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倩
前陣子,我到幼兒園調(diào)研,遇到一件事,讓我很想談談孩子的“情緒管理”問題。
當時,老師帶著孩子們做積木搭建的游戲,材料用的是木制積木,主題是讓孩子們搭一棟高樓,其中有兩個男孩,以下稱為男孩A和男孩B。
A的高樓搭到一半時,因為一塊積木沒放好,高樓塌了一大半。A“哇”地一聲就哭了,情緒一下沒有收住,A揮手把剩余的高樓也一并推倒了。
另一邊,B也在搭著他的高樓,過程中也因為有一塊積木沒放好,倒了一部分,只見B發(fā)了一會呆,看了看四周,又埋頭繼續(xù)搭了起來。
同樣都是5歲的孩子,同樣是搭積木這樣一個任務,為什么在遇到“挫折”的時候,情緒的差別會如此之大呢?
造成這樣的情緒差別,是因為孩子的身體里都有一個“調(diào)控室”,這個調(diào)控室對情緒有操控能力,決定了孩子的情緒管理狀態(tài)。那么為什么會情緒失控呢?
情緒調(diào)控失靈是信號出問題
一般來說,在孩子2-4歲的時候,他們會懂得用豐富的詞匯來描述自己的情緒。并且他們還會知道不同的情緒會導致不同的結(jié)果。
到了4-5歲時,他們對情緒作出反應的能力也不斷提高,同時開始理解即便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情緒體驗。另外,他們也逐漸意識到自己需要管理自己的情緒了,不可以隨意亂發(fā)脾氣。
或許會有人覺得很荒謬,既然按照孩子的情緒發(fā)展來看,孩子在5歲左右就會自我管理情緒了,那為什么生活中還有那么多愛亂發(fā)脾氣的孩子?
其實情緒表達、情緒調(diào)節(jié)和情緒理解三者之間是相互作用的,至于為什么孩子間會出現(xiàn)差異,關鍵在于情緒調(diào)節(jié)。
我們可以把情緒調(diào)節(jié)想象成一個調(diào)控室,它將孩子可以理解的情緒用一種適當?shù)姆绞奖磉_出來。
如果這個調(diào)控室出了差錯,孩子就不能合理地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同時也不能很好地理解為什么不同的情緒會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果。
比如同樣都是生氣的情緒,情緒調(diào)控室正常運轉(zhuǎn)的孩子知道“我需要克服這個障礙”,而情緒調(diào)控室失靈的孩子,獲得的信息卻是“出問題了”。
至于出問題了之后要怎么辦,他們手足無措,所以只能用哭鬧不已、暴躁、打自己、大肆破壞等情緒失控的行為來表達。
那是什么原因會導致情緒調(diào)控室失靈呢?
有些孩子之所以會情緒失控,與他們父母是分不開的。
家長的錯誤導致杏仁核的易敏
根據(jù)一些學者的研究,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有這些做法會破壞孩子的情緒調(diào)控室:一是一味順從孩子的情緒;二是壓制或否定孩子的情緒。
這兩種家長的常用語主要有這些:“好了,寶貝,不哭了啊,媽媽都給你買?!保槒模岸啻簏c事,再瞎叫喚就收拾你!”(壓制)“哭什么哭,真是沒出息!”(否定)“這有什么害怕的,真是個膽小鬼!”(否定)
還有一種是家長沒有樹立好情緒調(diào)控的榜樣。這種家長會隨自己的心情來變換對孩子的情緒。當自己心情好的時候就關注孩子的情緒表達,會安撫和引導孩子的不良情緒。當自己心情不好的時候,看孩子怎么都不順眼,打罵齊上陣。
這三種做法之所以會破壞孩子的情緒調(diào)控室,是因為提高了孩子杏仁核的敏感度。
杏仁核作為神經(jīng)中樞的角色,在沖動情感壓倒理智之時,將會起到關鍵作用:因為它承擔著身體報警的任務,對每個處境和認知進行判斷并做出反應,向大腦的各個位置發(fā)出信號,向腦干發(fā)出指令,身體分泌出荷爾蒙,驅(qū)動神經(jīng)中樞激活心血管系統(tǒng)、肌肉和內(nèi)臟器官,于是身體各個部門做出反應。
同時,具有情緒意義的刺激還會引起杏仁核電活動的強烈反應,并形成長期的痕跡儲存在大腦中,所以可以說杏仁核是我們的情緒中心。
當孩子情緒激動時,杏仁核的溫度也會隨之升高,這時家長如果不能正確地應對,使用的是上述三種反面的應對方式,就容易讓杏仁核長期處于高敏感狀態(tài)。
久而久之,杏仁核就會變得異常敏感,影響了調(diào)控室的正常作用,以至于孩子一遇到什么事就會反應過度。
那么家長在面對孩子失控的時候,要如何應對才能保證調(diào)控室的正常運行呢?
不同的場景采取不同的應對方式
其實,在應對孩子情緒失控時,有一條重要的原則,即“先處理情緒,再處理問題”。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當處于情緒中時,是很難聽進道理的。
所以在當下,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理解并接納孩子的情緒。當然在不同的情緒失控的場景下,具體的應對方式也有差別。
孩子失控到使用暴力,例如傷人傷己、亂扔東西。
錯誤的處理方式:“你再敢打一下試試看!” “不要再扔了,壞了看你玩什么?!闭_的處理方式:“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很生氣,但是不要打人/自己?!?“你扔這些東西,是它們?nèi)悄闵鷼饬藛幔俊?/p>
孩子無理取鬧,各種跟父母對著干。
錯誤的處理方式:“要叫你幾遍?” “說一遍聽不懂是不是?” “你再這樣,我就不管你了”;正確的處理方式:“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不太開心,我們一起來解決。” “你可以自己選擇先做作業(yè)還是先洗澡。”“你想要現(xiàn)在吃水果,還是10分鐘后吃水果呢?”
孩子情緒崩潰,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錯誤的處理方式:“我讓你不要再哭了,煩死了?!?“我數(shù)3聲,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正確的處理方式:“你現(xiàn)在很難受是嗎?沒事,媽媽會一直陪著你?!?“實在不舒服,我們可以先哭一會兒。”
以上的處理方式都是為了告訴孩子,我們認可他們當下的情緒,任何情緒都是對的,只是我們再生氣也不能傷人傷己。等平復了孩子的情緒后,再告訴孩子正確的發(fā)泄情緒的方式,以及幫助他們學習解決不同的問題。
作為家長,要正確看待孩子的情緒表達。不但要接納他們的愉悅和平靜,還要接納他們的悲傷、恐懼和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