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亞文
【摘要】近年來,隨著全球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日趨頻繁和逐漸深入,外語學習變得尤為重要。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已經(jīng)成為大學開展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利用肢體語言引導學生將英語知識學以致用,是現(xiàn)階段很多大學教師都會采取的教學方式。肢體語言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熱情,還能提升師生互動的頻率,進而從多維度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促使達到更好的教學成效。
【關鍵詞】肢體語言;大學英語教學;作用
大學英語教學的方式各式各樣,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言語教學和非言語教學。英語學科本身極具實踐性,通過言語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快把握英語發(fā)音,在耳濡目染的環(huán)境中改變以往的言語習慣,從而慢慢糾正不標準的發(fā)音,逐漸養(yǎng)成地道的英語口語表達習慣。但是,很多英語教學內(nèi)容僅憑言語教學是不能獨立完成的,一貫的言語教學過于單調,易讓學生產(chǎn)生厭倦情緒,打消其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如果能夠在言語教學中輔以適度的非言語教學,即肢體語言,便能夠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使其更加快速融入課堂,思維保持在活躍狀態(tài),其英語交際能力也會潛移默化的銳化,此外還能夠一定程度地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對于大多數(shù)英語學習者而言,這些無聲的輔助性語言對其學習效果比有聲語言更為強烈。由此可知,大學英語教學者合理適度調動肢體語言可以有效彌補純言語教學的不足,將教學效果最大化、最優(yōu)化。
一、肢體語言種類分析
1. 手勢。手勢是最典型的肢體語言,是信息表達常用的載體。手是身體極其重要的一部分,尤其對于在言語上有交流障礙的人而言,手勢可視為傳達必要信息的首選媒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很多擅用肢體語言教學的教師使用最頻繁的肢體語言也是手勢。教師通過手勢比劃,指示學生實施一定的動作行為,充分展現(xiàn)線下課程的情境性。例如,有的教師以向某人招手表示“Come here”,搓手表示“Let's begin our class”,走到同學中敲其課桌表示“Please answer the question”,伸出食指畫一個圈表示“Discuss in group”,等等。大多數(shù)教師會存在重復性的手勢,在教授一段時間課程之后,學生已然接收到該教師的習慣性手勢對應的含義,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會對該手勢產(chǎn)生條件反射,提高對于任課教師所用肢體語言的感知力。在這種情況下,教師無需多言,學生既可輕輕松松理解教學過程的步驟安排,又大大提高了課程的教學效率。
2. 面部表情。通常情況下,我們所指的面部表情主要包括眉、眼、鼻、口、耳等方面。面部表情是除了言語以外最能表達個人內(nèi)心想法的介質,是學生接收教師指令最為直接的方式。即在教師不言不語無任何動作的情況下,只要通過對其面部微表情的細致觀察,就能較為準確地洞察其想法。對學生而言,他們課堂上呈現(xiàn)出的不同面部表情對教師的教學會有一定的指導和參考意義。教師可依據(jù)學生面部表情特征及變化推斷大家的學習狀況,優(yōu)化師生教學過程中的知識傳授途徑,真真切切地讓師生互動起來,推動教學的“學生個性化”“班級有別性”。例如,當教師講授某一知識重難點后,如果學生聽后緊皺眉毛,則表示該生未理解該板塊的知識點,以示教師需調整教學方式再次講解;如果其微微張嘴,略帶笑意,則說明該生基本領會了授課內(nèi)容??傊瑤熒p方的面部表情都能夠起到給對方提示反饋的作用。一方面,教師通過面部表情來傳授用言語難以闡釋清晰的教學內(nèi)容,可以讓學生直觀地把握教師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另一方面,根據(jù)學生對教師的課程講授傳遞知識點接受程度的反饋,教師視具體情況把控調整課程節(jié)奏,借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英語教學效果也能得到保證。
3. 姿態(tài)。姿態(tài)是大學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身體態(tài)勢與動作的變化來傳授知識、進行溝通表達的一種肢體語言。此處所指姿態(tài)主要包括站姿與行姿。其中,站姿可以分為自然式與前進式,前者為兩腳平行放置,與肩同寬;后者為兩腳前后放置,距離適宜。行姿則為大學英語課堂中教師走動時的姿態(tài)。如果教師在講臺周圍走動,一方面能讓每位學生清晰完整地看到板書,另一方面有助于緩解刻板印象中“先生一人堂”的莊重嚴肅授課氛圍,轉變師生對立角色;此外教師還可以走下講臺,在學生座位中間來回走動,這不僅有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營造一種和諧輕松的氛圍。但是在走動過程中,教師要有效控制走動頻率,不能過于頻繁亦不可過于緩慢,否則會對教學質量產(chǎn)生負面影響。
4. 眼神與目光。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眼神與目光接觸舉足輕重,其不僅能夠促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還可以實時傳遞教學信息。例如,在大學英語課堂上,若遇學生公然擾亂課堂秩序,教師不需要直接的批評型語言表達,只需要以嚴厲的目光注視于他,就可以警醒學生,使其意識到自己擾亂課堂秩序的行為。又如,在教師拋出一個問題后,可以用目光掃視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在與學生進行目光接觸的過程中,可以獲得相關反饋。有的學生目光疑惑,一直盯著問題看,表示還在思考;有的同學眼神游離抑或目光躲閃回避,表示不知道答案,請求教師不要點自己回答問題;有的學生直視老師,躍躍欲試,表示胸有成竹,可以提供自己的解答。因此,大學英語課堂上師生雙方有意識地運用自己的眼神與目光,開展間斷性的目光接觸交流很有必要,可以化解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的尷尬。
