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帥
摘要:音樂在近些年來的小學課程中受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嗩吶作為曲藝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也由此走進了小學校園。文章從該背景出發(fā),對小學嗩吶教學的重要意義和具體方法展開了研究,同時提出了一些淺薄意見,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帶來新的思路。
關鍵詞:小學;嗩吶;教學研究
引言:
嗩吶自公元3三世紀傳入中國后,就逐漸演變?yōu)榱酥腥A民族的重要民族樂器,被廣泛應用在曲藝作品的伴奏中,具有極高表現(xiàn)力。但經(jīng)歷千百年的歷史沿革,受源源不斷的外來文化影響,嗩吶在當代社會的受認可度和流傳度逐漸降低,不僅影響了民族樂器的傳承,甚至制約了民族文化的繼承。因此在新的教育環(huán)境中,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將嗩吶融入小學課程是值得嘗試且極為必要的。
一、小學校園融入嗩吶教學的重要意義
(一)豐富音樂教學內(nèi)容
小學開展嗩吶課程,第一項重要意義就是你能夠豐富音樂教學內(nèi)容。傳統(tǒng)小學音樂教學以教材為主,重點在于欣賞和模仿演唱,存在一定局限性,對學生音樂乃至藝術素養(yǎng)的促進作用是有限的。而將嗩吶融入其中,可以起到豐富教學內(nèi)容的作用,學生可以在基礎教材學習之外接觸更豐富的與嗩吶有關的音樂知識,甚至還可以充滿創(chuàng)新地利用嗩吶為教材音樂伴奏,這對學生相關素養(yǎng)的發(fā)展是極具促進意義的。
(二)促進傳統(tǒng)文化傳承
其次,就是在文化傳承方面的積極意義。嗩吶雖源于波斯、阿拉伯等國家,但歷經(jīng)漫長的發(fā)展,已然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特色樂器,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曾廣泛出現(xiàn)在民間秧歌會、地方曲藝等活動中。將其融入在小學教學中,可以讓當前受國外文化影響對本民族樂器、藝術了解得不夠充分的小學生更加了解、熱愛這一傳統(tǒng)文化,從小培養(yǎng)其文化傳承意識[1]。毫無疑問,這不僅對其個人發(fā)展大有裨益,還對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發(fā)展大有幫助。
二、小學校園融入嗩吶教學的具體方法
(一)講述文化故事,激發(fā)學習興趣
對于小學生來說,沒有什么比“興趣”更能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了。因此,面對對未知事物普遍具有極強好奇心的小學生們,教師可以從調(diào)動他們的好奇心入手,無論是將與嗩吶有關的傳統(tǒng)文化故事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講給他們聽,還是利用多媒體工具播放名人大家演奏嗩吶的精彩視頻、其他小朋友演奏嗩吶的美好畫面都是不錯的選擇,既能使其對這一音樂藝術產(chǎn)生興趣,又能激發(fā)他們的演奏和表演欲望[2]。尤其是在其他小朋友演奏畫面的影響下,學生的“競爭心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被激發(fā)出來,進而會出現(xiàn)“為在自己的演奏中有超越該畫面的表現(xiàn)而更加刻苦”的表現(xiàn),這無論對整體教學活動的推進來說、還是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而言,都是大有助益的。
(二)設計趣味競賽,促進學生演奏
其次,就是組織充滿趣味、同時又具有一定競爭色彩的競賽活動。如前文所提及的,小學生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競爭意識,將其合理利用起來,往往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簡單來說,教師可以在基礎演奏技法教學完畢后、定期組織一些競賽活動,以班級或小組、同桌二人為單位,邀請學生參與到競賽中來,鼓勵他們演奏所學曲目。甚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想法用嗩吶為學習過的其他流行音樂、童謠伴奏,設計以“創(chuàng)新演繹”為主題的競賽活動。這樣一來,每一名學生都能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參與進來,整個競賽氛圍更加輕松、活躍,學生在該環(huán)境中的成長效果也就更加理想。
(三)合理組建社團,充分培育素養(yǎng)
最后,教師還可以在學校允許的情況下,組建“嗩吶音樂社團”,將在日常教學中對嗩吶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的學生借助社團活動組織起來,鼓勵他們在社團活動中互相學習、合作共進[3]。大部分小學生在經(jīng)歷一段時間的嗩吶學習之后,都會對自己是否真正喜歡該樂器產(chǎn)生一定認識,教師也可以對學生是否適合在該領域長期發(fā)展形成一定把握。此時,教師就可以將熱愛嗩吶也適合學習、演奏該樂器的學生邀請到社團活動中,同時鼓勵其他學生參與,進一步擴大教學范圍、為小學生爭取更多探索嗩吶世界的機會。
(四)注意差異評價,增強學生自信
小學生的發(fā)展從整體范圍來說是不平衡的,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些學生掌握了知識,另一些學生還不甚理解”的情況,這就衍生出了另一個問題: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秉承“一視同仁”的原則向?qū)W生布置學習任務并給予評價,難免會傷害一部分“后進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因此,一定要注意差異化評價,盡可能多地給予“后進生”更多關注和表揚性評價,幫助他們建立更多自信心。如此,學生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懷和信任,也就更愿意參與學習活動,整體教學目標也就更容易實現(xiàn)。
結束語:
總而言之,培育小學生的音樂藝術素養(yǎng)和文化意識已然成為了當前小學階段的重點教學任務,嗩吶作為民族藝術的一種組成和表現(xiàn)形式,對于該目標的實現(xiàn)大有促進意義。小學學校和教師均應對此建立起正確認識,積極將嗩吶引入小學校園,主動帶領學生探尋嗩吶文化、學習嗩吶知識,以便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同時,更好地傳承民族文化。
參考文獻:
[1]王展展.當代嗩吶藝術傳承[J].人民音樂,2020(11):30-33.
[2]焦點.長三角地區(qū)嗩吶教學發(fā)展現(xiàn)狀調(diào)查[J].北方音樂,2018,38(14):139+142.
[3]黃燕.試論我國的嗩吶名家的教學理念——以范國忠為例[J].北方音樂,2017,37(10):131.
浙江省溫嶺市實驗小學 317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