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平
(武夷學(xué)院 人文與教師教育學(xué)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從1995年開始,武夷山市地方志編委會全力挖掘、整理武夷山摩崖石刻,于2007年編寫成《武夷山摩崖石刻》一書,該書全面收集、拍攝了自宋迄于民國的石刻380余方,但武夷山摩崖石刻實際數(shù)量遠不止于此。武夷山最早的摩崖石刻距今1700多年,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因為巖石磨損風(fēng)化或地理環(huán)境變化等原因,其中不少摩崖石刻要么文字從石頭表面磨損消失,要么石刻文字的載體巖石失落,以致石刻亡佚。幸好武夷山的不少摩崖石刻又為歷代相關(guān)文獻所抄錄,其中部分恰不見于武夷山景區(qū)巖石,是武夷山摩崖石刻的佚文?!段湟纳侥ρ率獭窌懈戒涁?1方[1],筆者在此基礎(chǔ)上又從《福建通志》《閩中金石志》《福建金石紀》《武夷九曲志》《武夷志略》《武夷山志》等文獻中輯得石刻佚文8方。相信隨著對相關(guān)古籍文獻的進一步挖掘,應(yīng)該還會發(fā)現(xiàn)新的佚文。挖掘、考證這些石刻佚文,對武夷山摩崖石刻、武夷山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武夷山景區(qū)現(xiàn)存摩崖石刻最早的是宋代石刻,而其佚文的年代則更久遠,不僅有唐代的,還有東晉的,而宋和宋以后的石刻佚文也不少。(見表1)
表1 武夷山摩崖石刻佚文時代分布Tab.1 Age distribution of lost writings on Wuyishan Cliff
武夷山摩崖石刻佚文種類豐富,若按照石刻體例標準,可分為題字、題詩、題記(題記,指的是記錄一些有紀念意義的事或因之抒發(fā)的情懷,包括記游和記事)三類;(見表2)若按照石刻內(nèi)容標準,則可分為贊景、景名、紀游、紀事、抒懷等(見表3)。
表2 武夷山摩崖石刻佚文的體例類型Tab.2 Type of lost writings on Wuyishan Cliff
表3 武夷山摩崖石刻佚文的內(nèi)容分類Tab.3 Content classification of lost writings on Wuyishan Cliff
武夷山摩崖石刻佚文49方,其中有署名的石刻32方,沒署名的17方。這些石刻作者除去重復(fù)的,實際共有作者26名。武夷山摩崖石刻佚文作者也有幾個方面的特點。
首先,與武夷山現(xiàn)存摩崖石刻作者相比,有不少作者是新出現(xiàn)的,如郭璞、饒虎臣、胡師文、許碏、趙抃、李景、葉詮、周于愨、范謙、謝豐、李卷、傅崇中、滕伯倫、顏行之、吳鴻宇、子真、張廣微等,豐富了武夷山摩崖石刻的作者群體。
其次,佚文的不少作者是古代知名人物,使武夷山摩崖的影響力得以進一步加強。有朱熹、陳省、游九言等已經(jīng)見于現(xiàn)存摩崖石刻的名人,還有如:位于武夷山馬頭巖的題刻“隆慶己巳夏,賜進士、吏部建安少松滕伯輪來”,作者滕伯輪,字汝載,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明嘉靖四十一進士,初任廣東番禺縣令時,因防御倭寇有功,升為吏部郎。后任地方官,政績顯著,大破倭寇入侵,受朝廷褒獎,卒贈少司馬。位于一曲水光石的題刻“九溪”,作者趙抃(1008-1084年),字閱道,號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北宋名臣,逝世后追贈太子少師,謚號“清獻”。趙抃在朝彈劾不避權(quán)勢,時稱“鐵面御史”,平時以一琴一鶴自隨,為政簡易,長厚清修,日所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趙清獻公集》。
