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濤 廖茂珍
摘? 要:產教融合是新時期教育背景下產生的一種重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對高職院校來講,產教融合模式的應用也是為了在課程教學中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本文以產教融合為背景,探討高職階段學生英語課程教學中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問題,意在從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方式的轉變以及教學資源的拓展三方面入手提升英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質量。研究可見,只有依托產教融合模式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引入豐富多樣的教學模式,并且從學校、社會等多個層面入手集中更多教學資源,才能達到預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
關鍵詞: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產教融合;核心素養(yǎng);路徑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17-0066-04
在高等職業(yè)院校中,學生的英語課程學習能力對于其綜合素質的提升和發(fā)展所具備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在新課標背景下,英語課程的教學也更加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產教融合模式也成為一種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高校運用這種方式培養(yǎng)高職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是具有可行性的。
一、高職學習階段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內容
(一)英語思維能力
隨著教育層次的提高,英語作為一門外來語,它的習得過程對學生主觀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為進入了高層次的學習階段,學生的英語習得有了一定基礎與積累,同時英語學習的內容會逐步向綜合性更強的閱讀、寫作方面傾斜,所以習得的過程也需要學生在自主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達到一定水平。另外,對于提升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而言,思維能力也是提升實踐能力的基礎條件。學生只有在思維方式的維度上實現(xiàn)了提升和轉變,才能夠更好地完成后續(xù)的實踐學習。
(二)語言能力
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主要強調兩方面,一是學生對既定英語文章或詞匯的朗讀與閱讀能力,即是否能夠通順地讀出內容相對固定的英語文章;二是對于文字的理解能力,這一點是與語言表達相通的一方面能力[1]。對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英語學習中的語言表達能力更強調其是否能夠依托自主的語言表達方式將個人對文章的理解和思維過程表達出來。這就需要學生首先對英語課程的學習內容以及相關的學習主題有更全面準確的理解,最終用更為準確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
(三)文化素質
文化素質的內涵更為廣泛,強調學生應當通過英語語言媒介深入學習西方文化以及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以此提升審美和感知力。中西方語言體系的表達差異體現(xiàn)在修辭手法的運用以及敬語、問候語的用法上。雖然這些內容在英語教學內容中不屬于難度很高的內容,但高職院校的學生需要具備從簡單的英語語言文字表達習慣中感受到我國與西方語言文化的差異,即對文化層面的內容要具備敏感性和辨別力[2]。
(四)學習能力
這里所強調的學習能力是指學生自身所具備的學習和思考能力。到了高職學習階段,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學習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這種背景下,教師主要扮演的是輔導角色,即盡可能地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而教師在學生遇到實際問題時及時發(fā)揮引導作用。這不僅是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也是新課標背景下提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主體地位的重點要求。對英語課程學習來說,高職院校的英語教育也需要將提升學生的主觀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作為英語教學的重點來抓[3]。
二、產教融合模式與高職英語專業(yè)的融合應用原則
產教融合模式作為一種與職業(yè)院校教育模式相匹配的創(chuàng)新教育模式,主要特點在于將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轉變?yōu)楫a業(yè)與教育結合的模式,是以提高人才培養(yǎng)針對性,重視企業(yè)與學校合作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英語教學要想充分發(fā)揮產教融合模式的作用,需要把握好以下幾方面基本原則。
(一)結合教學內容做好產教融合規(guī)劃
從本質上來說,產教融合模式與英語課程教學過程的結合應用是傳統(tǒng)英語課程教學中缺失的一方面。但在具體的融合教學中,找準課程教學融合的切入點,并做好具體課程內容與產教融合模式結合的組織規(guī)劃非常重要。合理的組織規(guī)劃不僅有利于教師更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也為后續(xù)同類型課程的教學提供一個參考,為逐步形成相對穩(wěn)定且適宜的英語課程產教融合應用模式打下基礎[4]。
(二)充分準備教學資源條件