二、肢體語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1. 增強師生之間互動,達到理想教學效果。師生之間的互動可以有效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學科專業(yè)的弱點和強項,然后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案和課程規(guī)劃,精準指導學生課程學習。肢體語言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英語教師化解和學生之間的交流壁壘,讓師生關系更和諧融洽。更重要的是,教師在講解某些知識點板塊時,利用言語難以闡釋清楚,若轉而通過肢體語言的方式就可以更直截了當、清晰明確,往往事半功倍,讓學生學習起來不會太吃力,能夠更加直觀地對所涉知識進行挖掘。比如,教師布置背誦某篇課文的作業(yè),準備次日抽查。很有可能存在一種現(xiàn)象,即某學生本身對課文的理解很透徹且自己私下演練時可以輕松流利背誦,但是面對教師當面檢查產(chǎn)生緊張情緒或是因自己發(fā)音不標準所以不自信而羞于開口。這時,教師通過點頭微笑,給予一個贊許的眼神,或輕拍學生肩膀,做出適度的相關肢體提示,以此來鼓勵該生。該生通過教師的肢體語言,接收到鼓勵信息,也就可以沖淡這股壓力感,變得大膽自信,更愿意和教師交流互動。再比如,若課堂上開展“The Power of Habit”主題演講時,學生上臺演講難度較大,此時教師可以利用肢體語言調整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用英語表達出來,以此調動學生的口語訓練熱情,化解學生對英語表達的抵觸情緒,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2. 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實現(xiàn)師生共同發(fā)展。教師在進行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時,利用肢體語言表達出來的英語知識更具直觀性和具體性,也能讓枯燥抽象的英語單詞和詞匯變得更貼近生活。比如,在為學生講授名為“Sexism in School——Boys still get more attention than girls do”的英語文章時,教師可以重現(xiàn)校園里某些典型動作特征和面部表情等,帶動學生更優(yōu)質地閱讀、理解文章,讓其感同身受,向學生課堂主角化轉變。這樣一來,教師在學生心里的形象便不會過于刻板,而被學生當作自己平易近人的“大朋友”。一旦學生喜歡自己的任課教師,他的求知欲就會變得更加強烈濃厚,便會主動敞開心扉與教師溝通交流,為學生提供交際性渠道。長期下來,在不斷的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彼此分享知識和經(jīng)驗,交流情感與觀念,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便會提高改善,達到真正學而有用的效果,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三、肢體語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建議
肢體語言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十分顯著。用肢體語言配合傳統(tǒng)語言課堂教學,可以幫助大學生更準確全面地理解教學內(nèi)容,提高綜合英語能力;也有助于教師活躍課堂氛圍。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踐行適度的肢體語言,符合語言教學的規(guī)律,巧妙綜合了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鍛煉。當然,單一的肢體語言教學風格枯燥乏味,會使學生產(chǎn)生視覺疲倦,教學成效低下;而多種肢體語言的結合能卓有成效地調動強化學生的感官沖擊,彰顯教師駕馭課堂的基本功,逐漸提高其學科執(zhí)教水平。
四、結語
雖然傳統(tǒng)的言語教學在大學英語課堂中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意義,但是以手勢、面部表情為主的肢體語言在教學中的作用亦不可小覷。教學者強化自身肢體語言表現(xiàn)力,加以靈活有效的應用,并能看懂學生課堂上展現(xiàn)的肢體語言,對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的質量和效果大有裨益。大學英語教師應當利用肢體語言帶動英語課堂,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思打磨自己的教學方式,培養(yǎng)自己的教學效能感,為有效教學提供動力保證。此外,促使學生將英語作為媒介運用到實踐中,體現(xiàn)英語教學的實用性原則,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大學英語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航.有效教學研究及其對外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2008 (1):33-39.
[2]宋生英.淺析肢體語言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與運用[J].南充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1):23.
[3]王國瓊.肢體語言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和運用[J].高教前沿, 2013(1):76-77.
[4]楊民哲.淺談肢體語言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J].學周刊,2013 (3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