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秦妹 李天元 黃小蓮
【摘要】“婚禮”是人生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也是社會文化和社會習俗的反映。通過對幼兒園實踐中存在的“集體婚禮”、草坪婚禮、王室婚禮、老鼠娶親、娃娃家等樣態(tài)的分析,從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等視角對幼兒婚禮課程進行價值澄清,并從繪本化、生活化、隱性化等方面探討適宜幼兒的婚禮課程實施取向,以期助力幼兒科學認知婚俗并體會其文化意蘊。
【關鍵詞】婚禮課程;價值澄清;課程實施取向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17(2021)05-0045-04
【作者簡介】朱秦妹(1995-),女,河南駐馬店人,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李天元(1998-),女,江蘇宿遷人,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黃小蓮(1970-),女,浙江浦江人,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學前課程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現(xiàn)代漢語辭?!方忉尅盎槎Y”是結婚儀式,通常包括伴隨的慶?;顒??!盎槎Y”與“婚俗”為近義詞,“婚俗”是關于訂婚、結婚的風俗[1]。幼兒適宜婚禮課程還是婚俗課程?在實踐中,幼兒園有關婚禮的課程活動廣為存在,既有直接來自幼兒教師指導用書的,也有作為隱性課程體現(xiàn)于區(qū)角的,還有源于童話故事或繪本的以及生發(fā)于幼兒生活的。這些有關婚禮的內容和形式既有因被詬病而廣泛傳播的,也有因被認可而廣泛學習的。面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有必要對這樣的現(xiàn)實存在進行持續(xù)探究和價值澄清,使課程真正適宜幼兒的發(fā)展。
一、實踐中關于幼兒婚禮課程的存在樣態(tài)
幼兒園實踐中的婚禮課程,有創(chuàng)生于幼兒園的“集體婚禮”“田老師的草坪婚禮” “烏龜結婚了”;有來自童話故事或繪本的《白雪公主》《蚯蚓要結婚》;有來自幼兒教師指導用書的“老鼠娶親”;還有作為隱性課程存在的“娃娃家”,等等。
(一)被批判詬病的“集體婚禮”
“集體婚禮”事件發(fā)生于2013年,是鄭州一家幼兒園為園內的100多名幼兒舉辦的婚禮?;槎Y按照成人結婚的程序進行,幼兒穿著禮服互相承諾,其父母也在婚禮現(xiàn)場見證。這一事件引發(fā)了廣大學者的激烈討論,大部分學者持批判反對的態(tài)度。有學者認為,該事件不僅是對童心世界和早期啟蒙敬畏立場的集體綁架與踐踏,更是對學前教育應秉持的專業(yè)立場與基本操守的徹底“淪陷”或喪失[2]?!凹w婚禮”事件是按照成人思維進行的婚禮儀式,更多是成人的“代替”與“包辦”,并沒有發(fā)掘幼兒對婚禮的現(xiàn)有認知,脫離了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其本質是一場成人編導、幼兒表演的“鬧劇”。
(二)被認可學習的“田老師的草坪婚禮”
“田老師的草坪婚禮”是南京市鶴琴幼兒園為園內教師田老師舉辦的草坪婚禮。班級幼兒聽說田老師要結婚了,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提出“我想看著田老師結婚”“結婚要穿漂亮的婚紗”等想法。“草坪婚禮”首先從“結婚是什么”這一問題出發(fā),引導幼兒討論“婚禮是什么”,設計了“認識結婚證—了解婚禮的流程—制作結婚調查表—與他人分享參加婚禮的經歷”等一系列流程。其次,幼兒參與了整個婚禮的操辦,畫婚紗、貼囍字、制作捧花和請柬、裝喜糖……所有的這些,全部都由中三班的幼兒集體完成。最后,幼兒親歷了婚禮儀式的整個過程。正如鶴琴幼兒園園長所言:我們對“婚禮”主題的期待,不僅在于分享田老師的幸福,讓孩子們感受自己是父母愛情的結晶,更在于20年后,這次特別的婚禮記憶能變成孩子們追求自己幸福人生的深層動力。“草坪婚禮”在微信公眾號推出后,被廣為傳播。
(三)被經常運用的童話故事里的“王室婚禮”
經典童話故事《白雪公主》《睡美人》《青蛙王子》《豌豆公主》《小美人魚》《灰姑娘》《美女與野獸》等描述的都是關于王子和公主、國王和王后的愛情故事,為幼兒喜聞樂道。這些童話故事的結尾大多都會有盛大的婚禮場面,幼兒時期的角色扮演和模仿很多時候都是出自童話故事,童話中的美好也讓幼兒想象著自己在未來也可以和高大帥氣的白馬王子或美麗善良的公主舉行一場盛大的婚禮,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幼兒在閱讀這些童話故事時,也在他們的心田埋下了“王子夢”“公主夢”。當下,玩具市場與之配套的還有一些公主類的娃娃套裝,幼兒在裝扮各類公主娃娃的過程中,也在裝扮著自己的未來。
(四)來自幼兒教師指導用書中的“老鼠娶親”