產教融合模式的應用需要學校方面將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條件集中投入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從英語專業(yè)的課程學習角度來說,實踐教學資源不僅需要學校與相關企業(yè)建立校企合作關系,更需要從學校自身的條件入手,創(chuàng)建實訓教學基地,或開展基于英語閱讀、寫作能力提升的校際主題活動,將其逐步發(fā)展為一種常態(tài)化的英語課程實踐活動模式,為提升英語課程學習的實踐教學質量提供基礎支持。
(三)提升教師自身的綜合能力水平
產教融合模式與傳統(tǒng)的英語課程教學結合屬于一種創(chuàng)新行為,需要不斷提升教師的綜合能力。為了保證具體課程教學開展中的實際效果,學校方面應當從教師團隊入手,首先通過培訓教育促使其充分了解產教融合模式的基本內涵和應用價值,隨后再針對英語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要點向教師進行普及宣傳。當英語教師了解這兩方面的基本要求后,他們在應用產教融合模式時就會有更明確的目標。另外,學校方面還應針對多種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應用能力開展教師培訓,提升其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和實踐教學的組織能力,為更加充分地發(fā)揮產教融合模式的作用提供保障。
三、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產教融合模式應用分析
(一)基于產教融合模式確立合理的教學目標
回歸到英語教學的角度,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是這門課程教學中所需要重點提升的兩方面能力[5]。首先,在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背景下,學生需要對英語的基礎理論知識進行全面細致的了解,并且要按照先基礎、后拓展的原則進行。而關于實踐能力方面的提升,產教融合模式主要要求學生能夠根據(jù)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將相關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解決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問題。例如,學校方面可以與外資企業(yè)建立校企合作關系,并輸送一部分學生作為實習生到具體的工作崗位上實踐學習,在外賓接待以及對外交流的過程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促進學生觀察和檢驗自身在英語理論知識學習中存在的漏洞和問題。另外,除了基礎學習層面的目標,教學目標還應當上升到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上,即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實踐學習感受引導學生思考自身遇到的問題,并且結合現(xiàn)實的英語交流語言環(huán)境指導學生總結和體會實踐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分享個人感受對英語課程學習的實踐價值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認識。
(二)基于產教融合拓展英語課程學習資源
這方面主要是指教師應當將課程教學資源和素材的采集范圍從課堂維度逐步拓展到網絡信息系統(tǒng)以及社會企業(yè)維度,結合學生所學的專業(yè),有針對性地挑出英語課程學習的側重點和實踐學習中的素材應用要點,并且積極利用產教融合的模式,通過與學生共同參與到企業(yè)實踐和學習中,掌握真實場景中的語言交流狀態(tài)以及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英語語言交流情境,將這部分素材和資源作為課堂教學的輔助資源加以應用,必要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實際將部分學生在企業(yè)實習的經歷作為真實案例進行專題講解。這種講解模式的豐富性和開放性更強,能夠幫助學生從真實的實踐參與過程中體會到英語課程學習的價值和意義[6]。
(三)引入多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應用
校企合作、項目教學法是產教融合模式下教師可選擇應用的兩種比較典型的教育教學方法,教師可結合學生的興趣以及具體的英語課程教學內容,酌情選擇這兩種教學方法。除此之外,產教融合模式下網絡信息技術、翻轉課堂模式以及MOOC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教育教學方法也可以作為促進產教融合模式教學效果提升的先進教學方法加以應用。例如,在項目教學法應用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在企業(yè)中實習的具體案例,借助學校內部的模擬實訓平臺模擬真實的案例,在案例呈現(xiàn)的過程中,可借助多媒體教學工具或者通過錄制網絡視頻的方式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偟膩碇v,基于不同的教學需求,教師可本著產教融合模式的特征和基本教學原則靈活應用不同類型的輔助教學工具,力求取得更高質量的實際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月. 新課程視域下英語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路徑分析——評《新課標背景下英語教學理論與教學活動研究》[J]. 中國教育學刊,2020(02):125.
[2] 沈蓉蓉. 淺析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英語學科能力教學——評《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英語學科能力研究》[J]. 中國教育學刊,2020(03):115.
[3] 申靜潔,趙呈領,李芒. 創(chuàng)客教育:學科視域下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路徑探析[J]. 中國電化教育,2020(06):30-36.
[4] 蒙嵐. 智慧教學背景下英語教師的核心素養(yǎng)提升路徑[J]. 社會科學家,2019(06):155-160.
[5] 成浩.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研究[J]. 福建茶葉,2019,41(06):113.
[6] 畢瑩. 淺談英語教育在數(shù)字媒體時代的改革——評《數(shù)字媒體專業(yè)英語(第2版)》[J]. 中國教育學刊,2019(08):152.
(責任編輯:鄒宇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