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楨
摘 ?要:針對文本提問是學生的弱項,教材給出的提問角度過于寬泛,學生領悟不到位。本文分析了在部編版教材教學中,學生針對文本提問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細化提問角度,引導學生有效提問的策略。
關鍵詞:提問角度;有效提問;細化
提問是一種言語交流活動,更是兒童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xiàn)。部編版語文書在四年級上下冊都把“提問”當作了單元重點訓練的語文要素。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是“閱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嘗試解決。”四年級上冊通過幾篇課文,滲透了幾個提問的角度,一是針對課文部分內(nèi)容來提問,二是針對課文整體內(nèi)容來提問,三是針對課文的寫法來提問,四是聯(lián)系生活提出疑問。強調(diào)要學會有效提問,就是要提出能幫助自己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問題,提出可以引發(fā)自己深入思考的問題。
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課本給出的四個提問角度中,學生最容易掌握的就是針對課文部分內(nèi)容來提問,他們會提出“超聲波是什么”“里程碑是什么意思”之類停留在“是什么”和“什么意思”的問題。而其他三個角度,學生則很難提出問題。說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還是停留在字詞上,沒有深入文章的主旨,更無法對文章的寫法有什么感悟。針對文本來提問,提出問題的深度和一個孩子的閱讀理解水平以及語言組織能力是息息相關的。在孩子的閱讀理解水平和語言組織能力不能快速提高的情況下,教材給出的四個角度,對于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過于寬泛,缺乏更明確的指導性。因此,在教學中,要想提高孩子針對文本的提問能力,讓孩子有效提問,那就只能細化教材提出的四個角度,給學生更明確的導向,更有用的抓手。
一、針對課文部分內(nèi)容提問
(一)抓住不理解的陌生詞句來提問
課文當中,總會出現(xiàn)一些比較陌生或者是含義比較深刻的詞句,這些詞句的理解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課中,讀到“遼西的發(fā)現(xiàn)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jù),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涂上了點睛之筆?!边@里的“點睛之筆”是大多學生不理解的,卻是理解這個句子的關鍵,可以引導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點睛之筆”是什么意思?在這里具體指什么?
(二)抓住一些特殊的修辭手法和說明方法來提問
修辭手法和說明方法是文中出彩的地方,有時也是理解的關鍵。例如《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里,有一個句子是這樣的:最后一粒豌豆鉆進一個長滿了青苔的裂縫里,青苔把它裹起來,它躺在那兒真可以說成了一個囚犯。這個句子為什么把豌豆比作了囚犯,這樣的比喻在這里說明了什么?這個問題的提出,會讓學生思考這顆豌豆生存的環(huán)境,再聯(lián)系它后來的生長,就能體會到它頑強的生命力。
二、針對課文整體內(nèi)容提問
(一)抓住課文的題目提問
課題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抓課題質(zhì)疑,能夠提綱挈領,能夠激發(fā)學生深入學習探究的欲望。如《納米技術就在我們身邊》,可以引導學生用“是什么”“為什么”等疑問詞對課題提出問題:“納米技術”是什么?為什么說“納米技術就在我們的身邊”?這兩個問題正是整篇文章理解的關鍵。
(二)抓住內(nèi)容的對比處提問
有些課文的內(nèi)容,在角色設置或者是描寫當中設置了對比。內(nèi)容對比之處,往往是作者的匠心所在,能起到理解全文的關鍵。如《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里寫了五粒豆的不同命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對比五粒豆的表現(xiàn)和命運,然后提出自己的問題,學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前四粒豌豆都理想遠大,第四粒豌豆最后還說自己是五粒豌豆中最了不起的一粒,那么,到底哪粒豌豆才是最了不起的?為什么?這樣的問題,就可以把全文貫穿起來理解了。
(三)抓住課文的關鍵句提問
從三年級開始,學生就開始學習課文中的關鍵句。這些關鍵句,大多是統(tǒng)領全文的總起句,或者是揭示文章主旨的中心句。抓住這些句子來提問,就能統(tǒng)整文章。例如《呼風喚雨的世紀》一文中,第一句話“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就是課文的關鍵句,總領了全文。引導學生多讀幾遍,提出疑問,學生自然就能提出:為什么說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四)抓住課文的行文線索提問
很多文章,都有清晰的行文線索,有些是寫作的順序,有些是故事行進的線索。如果老師能引導學生關注到這些,往往就能提出針對全文內(nèi)容的大問題來。也有助于學生去理清整篇文章的脈絡?!兑粋€豆莢里的五粒豆》一課中,藏著兩條線索:豌豆的成長和小女孩的身體變化,如果教師能引導學生關注到這兩點,學生也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隨著豌豆的成長,小女孩的身體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豌豆的成長對小女孩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聯(lián)系全文,也就理解了故事的主旨。
三、針對課文寫法來提問
(一)抓住課文的反復處提問
有些課文,作者為了強調(diào)某種強烈的感情,一些重點語句在文中重復出現(xiàn)??梢龑W生順著這些語句所展示的線索,充分體驗作品的感情內(nèi)涵。《蝴蝶的家》一課中,文中多次出現(xiàn)問句,都是在問蝴蝶的家在哪里。引導學生關注這些句子以后,就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課文寫了很多個問句,都在問蝴蝶的家在哪里,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二)抓住一些不同尋常的開頭提問
很多文章都有獨具匠心的開頭,這些開頭往往意味深長,如果學生能關注到并能提出問題,對文章的理解是很有幫助的。例如《蝴蝶的家》一課,開頭把環(huán)境寫得非常惡劣,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找到這些句子,多讀幾遍,再讓學生聯(lián)系一下課文內(nèi)容,看看有什么疑問。部分學生就能提出這樣的問題:作者一開始為什么要把環(huán)境寫得這么惡劣?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這個問題的提出有助于學生去理解作者對蝴蝶的擔心和內(nèi)心的著急。
(三)抓住細節(jié)描寫來提問
課文的細節(jié)描寫處就是作者著墨最多的地方,如果學生能關注到這些細節(jié)并提出疑問,對文章的理解就更深入了。例如《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最后一段有對小女孩細致的神態(tài)描寫,針對這個描寫,就可以提問:課文最后為什么要細致地寫小女孩的神態(tài)?這個描寫有什么特殊的含義?這個描寫正是揭示了生命的價值,學生如果能關注到這點,就很容易理解故事的主旨了。除此之外,文章中還會有很多人物的細節(jié)描寫、環(huán)境描寫等,老師要引導學生去關注,去思考,去提出問題。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問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去提問,需要學生在理解了文章的內(nèi)容和主旨以后,再延伸到生活中去。這是非常有難度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課文內(nèi)容和中心出發(fā)用類比延伸的方法去聯(lián)系生活提問。例如,學完了《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豌豆以后》,可以引導學生由豌豆想到人:我們的生活中有像最后一粒豌豆那樣的人嗎?他是如何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的?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課堂。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有效提問的方法還有很多。教師還可以列出各個角度不同的提問句式,讓學生從模仿提問的句式開始去練習提問。但最重要的是,語文教師在教學前要深入文本,吃透文本,這樣才能在課堂上點撥和引導到位,才知道應該在哪里引導學生去關注,去提問。在學生的問題提得不好的時候,才能靈活地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處,引領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來。
(責任編輯:向志莉)
參考文獻:
[1]成香. 淺談小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yǎng)[J]. 遼寧教育,2001(05):58-59.
[2]陳玉潔. 創(chuàng)境引導學生提問策略的實踐[J]. 小學教學研究,2006(10):30-31.
[3]王世鳳. 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問題意識[J]. 天津教育,2006(0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