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友欽
義務教育階段的歷史課程,遵循歷史教育規(guī)律,面向全體學生,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充分體現(xiàn)歷史教育功能;同時他也是初中必考科目,隨著近幾年時代的變化,為適應新課程改革教學目標以及培養(yǎng)新時代人才的要求,各省市的中考將學生的歷史應用能力作為歷史考核重點,以培養(yǎng)新時代各種素質共同發(fā)展的新型人才為目標。隨中考題型的不斷改革,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初中歷史教育更多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而歷史學科的素養(yǎng)主要包括時空觀念、家國情懷、史料認證、歷史解釋和唯物史觀五個主要層面,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如何在課堂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落實著五大素養(yǎng)成為現(xiàn)在歷史教學的重點。
從2017年開始福建省實行中考統(tǒng)考政策,根據(jù)2011年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為指導,結合福建省初中歷史教學實際進行命題,注重對學生歷史能力和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初中歷史學習不在是簡單是死記硬背,而是依托歷史史料考察學生對歷史信息的獲取能力以及對簡單的歷史問題有正確的判斷和認識,學會運用史論結合、辯證等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統(tǒng)考以來圖表資料在中考中就占據(jù)很大一部分,從2017年到2020年福建省中考試題上可以看到圖表作為重要的歷史資料,考察學生的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2017年中考歷史圖片在整個考卷上出現(xiàn)了十張,2018年中考歷史圖片出現(xiàn)了八張,2019年中考歷史圖片出現(xiàn)了12張,2020年歷史圖片出現(xiàn)了9張。每年考試歷史圖片的使用率不降反增,從中說明歷史圖片是考察學生史料分析的重要史料。
(一)基于基本知識的考察
歷史圖片是歷史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圖片與文字史料一樣,承載著重要的歷史信息。歷史圖片對學生而言具有比文字傳達歷史信息更直接、更易接受的功能,它也能幫助學生形成歷史表象、發(fā)展審美能力。中考歷史考察最簡單的一類就是簡單的再認歷史事實,歷史圖片作為直觀的歷史史料,檢驗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比如2017年中考28題出示《西漢絲綢之路路線圖》第一問根據(jù)圖片分別指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學生可以根據(jù)圖片再認歷史基礎知識,同時通過讀圖考察學生空間認知和從史料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二)同一事件不同的歷史圖片的考察,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
歷史圖片的種類有多種,作為一手資料的史實照片和具有時代特征的歷史漫畫是直觀史料和間接史料的不同呈現(xiàn)方式,也是作為歷史考察的重要證據(jù)。歷史照片是在當時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下保存下來的真實的歷史資料,歷史漫畫具有形象性、趣味性、知識性等特點,也可以直接的展示歷史發(fā)展的面貌。不同類型的歷史圖片可以對統(tǒng)一知識點進行考察,比如2017年17題出示圖片《周恩來總理招待尼克松總統(tǒng)的宴會》和2018年中考19題漫畫圖片《吊高球》都是在考察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的變化。著重考察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學會通過識讀圖片把握歷史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內在聯(lián)系。
(三)同一類型圖片不同的考察形式,對能力要求的不斷提高
中考圖片資料類型種類相對復雜,有實物圖片、照片、地圖等?其中地圖作為歷史資料的重點考察內容從2017年到2020年都以材料的形式出現(xiàn)在考卷中。從地圖中除了獲得簡單的地理信息外,隨著歷年難度的加大,對地圖考察形式也在發(fā)生著變化。以2018年32材料二《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和2020年選擇題第6題圖2為例,兩者都是考察隋朝大運河的知識點,2018年32題考察大運河的河段名稱和運河開鑿特點,主要是對運河的主要知識內容進行考察,檢測學生的基礎知識的掌握。2020年選擇題第6題以圖片作為史料讓學生分析隋唐時期,揚州、蘇州、杭州經(jīng)濟發(fā)展的相同因素。學生要能過通過地圖判斷出連接杭州、揚州、蘇州的是京杭大運河,從而理解京杭大運河給這幾個地點所帶來作用,去做出選擇。學生通過概況、觀察、綜合等思維活動,從簡單的歷史地圖中掌握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認識事物分本質。
(四)明確圖片史料的重要性,聚焦圖片細節(jié),把握中考方向
中考的命題方向主要依據(jù)《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部編教材以其與時俱進的編寫理念,對教學內容進行能夠實時更新在教學中也具有引領作用。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指導下,史料實證是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素養(yǎng),應明確史料的作用與其重要性。這里史料就包括有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圖像史料、現(xiàn)代音像史料等。其中圖像史料包含有文物照片、建筑實物圖片、示意(想象)圖、繪畫作品、文學作品、古地圖等。初中歷史考試目標以知識為基礎,能力為重點,加強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滲透,注意過程方法的體現(xiàn)。落實在歷史課堂上的要求就是首先掌握基礎歷史知識,初中歷史教材就印有大量的圖片史料,以圖片為依托,使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歷史本來面目,同時也吸引學生的注意和加深學生的印象。抓住圖片細節(jié),將課標知識通過圖片落實掌握,圖片教學成為我們教學策略中一大重點策略。按圖片史料的分類,在叫教學過程中對其進行不同的解讀,如某某示意圖解讀包括圖中內容的解釋與說明、該圖支持如此想象的考古學或文獻依據(jù)、教材使用該示意圖的目的、運用好上述示意圖的教學設想;
(五)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讀圖能力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對于歷史學科考試將歷史學習能力由低到高分為九個層次,其中較高層次的要求有初步運用史論結合、辯證等方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隨著中考的不斷改革,我們可以總結出中考題型的特點是“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那么我們只有學會解決問題的辦法才可以不斷的去解析新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以七年級下冊《盛唐氣象》為例,首先展示唐朝農(nóng)業(yè)耕作(曲轅犁)、手工業(yè)發(fā)展成就(唐三彩)、唐長安示意圖,問題一:通過這些圖片引導學生歸納唐朝的經(jīng)濟繁榮景象?其次展示文物圖片(如唐蕃會盟碑),從衣食住行等方面,問題二:概況唐朝民族和中外關系?問題三:最后總結唐朝的社會特點是什么?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提取圖片信息,通過比較、分析的思維過程,了解盛唐的社會氣象,并學會概括其社會特點。
近幾年的福建中考試題在不斷的變化,但其根源不變,都是基于初中學業(yè)水平考試要求,以知識為基礎,能力為重點。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明確教學要求,關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考察,注重讀圖教學,培養(yǎng)學生關注圖片細節(jié)分析問題。
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慈山學校 福建 安溪 36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