武夷山景區(qū)現(xiàn)存最早的摩崖石刻是北宋的石刻,然而這并不是武夷山摩崖石刻的真實歷史,從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的佚文來看,武夷山有唐代的摩崖石刻,更有東晉的,將武夷山摩崖石刻的歷史往前推了至少500多年。
郭璞題刻:
黃岡降勢走飛龍,郁郁蒼蒼氣像雄。
兩水護田歸洞府,諸峰羅列擁神宮。
林中猛虎橫安跡,天外狻猊對面崇。
玉佩霞衣千百眾,萬年仙境似崆峒。
這方石刻據(jù)徐表然《武夷志略》[2]、衷仲儒《武夷山志》[3]、董天工《武夷山志》[4]、馮登府《閩中金石志》[5]、陳壽祺《重篆福建通志》[6]、劉超然《崇安縣新志》[7]載,刻于四曲仙人床巖壁。
這是志書記載的武夷山目前最早的一方石刻,作者是晉代郭璞。郭璞(276-324年),字景純,河?xùn)|聞喜(今屬山西)人,東晉文學(xué)家,訓(xùn)詁學(xué)家,著名的讖文家,好古文奇字,喜陰陽卜筮之術(shù),是中國風(fēng)水學(xué)的奠基人。
這是一首讖詩,這首詩不僅說明武夷山降自華東大陸最高峰——黃崗山,而且預(yù)言了500年后陸續(xù)開發(fā)的萬年宮、九曲溪等景點,濃重的讖言氣息使武夷山山水神秘莫測。詩中描寫武夷山宛如仙境的美景,草木茂盛,氣象雄偉,并預(yù)言武夷山日后的興盛發(fā)展。這方刻石后來隕落水中,讖文則為歷代《武夷山志》所記載。
這首讖詩在當時是否真實存在,還有待考證,如清代周亮工言:“璞時詩體便有七律,便有晉安惡濫派之七律,真可發(fā)一噱。諸志中如此類者甚多,編者皆存而不刪,不解其故。”[8]但不管如何,這方石刻佚文在武夷山摩崖石刻中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古代有“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帝王封禪泰山、頒旨保護天下名山,“禁樵采”“禁漁獵”之事實。武夷山也被唐玄宗封為名山大川,并立碑“禁樵采”,武夷山摩崖石刻佚文詳細記載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
顏行之題刻:“同亭湖畔舊有石崖上刻:‘大唐天寶七載,歲在戊子七月,封名山大川,登仕郎顏行之記?!蠛菔瘔嬎??!遁浀乇俊罚骸泼骰士淌谖湟闹畵Q骨巖,是時遣使者祭海內(nèi)名山大川,登仕郎顏行之記。二說不同?!盵4]
其他志書有類似記載。徐《武夷志略》:“‘大唐天寶七載,歲戊子七月,封名山大川,登仕郎顏行之記?!捕淖?。此石舊在萬年宮首門外同亭湖畔,后湖陷石墜水中?!盵2]衷《武夷山志》:“在幔亭峰下石刻云:‘唐天寶七年,歲在戊子七月,封名山大川,登仕郎顏行之記。’此石舊在萬年宮門外同亭湖畔,后湖陷石墜水中。今水竭時猶仿佛可見?!盵3]
這方石刻在武夷山摩崖石刻中有重要的意義,為唐代石刻,是顏行之奉唐玄宗皇帝之命,封武夷山為名山大川。為紀念這一重大事件,刻石為記?!拔湟娜孱}刻甚多,而唐刻絕少。舊傳幔亭峰下唐明皇遣使祀仙,刻:‘大唐天寶七載,嵗在戊子七月,封名山大川。登仕郎顏行之記?!捕淖郑癫豢梢?。或云石墜水中,妄也?!盵9]
1.道教
武夷山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先秦的陶唐時期,原始的道家信仰和傳說已在武夷山盛行。董天工《武夷山志》記載:“彭祖,姓篯名鏗,相傳古陸終氏第三子也,亦謂之中黃君。傳稱其嘗進雉羹于堯,堯封之彭城,故稱彭祖。又有曰商賢大夫,即所謂老彭,隱居是山,善養(yǎng)生術(shù),壽七百七十七歲。子二:曰武,曰夷,同居于此。或曰山因是得名。”[4]這屬于古代傳說。武夷山開始有道教活動大約在唐代前后,而武夷山摩崖石刻佚文則為武夷山唐代道教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例如:
