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舒虹
摘要:翻譯活動歷史悠久、形式豐富,因而其不可避免地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本文通過總結研究生階段翻譯實踐與收獲,從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因素、翻譯動機與翻譯觀念、語言關系與翻譯能力四個方面對影響翻譯活動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和研究,旨在剖析各種因素而導致的翻譯問題,為今后翻譯實踐提供幫助。
關鍵詞:翻譯活動;文化語境;意識形態(tài);翻譯動機
中圖分類號:H059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3-2177(2021)09-0032-02
鳩摩羅什認為翻譯“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有令嘔穢也”;傅雷認為翻譯“如臨畫”、“如伯樂相馬”;美國語言學家尤金·奈達認為:“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文體在譯語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1]?!睂W界關于翻譯的定義紛繁不一,不同的學者對于翻譯的認識角度逐漸從單一的視角轉向文化學、社會學、符號學、心理學等多個方面。但歸根結底,翻譯包括思維、語義和美學三個層次的觀點[2]。翻譯活動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多樣的形式,除了逐字、逐句、逐章節(jié)的全譯之外,還作為一項復雜的信息傳遞和跨文化交流活動,呈現(xiàn)的是一個開放的活動場,不可避免的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這些活動在翻譯的不同階段起著不同的作用,從而影響譯文的優(yōu)劣程度。本文從四個方面分別分析了影響翻譯活動的因素,旨在縮小人類經(jīng)驗的結構差異,為今后在翻譯實踐中更高質(zhì)量的完成翻譯工作提供了可能性。
1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
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是影響翻譯活動的主要外部因素,無論是從宏觀角度還是微觀角度看,都對翻譯活動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文化語境,最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提出的,他認為:“每個言語社團都有自己的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社會規(guī)約、思維方式、道德觀念和價值取向,而這種反應特定言語社團特點的方式和因素就構成了文化語境[3]?!逼渲械恼Z言社團是指擁有相同的語言系統(tǒng),在語言應用上表現(xiàn)出一系列共同特點的人類群體。因而可以簡單理解文化語境為某一語言特定的文化習俗、思維方式、社會認知和社會習慣等。社會因素,即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社會制度、道德規(guī)范、風俗習慣等,形成人們對翻譯的態(tài)度。文化語境和社會因素都是影響翻譯活動的動態(tài)因素,二者始終處于變化發(fā)展之中,而且二者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共同對翻譯活動發(fā)揮動態(tài)影響作用。
1.1文化語境對翻譯活動的影響
文化語境對翻譯活動的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1)一個國家所處的文化空間或一個時代的文化環(huán)境對翻譯的影響,比如五四運動時期由于國家大環(huán)境的轉變[4],譯者的目的從原先的打動讀者需求轉變?yōu)椤搬橅緯r弊”。關于文學譯介作品的討論,觸及了從作品層次到譯者選材的主、客觀因素何者為更重等至關重要的方面,對促進使譯家及出版者朝有規(guī)模、有社會影響的方向邁動產(chǎn)生了無形而巨大的鞭策。(2)文化立場對翻譯的影響。文化立場是指譯者由于處于一定的文化空間內(nèi),會形成一定的文化立場,即一個譯者面對不同作品、文化時,會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和立場,因而影響其翻譯方法。如魯迅拿來主義;毛澤東的“洋為中用”、“以我為主”;解放后,我們對外國文化的態(tài)度都是凡資本主義都是腐朽的,凡社會主義都是先進的,因而對西方作品的翻譯進行有選擇的刪改,譯本歸化嚴重;改革開放后,對待西方文化態(tài)度也隨之轉變,因此對西方作品的態(tài)度也變成了少刪節(jié)、追求原汁原味。(3)文化心理對翻譯的影響。劉宓慶認為,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族心理特征,這些特征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形成的。[2]以《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為例,此書在我國經(jīng)受了巔峰、中落、復興的生命歷程,其背后是文化心理的影響。首先,建國初期,由于人們對于蘇聯(lián)文學的需要,引發(fā)了蘇聯(lián)文學熱,因而對此書的印刷高達132.8萬冊,對之后一段時間內(nèi)的文學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其次,由于文革時期人們開始沖破思想的束縛,逐漸追求打破桎梏、宣揚個體需求,此書便逐漸走向中落,少有出版。直至90年代后期,學界又開始討論“人文精神”的話題,于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又開始重新復興,譯者對其進行改譯、復譯,一度成為熱門話題。
1.2社會因素對翻譯活動的影響