“老鼠娶親”是大班的語言活動,該活動以兒歌形式串聯(lián),老鼠們一起吹喇叭、放鞭炮、抬花轎,老鼠新郎喜笑顏開,整個婚禮場面歡快熱鬧?!袄鲜笕⒂H”的婚禮場面從某種意義上也代表著一些流傳至今的婚俗儀式,可以幫助幼兒了解中國民間的婚俗及其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傳達出濃濃的民俗情。
類似“老鼠娶親”的動物婚禮還有“烏龜結婚了”“怪獸國王和王后的婚禮”等,這類動物婚禮是利用幼兒“泛靈論”的心理發(fā)展特點,賦予動物以人的性格特征。以“怪獸國王和王后的婚禮”為例,幼兒由對“怪獸”的興趣產生了組建“怪獸王國”的想法,于是他們開始著手組建“怪獸王國”,并創(chuàng)作出了“國王”和“王后”。一幼兒提出“國王”和“王后”要結婚的想法后,得到了其他幼兒的一致肯定。于是,在教師和家長的支持下,幼兒討論“國王”和“王后”的外形特征和身體動作,制作并扮演“國王”和“王后”,舉辦了“國王”和“王后”的婚禮。這一系列過程既體現(xiàn)出幼兒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作意愿,又豐富了幼兒對婚禮的認知。
(五)默默無聞的“娃娃家”
“娃娃家”是幼兒在區(qū)角開展的“過家家”游戲。在“娃娃家”中,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扮演爸爸、媽媽、寶寶,體驗家的生活。幼兒會有意無意地把生活中積累的關于婚禮的認知經驗運用到游戲中,如幼兒根據自己對婚禮的認知,模仿、探索婚禮的流程,組織開展“假扮扮”婚禮活動。教師需要及時觀察并記錄幼兒在活動中的行為和“閃光點”,思考下一步游戲的生成,以便更好地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提供材料,支持幼兒進一步開展“過家家”游戲。
總之,目前幼兒園婚禮課程的存在樣態(tài)是對幼兒進行婚禮教育的不斷探索,“集體婚禮”引發(fā)了對婚禮課程適宜性的思考;“草坪婚禮”更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給予幼兒真實的婚禮儀式感;“王室婚禮”賦予了幼兒豐富的想象力;“老鼠娶親”借助生動有趣的故事,為兒童展現(xiàn)了一場民俗婚禮;“娃娃家”游戲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發(fā)揮幼兒的自主性,符合幼兒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對婚禮課程的實踐,無論是教師的組織和引導,還是幼兒的好奇與模仿,這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兒童真實生活的反映,也是兒童對社會生活的最初認識。實踐中對于婚禮課程的探索,還需要在理論上進行價值澄清。
二、幼兒婚禮課程的價值澄清
(一)婚俗的文化傳承:社會學基礎
婚禮反映了不同時代、地區(qū)、文化背景下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風貌,體現(xiàn)了不同群體的文明程度、人權程度、家庭和個人的思想觀念,可以說婚禮是一個綜合表現(xiàn)人類社會風貌的“大集會”。然而,如今人們并沒有對婚禮形成正確的認知,婚禮教育的缺失也對個人和社會的發(fā)展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婚禮教育,探討適宜的婚禮課程形式,其必要性也逐漸顯現(xiàn)。
首先,婚禮教育的缺失不利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隨著外來思想的傳入,西式婚禮逐漸進入大眾視野。多樣的婚禮文化與多種類的婚禮形式匯聚一起,為人們舉辦婚禮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然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婚禮的“亂象”。人們過于追求婚禮的物質層面,局限于婚禮的形式,沒有了解婚禮的真正寓意,更不用說傳承婚禮背后所隱藏的文化意蘊。
其次,高離婚率的社會現(xiàn)象需要引起社會各界的反思。一方面,現(xiàn)代化社會的發(fā)展對婚姻的穩(wěn)定性產生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經濟發(fā)展和物質繁榮為個體提供了不依賴于婚姻家庭而獨立生活的物質條件[3],降低了婚姻對個體的工具性效益,也降低了離婚的成本,這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我國離婚率大幅攀升。另一方面,自西方啟蒙運動以來,婚姻的神圣性被解構,自由民主的思想在市場經濟的推波助瀾下,愛情逐步取代財富地位成為普遍衡量幸?;橐龅臉藴?,也衍生了愛情婚配所固有的脆弱性[4]。
最后,“婚禮課程”似乎沒有進入“教育”的行列。在我國的教育體制中,與“婚禮”相關的主題少之又少,這導致兒童對婚姻觀、愛情觀、家庭觀的認知嚴重不足。其實,國外幼兒園和小學已有組織學生承辦婚禮的教育先例,如日本山梨縣昭和盯的公立押原小學就承辦了一場婚禮,對兒童進行了一場“愛的教育”[5]。
(二)婚禮乃人生大事:哲學基礎
