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超靈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我國英語的教學模式也不斷調整,基于此,本文從文化習得的主體選擇性與創(chuàng)造性入手,關注社會文化因子與語言意識培養(yǎng)之間的關系,通過對研究對象進行類別分析與培養(yǎng)研究,多角度分析第二語言習得與發(fā)展的規(guī)律,解讀文化習得對語言意識培養(yǎng)的影響,構建文化習得促進英語語言意識培養(yǎng)的理論基礎和知識體系。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研究,給行業(yè)內人士以借鑒和啟發(fā)。詳情如下。
關鍵詞:文化習得;英語語言意識;培養(yǎng)途徑
引言
高校是中外交流的重要平臺,秉承、肩負著培養(yǎng)“文化交流民間大使”的使命,也肩負著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使命。中國文化內涵豐富,筆者認為對學生來說,中國文化除五千年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外,更應囊括當今中國政治、經濟、社會、外交、時事以及由此衍生的現(xiàn)代中國人的觀念、思維方式、交往模式等方方面面的文化總和。對學生來說,了解古代輝煌燦爛的中國、傳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固然重要,了解當今“有擔當”的中國,傳播當下中國文化、讓世界了解今日真實的中國更緊要、更關鍵。
1文化習得概述
不同人群直接要實現(xiàn)語言的交流,就必須進行跨文化的文化習得,這種習得包括有對語言文字的掌握,對其文化的了解,包括社會、歷史、意識形態(tài)、人文傳承等方面的理解與認知。語言意識的概念建立在語言開發(fā)的程度以思維形式和思維能力的形式體現(xiàn),代表著人類意識對客體進行的認知與意識潛能的發(fā)展。文化習得是人的思維方式,也是人在接受新的文化時的自我適應過程。英語語言意識的建立和語感的獲得,要充分認識語言不只是交流的工具,也是獲得文化認同,文化理解與社會趨同,融入社會的工具,語言的發(fā)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變革。
2基于文化習得的英語語言意識培養(yǎng)途徑
2.1加強對于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訓練
基于文化習得的英語語言意識培養(yǎng)途徑之一是加強對于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訓練。英語運用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對于英語的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當前的教學中主要針對于學生的讀寫能力進行了重點培養(yǎng),讓學生在考試當中能夠取得良好的成績。既要保證學生的一些對于英語理論知識的了解,也要讓學生在教學當中將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在實際生活當中運用英語知識,進而來與人溝通和交流。老師也應該設計一些英語活動來讓學生解決,鍛煉學生的能力,從而解決學生在理論知識和實踐相結合方面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在實際生活中運用到英語知識,也能加強對于英語知識的了解。因此,需要對于學生的聽說能力進行重點的培養(yǎng),首先在認識和學習單詞的過程中,讓學生對于音標等進行學習,進而在認識新單詞時可以保證正確的拼讀;其次,也要通過班級設立英語角等活動來讓學生更多的應用英語進行交流溝通,提升英語運用能力;最后,教師也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讓學生真正的成為英語學習的主人,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提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讓理論知識真正的轉變?yōu)橛⒄Z運用能力。
2.2深入領會英語文學中語言藝術的感性特點
基于文化習得的英語語言意識培養(yǎng)途徑之二是深入領會英語文學中語言藝術的感性特點。和直白簡單的語言描述相比較,采用文學語言可以把比較抽象的事物,通過一種較為感性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就體現(xiàn)了英語文學中語言藝術中的感性特點。作者在英語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有效地結合了生活中具體的例子,對文學中出現(xiàn)的事物進行基本特征的敘述,在敘述的過程中增添一些感性的色彩,同時,也將自己對事物的感情因素貫穿其中,不但有利于讓讀者更好地了解文學中所描繪事物的基本特點,同時也可以讓讀者更好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針對一些較為抽象化概念的文章,比如說生命情感類的英語文學作品,作者會把其中較為抽象的概念轉換成為實實在在的一些事物,將二者相似之處聯(lián)結起來進行思考和想象。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當中,通過作者巧妙的筆法,能夠將很多不存在生命體質的事物寫作,通過語言的表達來打動讀者的內心,激發(fā)他們心靈深處的情感。而有些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巧妙地運用感官轉移的方式,將本來是通過視覺來體悟和感知的事物,借助味覺、觸覺等方式表達出來,讓讀者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能夠充分地調動整個感官,進而擁有更為奇妙的閱讀感受。
2.3進一步加強學生教育、管理教師隊伍建設
基于文化習得的英語語言意識培養(yǎng)途徑之三是進一步加強學生教育、管理教師隊伍建設。著力打造一支專業(yè)水平高、管理素質強、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堅定文化自信的教師隊伍,注重教師對學生的“文化引領”。學生對中國人的認識、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很多時候是從對老師的認識開始的,老師一定程度上擔當著文化傳播“窗口”的作用,對老師的初印象構成了他們對“中國文化”的初印象。在此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注意始終堅持文化自信、堅持平等,這對學生來說也是最好的中國文化教育課。任何“對中國文化妄自菲薄”、對學生有“優(yōu)先”“特殊對待”傾向的行為,只會讓學生產生優(yōu)越感及誤解,不僅不利于文化傳播,反而容易讓對方輕視中國文化,發(fā)表不利于中國的言論。
結語
總之,在文化習得的理念下,首先,教師由原來課堂上的主導者變成學生學習的輔助者、促進者。教師應在總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根據教材內容、學生不同特點靈活處理教學流程;在備課時應深入研究相關主題,盡可能全面地為學生提供相關媒體資料;上課時,應與學生合作討論、分析語言及主題知識點,并能借助多媒體、網絡等教學手段很好地提高教學活動的效能。課后做好引導、監(jiān)督學生的自主學習。同時,學習者通過文化角度的理解實現(xiàn)英語語言意識的形成。
參考文獻:
[1]王建平.語言習得與文化習得[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12):11-12.
[2]李永生.大學英語教學與語言意識培養(yǎng)[J].文教資料,2019(23):219-220.
[3]李芳蘭.語料庫數據驅動的英語語言意識建構[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61-65.
[4]羅常培.語言與文化[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108-109.
[5]孟若愚.第二語言文化習得研究發(fā)展軌跡[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50(2):147-153.
武漢東湖學院外語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