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依努爾·買買提明 居來提·阿扎提
摘要:目的:探討高頻多普勒超聲聯(lián)合彈性成像技術在評估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康復訓練前后小腿肌群形態(tài)變化的應用。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82例痙攣型腦癱患兒為研究對象,所有患兒均給予專業(yè)性康復訓練指導,訓練前后進行利用超聲彈性成像進行評估小腿肌群形態(tài)變化,并對患兒肌肉最大運動速度、楊氏模量進行分析。結果 康復訓練后3個月,患兒腓腸肌自然位縱切、自然位橫切楊氏模量值與比目魚肌自然位縱切、自然位橫切楊氏模量值均較訓練前明顯降低(P<0.05)。結論 超聲彈性成像能有效評估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康復訓練前后小腿肌群變化,并且花費較低、使用方便、無創(chuàng)。
關鍵詞:高頻多普勒超聲;彈性成像技術;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康復訓練;小腿肌群形態(tài)
痙攣性腦癱占腦癱總數(shù)的60%-70%,痙攣型腦癱多有尖足、交叉剪刀步態(tài)等異常姿勢,是由于下肢外旋肌群或內旋肌群緊張,其相反的拮抗肌肌張力相對較低,導致下肢旋轉,引起的下肢生物力學變化導致的,臨床以提高肌力、降低肌張力、抑制異常姿勢為治療原則[1]。隨著超聲技術的發(fā)展,高頻超聲影像技術廣泛用于康復醫(yī)學,已越來越多地用于肌肉的定量評價。超聲彈性成像可直接測量組織的力學性能[2],如:肌肉彈性。該技術具有無痛、無創(chuàng)、無并發(fā)癥、檢查速度快,不依賴于操作人員,重復性好的優(yōu)點。本研究旨在聯(lián)合運用高頻探頭和彈性成像技術研究康復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小腿肌肉形態(tài)結構及運動功能的改變的定量分析,評價不同康復訓練對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運動功能力學改善情況,為今后腦癱康復治療效果提供有效依據,來指導進一步康復計劃的制定。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以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82例痙攣型腦癱患兒為研究對象男45例,女37例;年齡1~3歲,平均4.28±1.46歲。納入標準:觀患兒均為痙攣性腦癱患兒,經臨床評估及影像學檢查確診,下肢肌肉萎縮;患兒家長同意參加研究。排除標準:不能配合完成研究者。
1.2觀察指標 高頻探頭超聲彈性成像(西門子彩色多普勒超聲成像儀,配置有高頻超聲探頭)進行掃描。通過高頻探頭聯(lián)合彈性成像技術對痙攣型腦癱患兒下肢康復訓練前后小腿肌群變化進行分析,測量的肌肉一般選小腿腓腸肌、比目魚肌。以患兒康復訓練前后肌肉形態(tài)、長度、楊氏模量為觀察指標。
1.3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數(shù)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使用t 檢驗進行對比;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進行對比。
2結果
康復訓練前后患兒楊氏模量值對比 超聲彈性成像顯示:康復訓練后3個月,患兒腓腸肌自然位縱切、自然位橫切楊氏模量值與比目魚肌自然位縱切、自然位橫切楊氏模量值均較訓練前明顯降低(P<0.05)。見表1,見圖1。
3討論
超聲彈性成像對以往成像模式是個有力的補充,對提高超聲診斷率有較大的幫助。但此項新技術還需要不斷完善,當病灶伴有鈣化、膠原化、玻璃樣變和間質細胞豐富的時候,或病灶內伴有出血、壞死灶時,超聲彈性圖像可表現(xiàn)為假陽性或假陰性。因此,將彈性成像圖像與傳統(tǒng)二維及多普勒圖像結合進行分析,會提高超聲的敏感性。本研究證實超聲彈性成像自評估痙攣性腦癱患兒康復訓練前后小腿肌群變化的有效性,為臨床小兒肌群變化的評估提供了依據。同時,本研究,由于時間、人力等限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研究小組將進一步擴大樣本,深入研究影響在痙攣性腦癱患兒中的應用,為臨床提供可靠依據。
參考文獻:
[1]許春梅. 核心肌群康復訓練對痙攣性腦癱患兒運動功能恢復的影響研究[J]. 中國保健營養(yǎng),2020,30(12):86。
[2]陳菲,張文靜,周曉華,等. 超聲彈性成像技術在監(jiān)測肌松藥對活體肌肉組織硬度影響中的應用[J]. 國際醫(yī)藥衛(wèi)生導報,2017,23(16):2533-2535.
基金項目:新疆少數(shù)民族科技人才特殊培養(yǎng)計劃科研項目,2017D0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