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晶
摘要:目的探討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心肺復蘇的3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普通組與急診護理組,每組190例,普通組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急診護理組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實施急診護理干預,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血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CO2)、負性情緒、神經功能恢復情況。結果急診護理組血氧分壓高于普通組,二氧化碳分壓低于普通組(P<0.05);急診護理組物質功能評分、心理功能評分、社會功能評分、軀體功能評分顯著高于普通組(P<0.05);急診護理組SAS評分、SDS評分、NIHSS評分顯著低于普通組(P<0.05)。結論在實施心肺復蘇的患者中應用急診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其血氧分壓,降低抑郁、焦慮情緒,促進其神經功能的恢復。
關鍵詞:急診護理干預;心肺復蘇后患者;臨床效果
引言
心肺復蘇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上心臟驟?;颊叩膿尵戎?,隨著急診醫(yī)學的迅猛發(fā)展,心肺復蘇搶救的成功率明顯升高。因為擔憂自身病情的嚴重程度和疾病的恢復情況,加上心肺復蘇患者在患病期間神經系統(tǒng)會出現異常的表現,其容易產生焦慮、低落、易怒和煩躁等不良情緒,而這對心肺復蘇患者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影響,因而探討一種有效的方式對心肺復蘇患者實施護理是十分關鍵的。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血氣指標和心理情況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于我院接受心肺復蘇的38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普通組與急診護理組,每組190例。普通組男性100例,女性90例,平均(59.64±5.17)歲。急診護理組男性102例,女性88例,平均(59.87±5.06)歲。所有病患均對此次研究知情。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知悉后批準開展。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以醫(yī)囑為主要依據,在患者治療中予以護理配合,以便及時發(fā)現體征異常變化,聯(lián)系醫(yī)生,幫助患者有效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其護理目標以保障治療安全為主。觀察組則在其基礎上全面開展急診護理,護理內容如下。①針對心肺復蘇搶救工作加強護理:開展心肺復蘇的同時,重點觀察和評估患者的意識清醒狀態(tài),若患者意識尚未完全喪失,則需要對其面部進行連續(xù)性地輕拍,給予其一定刺激,從而讓意識始終處于相對清醒狀態(tài),此外,還需要通過語言不斷地為患者加油鼓勵,讓其感受到周圍人對他的關心和鼓勵,從而增強意志力。有條件的情況下,在急救中可安排一名家屬陪同,并指導其在急救開展的同時,與護士一起配合為患者鼓勵加油,刺激其生存毅力。②保護氣道:氣管插管屬于心肺復蘇后的常規(guī)操作,護理中必須強調對氣道暢通性的維護。第一,插管時要求操作者手衛(wèi)生合格,且全程處于無菌環(huán)境下完成;第二,插管后需針對管道固定情況加強管理,避免發(fā)生移動情況;第三,為避免氣道損傷問題發(fā)生,需要結合患者具體情況采取濕化手段,同時還要結合其呼吸狀態(tài)對低壓氣囊放氣頻次進行適當調整,避免胃內容物或咽喉分泌物被氣管誤吸,導致窒息或劇烈咳嗽等問題;第四,護理中發(fā)現患者存在痰液黏稠或過多的情況,需要及時給予負壓吸痰加上適當拍背輔助排痰,注意操作前需先給予3min純氧吸入。③腦護理:心臟停搏以及心肺復蘇操作之后的血液再灌注現象,均對患者腦部具有一定創(chuàng)傷性,對此,護士可在其面頸部位利用冷毛巾予以擦拭,有助于抑制腦部氧代謝,從而使血液灌注量得到降低,可有效減弱再灌注損傷。④急救環(huán)境護理:加強救護車環(huán)境管理,確保車內干凈、整潔、無異味,從而減少或避免救護車環(huán)境對患者病情產生的刺激作用,此外,若急救時氣溫較高,可將患者抬上救護車后,以酒精等液體進行擦拭降溫,避免高溫對心肺的刺激。⑤心理護理:心臟停搏產生的瀕死感覺,以及經過心肺復蘇之后仍然遺留的創(chuàng)傷性問題,都會對患者的心理造成嚴重刺激,使其產生恐懼、焦躁、失落、抑郁等負性情緒,一方面在這些情緒的影響下,患者容易產生悲觀的想法,進而出現情緒波動過大的情況,甚至出現心理應激導致其病癥惡化;另一方面,這些恐懼心理還會持續(xù)影響其康復,主要表現為對治療喪失信心、不愿意配合治療等。
2、結果
2.1、兩組護理后的PaO2、PCO2比較
護理后,急診護理組PaO2、PCO2分別為(95.28±6.17)mmHg、(31.57±4.17)mmHg,普通組PaO2、PCO2分別為(86.79±5.17)mmHg、(40.69±4.31)mmHg。急診護理組PaO2顯著高于普通組(t=14.538,P=0.001),PCO2顯著低于普通組(t=20.962,P=0.001)。
2.2、兩組護理后的SAS、SDS、NIHSS評分比較
護理后,急診護理組SAS、SDS、NIHSS評分分別為(30.28±3.69)、(31.47±3.74)分(0.32±0.09)分,普通組SAS、SDS、NIHSS評分分別為(42.59±6.39)、(41.78±5.97)、(0.89±0.13)分。急診護理組SAS、SDS、NIHSS評分均顯著低于普通組(t=22.996,P=0.001;t=19.214,P=0.001;t=49.691,P=0.001)。
3、討論
一般情況下,急診科會采取心肺復蘇法搶救治療心搏驟停患者,其臨床目的在于對患者的腦細胞進行挽救,防止患者的腦細胞發(fā)生缺氧性壞死[4]。臨床上通過對危重癥患者及時進行心肺復蘇可以降低致殘率以及致死率,確?;颊叩陌踩<痹\科心肺復蘇患者的心理往往比較復雜,在面對疾病疼痛的刺激時,易出現嚴重的心理異常,因此護理人員要重視心肺復蘇患者的心理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心肺復蘇后患者容易出現恐懼、緊張、焦慮、抗拒治療以及情緒低落等不良心理。
綜上所述,在實施心肺復蘇的患者中應用急診護理干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提高其血氧分壓,降低抑郁、焦慮情緒,促進其神經功能的恢復。
參考文獻:
[1]楊偉霞.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研究[J].現代醫(yī)藥衛(wèi)生,2020,36(14):2261-2263.
[2]崔麗珍.急診護理對心肺復蘇后患者的作用[J].心理月刊,2020,15(16):165.
[3]于倩.分析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臟驟?;颊咝姆螐吞K后康復情況[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20,12(13):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