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偉 劉思汐
摘 要:筆者通過系統(tǒng)學習《醫(yī)學基礎》《生理學》,這些教材中的科學實驗數(shù)據(jù)來源于個案,又指導實踐。瑜伽是較好的鍛煉身體的運動項目之一,沒有相互競爭,也沒有自己的利益;南充市瑜伽協(xié)會完全自費研究瑜伽,常年修習瑜伽;堅持練習瑜伽之后,瑜伽呼吸控制技術對個體生命的健康、抵御病菌能力的提高有極大的幫助作用,包括對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腦出血等患者的康復給予輔助性幫助;內在式呼吸法通過大量的氧的吸入,從而對生理機能產生的奇妙功能,其鍛煉效果令人滿意。
關鍵詞:瑜伽呼吸控制技術;肺部功能;深層物質;液相體
病菌侵入人體之后,會對人的肺部功能造成嚴重損害,降低血氧飽和濃度,從而引起并發(fā)癥。在臨床治療中,呼吸機成為治療手段的焦點之一,因為,呼吸機的工作原理就是根據(jù)人的肺部正常運行理序而設計的[1],所以,我們努力尋找一個針對人自我的呼吸系統(tǒng)而不借助機械外力,卻又能提高肺器官功能的方法,依靠個體生命的自我主動性來實現(xiàn)提高抵抗病菌的能力。因此,筆者嘗試以下呼吸訓練。
方法:對比研究呼吸機與瑜伽呼吸控制技術的原理與功能,得出有效改善吸入量與肺部物質轉化量之間的效能量化結論——是影響整個生命體的器官(包括心、肝、膽、脾、腎等器官)所需要的深層營養(yǎng)物質的根本所在。運用這一理論成果,提出個體生命提高抵御各種病菌能力的技術措施。我們采用的是瑜伽呼吸控制技術,又稱為內在式呼吸。病菌是有害的,要預防傳染。通過瑜伽呼吸控制技術的完整體系鍛煉,能夠提高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其價值在于:技術路徑的完善與成熟;技術條件的首次提出——狀態(tài)引導;技術目標的首次明確——生命狀態(tài);其學術理序的闡釋主要運用現(xiàn)代醫(yī)學、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等知識,深刻而明白地解釋說明瑜伽技術,這區(qū)別于有史以來任何瑜伽經典著作關于呼吸的論述。它主要包括發(fā)散式呼吸法、后移式呼吸法等10多個技術種類。結果:一般成年人吸進的空氣按體積計算,氧氣約占21%;呼出的氣體中,氧氣下降到約占17%,即有效轉化氧氣僅4%,轉化率約19%,即(21%-17%)÷21%。而內在式呼吸吸入一口氣之后,在肺部可以達到完全轉化,對廢氣的排除量則遠遠小于吸入量,其“呼”出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其有效轉化率可達80%以上。結論:瑜伽呼吸控制技術,針對人的呼吸運動、呼吸形式、肺部工作形態(tài)及原理,通過調整狀態(tài)、改變呼吸形式,促進呼吸運動,提高肺器官的運行功能。潛在的影響:目前,這一結論尚屬于瑜伽修習者的個體經驗,缺點是人體肺器官的物質轉化規(guī)模與速度、外周神經系統(tǒng)的生物電活動規(guī)模的變化,特別是實驗實證研究、臨床數(shù)據(jù)分析,學術理序上的完善,還有待學界的熱心關注和大力支持。所以,筆者繼續(xù)下面的探討。
1 瑜伽呼吸控制技術原理
瑜伽(YOGA),又為“喲嘎”,這項運動訓練體系遵循數(shù)學、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是一項小場地套路性體育運動。
1.1 呼吸運動
呼吸是一種運動,是生命存在的維持性運動。個體生命在常規(guī)狀態(tài)下所建立起的對空氣的吸納工作叫做“呼吸運動”。呼吸運動由兩個運動部分組成,“吸納運動”和“排除運動”。吸納運動是將空氣吸入到生命體內,滿足個體生命在生命的進行中對能量轉化的需要;排除運動是將生命體內的另一種物質排除到生命體之外,這種物質(其主要成分是CO2)是空氣與個體生命發(fā)生互動關系后所產生的。在通常情況下,我們把吸納運動簡稱為“吸”,排除運動簡稱為“呼”。在這里所談及的呼吸運動是指普遍的個體生命在生命的常規(guī)狀態(tài)下維持生命所進行的基本行為。
1.2 呼吸形式
呼吸運動的形式問題,簡單劃分應當是胎兒階段的呼吸形式和出生后的呼吸形式兩種。瑜伽生命科學對生命狀態(tài)認為:“內在狀態(tài)下的呼吸形式稱之為內在式呼吸,外在狀態(tài)下的呼吸形式稱之為外在式呼吸?!眱仍跔顟B(tài)是與自我生命活動有關的正向能量狀態(tài)。外在狀態(tài)是人對外部物質世界具有強烈的欲望和依賴性的一種與自我生命活動無關的負向能量狀態(tài)。一般情況下,作為個體生命的人,在胎兒階段是內在式呼吸運動,即便是嬰幼兒、兒童階段,乃至可能在少年階段,都是以內在式呼吸運動為主。但是逐漸進入青年、中年、壯年、老年階段,伴隨著生命狀態(tài)的退化,全部都是外在式呼吸運動。需要說明的是,內在式呼吸和外在式呼吸,是在不同生命狀態(tài)下的呼吸形式,絕不等同于生理學意義上的內呼吸和外呼吸。
1.3 瑜伽呼吸控制技術下的呼吸形式的結論
吸入等量的空氣,外在式呼吸在“吸”一口氣之后,馬上就要進行呼吸運動的形式轉換,即要“呼”出去,也就是說吸了就要呼出去,相當于“吸過口煙”,如果從量上分析比較,其吸入的肺通氣量≈呼出的肺通氣量。有研究認為,一般成年人吸進的空氣按體積計算,氧氣約占21%;呼出的氣體中,氧氣下降到約占17%,即有效轉化率約19%。內在式呼吸吸入一口氣之后,在肺部可以達到完全轉化,對廢氣的排除量則遠遠小于吸入量,其“呼”出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其有效轉化率可達80%以上。被轉化的空氣(以氧氣為主)生成一種新的“深層物質”,這種物質已經不是我們通常認為的“氣”,它以“液相體”的形態(tài),以血氧結合的形式,直接到達并滋養(yǎng)心、肝、膽、脾、腎等內臟器官。在瑜伽呼吸工作中,對傳統(tǒng)生理學關于肺通氣功能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方式,是一種革命性顛覆。學術理序上的完善,特別是實驗實證研究[2],還有待學界的熱心關注和大力支持。
1.4 瑜伽呼吸控制及其目標
瑜伽呼吸控制技術中的呼吸控制,實質上就是實現(xiàn)呼吸運動形式從外在式向內在式轉變。其基本目標是成年時期的外在式呼吸—逐漸回到青少年階段的內在式呼吸—再回到嬰幼兒階段的內在式呼吸—最后回到胎兒階段的內在式呼吸。貫穿整個轉變過程的,是生命狀態(tài)的提升,也就是說,整個過程的目標,都是為提升生命狀態(tài)服務。
1.5 瑜伽呼吸控制與肺部工作形態(tài)及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