社會因素對翻譯活動的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1)社會的發(fā)展需要翻譯,假設兩種文化需要交流時,翻譯便起到橋梁的作用使得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融合、貫通。(2)社會發(fā)展階段不同,對翻譯的需要不同,如在文藝復新時期,為了重新發(fā)現(xiàn)古希臘和羅馬文化,譯者開始翻譯西塞羅、賀拉斯等古典作家的作品。而在17世紀至中葉的法國,由于人們追求言行舉止的高雅,社會這樣追求翻譯情詩和艷麗的小說,因而翻譯風格也逐漸趨于語言的高雅絕倫和華美。(3)社會的開放程度影響翻譯,如我國閉關鎖國時期,禁止出版外來文學譯本和內(nèi)部刊物,而后來改革開放時期又開始大力追求外來文化,于是形成了翻譯高潮。(4)社會的價值觀影響翻譯。以《紅與黑》的譯本來看,它曾被前后翻譯過20個版本,且譯者質(zhì)量低下,而且當時90%的文化出版物都存在諸如此類的問題,導致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由于社會價值觀的傾斜,人們不再追求精神上的滿足,而是單純追求經(jīng)濟效益。
2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因素
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因素和上文的社會、文化因素是緊密聯(lián)系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難以區(qū)分。由于翻譯是一種再創(chuàng)造的行為,無論是多么完美的翻譯,都是對原文的改寫,其背后的思想和意識形態(tài)始終影響翻譯活動的進行。政治因素其實也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一部分,比如政治立法、頒布政策等,從內(nèi)部思量來看,它其實是當權者的意識形態(tài)。因而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因素對翻譯活動的影響可以簡要概括為意識形態(tài)干預翻譯,主要體現(xiàn)在翻譯中的刪改現(xiàn)象。比如林紓對《悲慘世界》的翻譯;當譯者完成翻譯后,出版社仍會根據(jù)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譯文加以刪改;之后在出版之前,出版管理部門會審閱,有時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沖突則會直接禁止譯文出版[5]。
3翻譯動機與翻譯觀念
翻譯觀念,即譯者對翻譯的認識,可理解為翻譯觀,與翻譯動機同時作為內(nèi)部因素,制約著翻譯的原則、方法等。翻譯動機,可理解為翻譯的目的。翻譯動機和翻譯觀念都是針對譯者而言的,是對翻譯活動起直接作用的因素,是決定性的因素。20世紀80年代,德國兩位翻譯理論家弗美爾和賴斯提出了目的論,強調(diào)了翻譯應以目的為總則,將其放在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的框架中進行考察,翻譯中譯者所要達成的目的決定了翻譯所應采取的方法。且他們認為,成功的翻譯,就是指譯作所體現(xiàn)的意愿應與目標讀者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的意愿具有內(nèi)在的一致性[6]。從這種意義上說,翻譯家的翻譯動機就對文本選擇、翻譯策略的采取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比如梁啟超的翻譯活動。19世紀末,為了推行“維新變法”,梁啟超在《變法通譯》中將譯書提到了“強國第一位”的地位,即當時他的翻譯目的是改造舊中國,推行維新變法,因而,在他的倡議下,一批批外國社科類譯著被介紹到中國。但隨著維新救國運動的失敗,清末明初出現(xiàn)了文學翻譯的高潮,梁啟超便不再對社科著作抱有幻想,而是轉而開始翻譯為當時人們廣為接受的小說翻譯,希望以此達成社會革命的目的。由此,我們可以歸納出一點:在歷史社會動蕩時期,譯者們往往會將翻譯當成實現(xiàn)自己政治抱負的手段,即此時目的是救亡圖存,因而選擇的翻譯作品大都注重其內(nèi)在思想;而在社會環(huán)境相對安穩(wěn)的時期,譯者們往往會選擇更高文化內(nèi)涵、審美價值和藝術性的作品,此時的翻譯動機便是提升自我的需要。
4語言關系與翻譯能力
一般來說,語言關系,是指甲語言與乙語言或其他語言之間所構成的關系,即出發(fā)語和目的語之間所涉及的兩種語言之間親疏遠近的關系和不同的語言對現(xiàn)實的構建和對人類經(jīng)驗的切分所反映出的不同語言結構關系,這也從另一個方面體現(xiàn)完美的翻譯并不存在這一觀點。由此對于翻譯能力的認識,可以理解為譯者在語言關系所提供的可能翻譯空間中,憑借自己對兩種語言的掌握程度,從而產(chǎn)生的翻譯能力和具體翻譯實踐中所涉及的兩種語言之間的關系給翻譯提供空間。一方面,語言關系會對翻譯活動產(chǎn)生制約,主要表現(xiàn)為兩種語言可能是存在客觀的差異,人們往往以為對于兩種差別較大的語言容易造成翻譯困難,但實際上我們發(fā)現(xiàn)面對結構形似越相近的語言,譯者更傾向于采取逐句逐字翻譯的方法,如中文和日語,很多翻譯學家會將日本的“物哀”“余情”等詞原封不動的用在自己的一文中,這其實是不正確處理語言關系的表現(xiàn),可能會造成閱讀障礙。另一方面,對東西方這樣差異比較大的語言,其間又含雜了思維模式和語言表達方式的差異,便對譯者的翻譯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zhàn),譯者需要在充分理解、領會原文的基礎之上進行翻譯,不斷提升自己的素質(zhì)。
5結語
本文主要從文化語境與社會因素、意識形態(tài)與政治因素、翻譯動機與翻譯觀念、語言關系與翻譯能力四個方面對翻譯活動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和研究。這些因素相互關聯(lián),相互作用,并且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過程之中,在翻譯的不同階段起著不同作用。因而,在實際翻譯活動中,需要要動態(tài)和全面的眼光來考察。
參考文獻
[1]韓婷婷.論影響翻譯的因素[J].青年文學家,2016(5):139.
[2]劉宓慶.翻譯理論研究展望[J].中國翻譯,1996(6):2-7.
[3]劉嘉盈.跨文化語境下英語翻譯技巧探討[J].青年文學家,2020(27):181-182.
[4]勞隴.讀《奈達論翻譯》[J].中國翻譯,1988(4):44-47.
[5]吳熒麗,李艷.中國翻譯史上政治因素對翻譯活動的影響[J].北方文學,2017(36):209-210+224.
[6]滕梅.翻譯政策研究及其對當下中國的借鑒意義[J].上海翻譯,2014(1):35-39.
(責編:趙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