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玉梅
摘要:初中學段是學生正式學習歷史的階段,在這個階段很多歷史教師比較注重歷史知識的滲透,認為學生只要掌握系統(tǒng)的歷史知識即可,因此教學主要采用傳教法,但是教學改革后,教學重點發(fā)生改變,教師也應該轉移教學重點,加強對學生歷史觀、歷史價值、歷史認知的培養(yǎng),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本文通過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探究,希望可以為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提供新的教學路徑。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歷史;教學模式;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4-0031
前言: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已經是教學的重點,教師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各種歷史活動,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通過曲線教學,把關教學重點,注重教學引導,全面地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拓展學生歷史眼界,增強學生歷史認知,培養(yǎng)學生客觀、全面看待事物的歷史態(tài)度。
一、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教學改革已經深化,但是實際的初中歷史教學中仍然存在著教學問題,影響了教學質量,限制了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現(xiàn)階段的教學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模式陳舊
雖然新的教學模式、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已經得到了普遍的應用,但是很多教師仍然采用的是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整體教學較為固化,導致教學形式單一,課堂氛圍死氣沉沉,缺乏活力,對歷史知識的滲透和強化過于重視,缺乏拓展和創(chuàng)新,且只局限于單一的說教式教學模式[1]。教學整體缺乏趣味,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雖然教學目的明確,但是過于直接化,將學生訓練成了只知道埋頭苦學的機器,面對歷史知識中包含的歷史哲理、歷史規(guī)律、歷史現(xiàn)象,學生無法靈活應用,只知道學習一般的歷史知識,從而導致學生素養(yǎng)難以提升,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現(xiàn)在的教學情況,教師需要順應時代要求,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待教學的問題,立足于宏觀教學,深入教學細節(jié),才能擺脫傳統(tǒng)教學模式,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的革新。
2.學生學習興趣不足
歷史知識雖然不如數(shù)學知識那樣抽象難懂,但是其復雜的知識系統(tǒng),龐雜的知識點讓很多學生望而卻步,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初中歷史知識雖然整體難度不高,但是也包含了我國發(fā)展史和世界發(fā)展史,朝代更迭頻繁,極具研究性,要想讓學生主動學習,必須加強引導,指導學生找到學習歷史的趣味點。但是現(xiàn)在很多歷史教師在教學中,缺乏對學生歷史興趣的培養(yǎng),學生缺乏自主性,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當然,學生沒有學習興趣的主要原因是課堂過于沉悶,缺乏活力,因此,教師在改變教學方法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學習歷史的趣味,才能自主的、主動的學習歷史知識,并且深入按、研究和探索,通過歷史現(xiàn)象了解歷史規(guī)律,通過一般現(xiàn)象掌握普遍規(guī)律,最終逐步提升自身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二、基于核心素養(yǎng)下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探索
針對現(xiàn)有的初中歷史教學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并逐步構建新的教學模式,為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創(chuàng)造基本的條件,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以學生為本,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曲線教學,直線落實教學活動,側重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全面地激發(fā)學生的歷史思維,培養(yǎng)學生客觀、全面看待問題的歷史態(tài)度,歷史觀念。
1.緊貼學生需求,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為了提升初中歷史教學質量,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從學生實際需求出發(fā),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地投身到歷史教學活動中,在活動進行探究和感知,了解歷史現(xiàn)象,掌握歷史規(guī)律,體會歷史事件中包含的哲理,從而不斷地提升自身核心素養(yǎng)。學生對歷史事件中的趣味事件都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對歷史事件加以包裝和加工,由歷史事件引導課程內容中,指導學生從簡單的事件逐步過渡多課程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并經過教師分析和解釋,指導學生探索其中隱含的歷史哲理和歷史規(guī)律,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讓學生可以從一般事件中領悟到基本的歷史規(guī)律[2]。例如,在學習《原始農耕生活》一課時,教師可以從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入手,對包含課程內容的歷史故事或者歷史神話故事進行加工,講給學生,從歷史故事引導課程內容上,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興趣,在這一課,教師可以提前準備“神農嘗百草”的歷史神話故事,并進行知識連接,引發(fā)學生探索課程內容,歷史神話故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迅速地進入課程,探索課程內容,從而提升自己的歷史認知。
2.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指導學生深入探究
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從而通過一般的歷史事件獲得歷史感悟,體會歷史哲理,從而不斷地提升自身的歷史素養(yǎng),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應該圍繞課程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能力,以基本的教學目標為問題創(chuàng)設的核心,同時,也要考慮問題的可實施性、針對性,問題情境設計要具有層次性和引導性,可以指導學生可以主動的探索歷史活動,提升自我理解能力。例如,在學習《秦末農民大起義》一課時,在學習完課程內容后,為了進一步的鞏固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指導學生自主探索,在探討的過程中,對課程內容進行更為深刻的剖析,從而掌握基本的歷史規(guī)律,并將其應用到實際中[3]。教師的問題情境可以如下:“為何在秦末發(fā)生了農民大起義?農民大起義的目的是什么?此次事件的導火索是什么?農民大起義的結果如何?通過這次起義你可以領悟什么歷史規(guī)律”,教師創(chuàng)設好問題情境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深入探索,經過分析和討論,學生不僅自主鞏固了課程內容,掌握了此次事件的前因后果,并通過基本的歷史事件學習到了普遍的歷史規(guī)律,從而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3.建立知識地圖,拓展學生思維
學習歷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客觀、全面分析事物、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歷史學科的基本特點,站在學生的角度,為學生搭建知識地圖,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搭建知識地圖,找到不同知識點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從舊知識電點過渡到新的知識點,從而形成自己的知識框架,最終提升自身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例如,在學習《盛唐氣象》一課時,本課程內容主要對講解了盛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景象,知識點較為松散、凌亂,學生雖然對盛唐繁榮氣象有一定的認知,但是由于總結和歸納能力較差,無法將這些凌亂的知識點完全掌握,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分析盛唐繁榮的原因,是經過哪些重大舉措,達到經濟和文化的繁榮的,之前已經學過相應內容,教師將前后知識點融合在一起,并建立因果關系,指導學生了解掌握盛唐繁榮的原因,建立知識地圖,學生就能輕松掌握本課程內容,同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歷史規(guī)律,從而才能全面的提升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應該明確教學重點,抓住教學要點,側重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多種教學手段,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能力,拓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曹小霞.初中歷史“目標導學”課堂教學模式的實踐分析[J].學周刊,2021(08):55-56.
[2]龔世宏.初中歷史課堂中情境教學模式的應用[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0(22):54-55.
[3]李 麗.初中歷史課堂“小組合作”教學模式實踐研究[J].新課程,2020(41):16-17.
(作者單位:北京市平谷區(qū)夏各莊聯(lián)辦中學 10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