刻于四曲溪北巖的許碏題刻:“閬苑花前是醉鄉(xiāng),踏翻王母九霞觴。群仙拍手嫌輕薄,謫向人間作酒狂?!盵4]
這方唐代石刻對武夷山文化而言意義重大,是唐代時道教在武夷山盛行的鮮活證據(jù)。
許碏是唐代道士,“自稱高陽人也。少為進士,累舉不第。晚學(xué)道于王屋山,周游五岳名山洞府?!┥健⑻炫_、四明、仙都、委羽、武夷、霍桐、羅浮,無不遍歷。到處皆于懸崖峭壁人不及處題云:許碏自峨嵋山尋偃月子到此。觀筆蹤者,莫不嘆其神異,竟莫詳偃月子也。后多游廬山。嘗醉吟曰:閬苑花前是醉鄉(xiāng),淊翻王母九霞觴。群仙拍手嫌輕薄,謫向人間作酒狂。……后當春景,插花滿頭,把花作舞,上酒家樓醉歌,升云而去?!盵10]
許碏曾經(jīng)到達武夷山的事跡在其它文獻中也有記載,如,程式莊《游武夷放歌》:“嘗疑媧皇煉石之說多荒唐,混沌一氣天茫茫?!騻魇ダ驯伲騻髯域q翔。或稱張湛蛻,或稱許碏狂。紛紛仙跡相踵接,山名遂與嵩華亢?!盵4]
2.佛教
武夷山佛教歷史悠久,可追溯到唐代前后,“魏晉南北朝時,中原大亂,為避戰(zhàn)亂,一些士大夫和地方漢民紛紛遷入閩北,佛教也隨之傳人武夷山?!盵11]歷代以來均有高僧造訪武夷山,于此建廟宣傳佛學(xué)。例如:
唐心經(jīng),異僧書在歸宗巖石壁上。[6]
這是一方佛語題刻,由唐異僧鐫刻于武夷山歸宗巖石壁上,地點還有待考察,“武夷無歸宗巖,不知是建甌歸宗巖之誤,或是武夷山其他巖之誤。”[1]
《心經(jīng)》,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又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簡稱《般若心經(jīng)》或《心經(jīng)》,是般若經(jīng)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lǐng)、極為重要的經(jīng)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jīng)。《心經(jīng)》最早的漢譯本是三國吳支謙的譯本(已缺),后有姚秦鳩摩羅什譯本、唐玄奘譯本等,現(xiàn)以唐代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可見早在唐代,《心經(jīng)》已經(jīng)傳播至武夷山,這是唐代時佛教在武夷山的盛行的珍貴史料。
朱子是南宋著名的理學(xué)家,他從14歲到武夷山直到71歲去逝,在武夷山從學(xué)、著書立說、辦學(xué)授徒,生活達50余年。朱子理學(xué)在這里孕育、形成、傳播和發(fā)展,使武夷山成為朱子理學(xué)的發(fā)祥地、理學(xué)名山,成為世界研究朱子理學(xué)乃至東方文化的基地。
朱子生活的年代至今已八百多年,能體現(xiàn)其文化印記的原始實物、資料已經(jīng)不多。武夷山摩崖石刻佚文中恰有反映朱子文化的石刻,這些石刻是朱子八百年前留在武夷山的鮮活記憶,是朱子文化的遺跡,是研究朱子理學(xué)的活化石,彌足珍貴,具有極高的學(xué)術(shù)價值和廣泛的開發(fā)前景。
劉岳卿、幾叔招、胡希圣、朱仲晦、梁文叔、吳茂實、蔡季通、馮作肅、陳君謨、饒廷老、任伯起來游。淳熈辛丑七月二十三日,仲晦書。
這方石刻在相關(guān)志書及金石類書中均有收錄。據(jù)《崇安縣新志》[7]、《閩中金石志》[5]、董《武夷山志》[4]、《武夷九曲志》[12]、《福建金石紀》[13]、《武夷志略》[2]、《福建通志》[6]、衷《武夷山志》[3]載,此題刻鐫刻于武夷山水簾洞巖壁。
