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波
摘要:中學階段的學生大部分都處在青春期,而在這一階段,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應該由于學生階段的特殊性引起師生應有的重視,絕大多數(shù)中學生還沒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由于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能及時更進自身的教學觀念,再加上學生在初中階段幾乎沒有可以在法律層面上的實踐,因此他們對法律意識的培養(yǎng)還處在萌芽階段。本文根據(jù)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法治意識進行分析和研究,希望能夠幫助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更好地對初中學生進行法律普及以及培養(yǎng)法律意識。如有不妥,歡迎指正。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學生;法治意識;培養(yǎng)對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目前大多數(shù)初中生法律意識淡薄,缺乏法律情感,甚至很多學生不懂法、不知法以及不會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所以應當與時俱進,加強學生道德與法治教育,采取有效的措施優(yōu)化教學方法。同時,教師要進一步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法治教育和其他相關教育途徑相融合,促進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切實做好法治教育工作。
一、堅持“以學生為本”
以往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往往對學生進行知識的灌輸,這不利于學生發(fā)展。陶行知曾說過:教師與其灌輸零碎知識點,不如給學生鑰匙,這樣才能促使學生打開文化的寶庫以及宇宙的寶藏。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應當充分意識到學生才是課堂主體,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針對學生進行法治教育,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之中。
首先,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內在需求以及性格特點。由于初中生在這一階段具有自主性,好奇心強,同時抵抗誘惑能力較差,所以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包括學生家庭情況、個性特點、思維特點、興趣愛好等,這對于開展法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少數(shù)初中生可能會出現(xiàn)違反校規(guī)校紀的行為,個別學生還會出現(xiàn)違法犯罪行為,這往往都是由于學生突然之間的情感沖動。因此,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同時應當充分掌握學生思想動態(tài),通過加強和學生溝通,采取應對措施防患于未然。其次,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轉變傳統(tǒng)觀念,充分尊重學生,構建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另外,教師還應當加強和學生的互動,要充分地了解學生、關心學生,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法律學習及實踐中。在加強對初中生法治教育過程中,也應當對他們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心理。
二、堅持因材施教原則
在當前的法治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采取合理措施對學生行為進行規(guī)范,對學生思想進行引導,促使學生在行為上有所轉變。不管是在課上還是在課下,教師都應當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關心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獨特個性,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內心需求,同時要觀察學生的一言一行,關注學生的情感變化,避免其出現(xiàn)違法犯罪行為。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應當關注學生學習情況以及成長情況,針對不同班級、不同年級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法治教育,采取不同教學模式、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
三、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根據(jù)陶行知的教育理念,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關鍵是要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教育人和種花木一樣,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qū)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澆水和培養(yǎng)教育。所以,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身心特點開展教學活動,認識到不同學生就等同于不同的花草樹木,這樣才能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實際特點,根據(jù)教學相關內容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采取體驗式教學方式、探究性學習模式。第一,體驗式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往往會對知識產(chǎn)生深刻認識,獲得真切感悟以及體驗,進而形成觀念的內化認同,提升自身法律意識。第二,探究性學習模式。探究性學習模式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要求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其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能力。通過探究性學習方式,可以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yǎng)。
四、法治教育與其他教育途徑相結合
1.與社會法治教育有機結合
法治教育過程中,應當充分發(fā)揮執(zhí)法部門以及司法部門的規(guī)范性作用,司法部門嚴厲打擊社會上的各類違法行為,對于維護社會和諧穩(wěn)定具有重要意義。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應當促使學生意識到自身處于法治社會中,要通過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而不是訴諸暴力。開展法治教育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廣播、電視、報紙等多種媒介對學生進行全方位法治教育,促使學生了解法治信息,深刻感受到法律的威嚴,幫助學生形成法律意識。
2.與家庭法治教育有機結合
法治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家庭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的氣氛往往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另外,家長教育方法、教育內容以及教育觀念關系到學生是否能夠實現(xiàn)健康穩(wěn)定成長。初中生的法治意識培養(yǎng)過程中,應該充分發(fā)揮家庭的重要功能,將法治意識培養(yǎng)和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進而有效提升法治教育質量。首先,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家庭作業(yè)的布置,同時也應當積極邀請家長充分參與到法治教育活動中。家庭作業(yè)是課堂的拓展,能夠促使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化和鞏固。教師通過布置家庭作業(y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吸收以及內化知識。其次,通過和家長溝通,要求家長針對學生進行合理引導。在家庭中,學生通常會直接受到父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影響。若是父母自身法律意識比較強,學生的法律意識必然會比較強,同時會遵法守法。所以,家長應當提高自身法律意識,對學生進行引導和示范。另外,法治課程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可以建立家校互聯(lián)的平臺,給家長推薦一些法治新聞、法律信息、法治欄目或者法治案例等,還可以通過定期和家長進行溝通交流,促使家長充分意識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意義。家長平時可以將違法犯罪的案例講給學生聽,促使學生對違法犯罪行為產(chǎn)生深刻認識,明確自身的責任,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yǎng)以及法律意識。
綜上所述,為了提升法治教育質量以及效果,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應當采取合適的對策,將法治教育與其他教育途徑相整合,堅持因材施教原則,靈活運用教學方法。除此之外,還要堅持“以學生為本”。
參考文獻
[1]季學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開展法治教育的策略[J].甘肅教育,2019(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