育的堅守與超越,不止體現(xiàn)在她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認識和課堂教學的深入實踐和思考上,也體現(xiàn)在她對關懷的育人觀和對青年教師的培養(yǎng)觀上。正如復旦大學的張汝倫教授所說“于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她個人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格情懷,有著一個大教育家所有的那種格局、眼光和氣度?!边@些可貴的品質為當代語文教育指明了方向,也為中國的教育點燃了新的希望。

    猜你喜歡
    于漪人文學科
    人文
    北京紀事(2024年1期)2024-01-03 03:16:55
    【學科新書導覽】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人民教育家”于漪:堅守三尺講臺,胸懷江河世界
    “超學科”來啦
    人文紹興
    中國三峽(2017年3期)2017-06-09 08:14:59
    人文社科
    全國新書目(2016年5期)2016-06-08 08:54:10
    論新形勢下統(tǒng)一戰(zhàn)線學學科在統(tǒng)戰(zhàn)工作實踐中的創(chuàng)新
    “偉大”與“渺小”
    讓人文光輝照耀未來
    洪雅县| 疏勒县| 太湖县| 呼伦贝尔市| 莱州市| 成安县| 夏津县| 诏安县| 卫辉市| 南漳县| 新泰市| 简阳市| 都匀市| 凤冈县| 大荔县| 临潭县| 丁青县| 达拉特旗| 鹤岗市| 新绛县| 南开区| 营山县| 茶陵县| 颍上县| 保定市| 兴和县| 化隆| 灵川县| 尚志市| 都兰县| 那坡县| 嘉荫县| 岚皋县| 重庆市| 齐齐哈尔市| 栾城县| 驻马店市| 阿拉善左旗| 瑞丽市| 海林市| 闸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