這則石刻佚文所記載的同游人員在歷史上都很有名。如:劉岳卿,名劉甫,崇安人,抗金將領(lǐng)劉衡之子,遵父囑終身不仕,隱于武夷山水簾洞研究理學(xué)。蔡季通,即蔡元定(1135-1198年),字季通,學(xué)者稱西山先生,建寧府建陽縣(今屬福建)人,南宋著名理學(xué)家、律呂學(xué)家、堪輿學(xué)家,朱熹理學(xué)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之一,被譽為“朱門領(lǐng)袖”“閩學(xué)干城”。任伯起,即任希夷(1156-?年),字伯起,號斯庵,南宋中期大臣,諫議大夫任伯雨曾孫,淳熙三年進士,《宋史》有傳。
劉岳卿隱于武夷山水簾洞時,朱熹與蔡元定等常到水簾洞與其探討理學(xué)奧義。據(jù)明代徐表然《武夷志略》記載:“(劉岳卿)事親以孝聞,嘗隱于武夷山北水簾洞。朱文公與蔡西山(蔡元定)諸賢頻詣其廬,講明義理。嘗約文公(指朱熹)結(jié)廬于五曲?!盵2]后人在水簾洞的右側(cè)建三賢祠,奉祀劉子翚、劉甫、朱熹三賢。
這方石刻記載的是淳熙辛丑七年(1181年)朱熹和高足蔡元定等人曾應(yīng)劉甫的邀請,重來此地游覽,在崖壁上留下朱熹手書的紀游題刻。
《悠然堂》:吾廬猶未完,作意創(chuàng)此堂。悠然見南山,高風(fēng)邈相望。賓至聊共娛,無賓自徜徉。《海棠洲》:煌煌海棠洲,錦樹臨清灣。常恨灣頭風(fēng),吹花走潺栐。潺栐去不息,花亦無由還?!鄂┽偠础罚翰粣埘┽偦?,愛此酴醾樹。青條含露滋,輕陰覆行路。晝永倦尋書,時來散幽步?!兑膺h亭》:雨馀陂水平,徙倚聊一望。歸云淡欲無,宇宙何清曠。吾心游太虛,聊寄此亭上。[6]
這方石刻的內(nèi)容是宋代劉子翚的《續(xù)賦家園七詠》(七首)、《潭溪十詠》(十首)合起來的“屏山十七景詩”?!皠⒆恿氄谄辽较掠辛?jīng)堂,又家園有蚤賦堂、橫秋閣、涼陰軒,山館有萬石亭、意遠亭、懷新亭、百花臺、酴醾洞、海棠洲、蓮池、橘林、桂巖、宴坐巖、醒心亭、南溪凡十七景,子翚各賦一詩,朱子書刻潭溪石上?!盵6]
這方石刻反映的是朱熹與劉子翚的關(guān)系。劉子翚(1101-1147年),字彥沖,號屏山病翁,崇安(今屬福建)人。以父任補承務(wù)郎,辟真定幕府。南渡后,通判興化軍,秩滿,詔留任,以疾辭。筑室屏山,專事講學(xué)。與胡憲、劉勉之為道義交?!端问贰酚袀鳌S小镀辽郊范?。《彊村叢書》輯其《屏山詞》一卷。
朱熹十四歲時其父朱松在建州病危,臨終前朱松將家事托付給福建崇安人劉子翚,以子朱熹托付劉子翚教養(yǎng)?!端问贰ぶ祆鋫鳌罚骸案杆刹∝健L屬熹曰:‘籍溪胡原仲、白水劉致中、屏山劉彥沖三人。學(xué)有淵源。吾所敬畏。吾即死。汝往事之。而惟其言之聽?!盵14]朱熹后來將儒學(xué)發(fā)揚光大,成為理學(xué)大師,得益于劉子翚的悉心培養(yǎng)。
武夷山摩崖石刻與武夷山自然風(fēng)光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一方面,很多摩崖石刻本身就是命名或贊美武夷山的自然風(fēng)光;另一方面,因為石刻的解讀而使自然風(fēng)光的美更清晰地顯現(xiàn),同時石刻又使自然風(fēng)光附有文化美。武夷山摩崖石刻佚文目前發(fā)現(xiàn)49方,其中贊景的6方,景點命名的22方。
1.描繪武夷山自然風(fēng)光
(1)“玉笥山屏?!保ǘ段湟纳街尽穂4]《武夷九曲志》[12]載)
該石刻的年代、作者均不詳。據(jù)董《武夷山志》記載,鐫刻于武夷山大王峰。又據(jù)董《武夷山志》所收清代李卷《登大王峰記》記載,刻于大王峰升真觀遺址后的石壁上:“乃升真觀故址……觀后石壁有‘玉笥山屏’四字?!钡罹硗瑫r發(fā)出疑惑:“然玉笥為第十七洞天,胡為書于是耶?”[4]
玉笥山位于江西吉州,玉笥山洞是道教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第十七玉笥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太玄法樂天,在吉州永新縣,真人梁伯鸞主之?!盵15]而武夷山洞是道教天下三十六洞天之十六:“第十六武夷山洞,周回一百二十里,名曰真升化玄天,在建州建陽縣,真人劉少公治之?!盵15]
在武夷山大王峰刻“玉笥山屏”,意思是說武夷山十六洞天屏護著十七洞天“玉笥山”。武夷山地理位置上挨著江西,因此在空間上可以是玉笥山的“屏”,當然,要成為“屏”,不僅僅要有空間上的關(guān)系,更需要武夷山十六洞天的雄偉壯闊,方能為“屏”。可見這方石刻實際贊美了武夷山的雄偉。
(2)“一徑桃花繞竹林,石樓高結(jié)萬山陰。人間自有桃源路,不用漁郎別處尋?!盵4]
該石刻鐫刻于武夷山馬頭巖凝云庵后,作者吳立中。吳立中(?-1589),字公度,號景山,浦城人,明代學(xué)者。隆慶五年進士,無意仕進,上疏請求歸養(yǎng)。守父喪后,隱居于武夷山杜葛巖,終老山中,著有《易性銓》《學(xué)庸大旨》《道德經(jīng)注》等書,并在武夷山勒石數(shù)方。
這方題詩是贊美凝云庵景色勝似桃源,并表達作者悠然自得的隱居情懷:環(huán)繞竹林的一條開滿桃花的幽靜小路,石樓高聳于山的北面。人間本來就有勝似的桃源的景色,不需要漁郎到別處尋找。
2.命名武夷山景點
(1)“語兒泉?!保ǘ段湟纳街尽穂4]《武夷九曲志》[12]載)
該石刻為景名題字,位于武夷山二曲溪南虎嘯巖天成禪寺右,作者不詳。語兒泉實為一股泉水,在天成禪寺殿堂的右壁,泉水從石隙噴出,灑落石上,蓄流為塘。董《武夷山志》:“語兒泉:禪院右,石隙中,循巖流激,聲若小兒學(xué)語然?!盵4]泉水流淌之聲輕快清脆,好像乳嬰牙牙學(xué)語之音,故名語兒泉。語兒泉也為不少詩歌所描寫,如清代沈宗敬在天成禪寺的題刻《虎嘯八景·語兒泉》詩:“夜半聽泉鳴,如與小兒語。語兒兒不知,滴滴皆成雨?!鼻宕蹊鳌痘⑾丛L泉公不值》的詩句:“虎嘯洞吟風(fēng),語兒泉飛雨?!盵4]
相傳語兒泉泉水甘洌,是沖泡武夷巖茶的一道名泉。明代吳拭《武夷雜記》稱贊道:“余試采少許,制以松蘿法,汲虎嘯巖下語兒泉烹之,三德俱備,帶云石而復(fù)有甘軟氣……泉出南山者,皆潔洌味短,隨啜隨盡。獨虎嘯巖語兒泉濃若停膏,瀉杯中,鑒毛發(fā),味甘而博,啜之有軟順意?!盵4]
(2)“龍湫漱玉?!保ǘ段湟纳街尽穂4]、衷《武夷山志》[3]、《武夷九曲志》[12]載)
此題刻鐫刻于武夷山水簾洞,作者不詳。水簾洞北距天心巖一公里,是武夷山最大的巖洞,素有“山中最勝”之稱。巖壁高寬各數(shù)十丈,上凸下凹,形成巖穴。巖頂有兩道終年不竭的流泉,微風(fēng)吹動,化為水珠,搖曳分合,隨風(fēng)飄灑,仿佛天女散花,又儼若懸掛洞項的兩幅珠簾,注巖下浴龍池,集成一泓深淵,淵水綠得深沉,似乎有神龍居中,故叫做神龍池。
“龍湫漱玉”說的就是水簾洞前那兩股終年不斷的清泉,就如老龍在龍?zhí)独锓磸?fù)漱洗美玉。如此美景,恰如水簾洞巖壁上的石刻所云:“赤壁千尋晴拂雨,明珠萬顆畫垂簾?!薄敖窆徘绾櫧K日雨,春秋花月一聯(lián)珠?!?/p>
簡言之,武夷山摩崖石刻佚文數(shù)量不少,對武夷山摩崖石刻研究、武夷山摩崖石刻旅游、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chǎn)發(fā)掘等方面都有重要價值意義,有待于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