婚禮是一種法律公證儀式,其意義在于獲取社會的承認和祝福。婚禮是個體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屬于生命禮儀之一,婚禮也是幼兒日常生活中能夠經常見到的活動。婚禮課程作為對幼兒進行婚禮教育的形式之一,可以解答幼兒對婚禮的疑問,獲得婚禮的相關經驗,激發(fā)幼兒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向往。
那么,婚禮知識對幼兒來說是否有價值?斯賓塞在解答“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時提出,衡量知識價值的尺度是“完滿生活”,即教育應該為人的完滿生活做準備。斯賓塞按照重要程度將兒童需要學習的相關知識進行了如下分類:第一,對自我保護有直接作用的知識;第二,幫助獲取生活資源,并能間接保護自我的知識;第三,能正確教育和養(yǎng)育孩子的知識;第四,能幫助維系社會關系的知識;第五,能滿足孩子興趣愛好和情感需要的知識[6]?;槎Y課程可以讓兒童初步認識兩性關系,在必要時候進行一定程度上的自我保護;婚禮課程也能讓幼兒明確兩性在社會關系中的責任擔當;婚禮課程還滿足了兒童對于婚禮的好奇,在參與婚禮的過程中給予他們愛的情感體驗。所以,有關婚禮的知識經驗對于兒童來說是有價值的知識,婚禮課程對于幼兒來說也是極為必要的。
(三)前生殖器期的存在:心理學基礎
按照弗洛伊德的兒童心理性欲理論,3~6歲幼兒已經從口唇期、肛門期過渡到前生殖器期。弗洛伊德的前生殖器期是指3~6歲幼兒會因為依戀異性父母而產生奧狄帕司情結(戀母情結)和厄勒克特拉情結(戀父情結),即男孩會過分依戀自己的母親,女孩也會異常迷戀自己的父親[7],這是兒童的性別角色意識得以萌芽并迅速發(fā)展的表現(xiàn)。從兒童的心理發(fā)展來看,學齡前幼兒已經有了初步的性別角色意識并開始好奇兩性關系。婚禮課程以“婚禮”為媒介,利用婚禮課程中涉及的結婚雙方的角色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兩性角色和角色間的關系,促進幼兒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和正確性別角色意識的形成。
基于社會學基礎的“為什么需要婚禮課程”、哲學基礎的“婚禮課程的價值是什么”以及心理學基礎的“婚禮課程是否符合幼兒的發(fā)展特點”等角度進行價值澄清,婚禮課程在幼兒園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為此,我們有必要探討適宜幼兒的婚禮課程形式,滿足幼兒婚禮教育的需求。
三、適宜幼兒的婚禮課程實施取向
(一)繪本化取向
婚禮課程實施的繪本化取向是指將幼兒喜愛的繪本與婚禮相結合,讓幼兒在一個個與婚禮有關的故事中體驗多樣的婚禮形式,在閱讀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得以間接地感受婚禮的氛圍,獲得婚禮的相關知識經驗,了解婚禮的文化習俗,感受愛的美好。幼兒園繪本教學可以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加深幼兒的審美熏陶,給予幼兒生活的啟迪,滋養(yǎng)幼兒的情感,激活幼兒的思維,開拓幼兒的視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幼兒喜歡的繪本,將其與婚禮課程相結合,為幼兒正確認識婚禮提供一種獨特的視角。
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都有相適宜的繪本,借助繪本對幼兒實施婚禮教育,只需教師針對性地篩選繪本,同時還要充分挖掘繪本獨有的文學性和藝術性。教師應充分利用其中的多元藝術表現(xiàn)形式,實現(xiàn)文學、音樂、美術的共通,以此深化和提升幼兒的繪本閱讀經驗與體驗[8]。以繪本《蚯蚓要結婚》為例,在蚯蚯和蚓蚓一個又一個“我們能結婚了嗎”提問中,教師根據故事情節(jié)的推進,結合生活經驗讓幼兒認識伴郎、伴娘等角色,準備婚禮所需的戒指、禮服、蛋糕等材料,為幼兒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故事情境;在蟋蟀、甲蟲、蜜蜂等動物出場后,教師帶領幼兒認識不同動物的形象,感受繪本的藝術創(chuàng)作;在最后的結婚場景中,教師播放《婚禮進行曲》等與婚禮相關的音樂,幫助幼兒感受蚯蚓結婚的喜悅氛圍。多種策略的藝術同構,能充分激發(fā)幼兒閱讀繪本的興趣,提高繪本閱讀的效果,讓幼兒獲得獨特的婚禮體驗。
(二)生活化取向
婚禮課程實施的生活化取向是指將婚禮課程與幼兒的日常生活、感性經驗聯(lián)系起來,使婚禮課程的內容和形式,既源于幼兒的生活,又回歸幼兒的生活?!疤锢蠋煹牟萜夯槎Y”就是婚禮課程實施生活化取向的正面案例之一,它基于幼兒的生活,引導幼兒發(fā)現(xiàn)和體驗生活的美,讓幼兒在對生活環(huán)境的感知和體驗中,形成積極主動、仔細觀察、勤于思考、勇于表達和動手探索的實踐能力。此外,生活化的婚禮課程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展開,是真正的婚禮,更有利于幼兒感受婚禮的氛圍和儀式感,獲得愛的情感體驗。正如“草坪婚禮”結束后,南京市鶴琴幼兒園舉辦的園內交流會上一位教師分享道:“在活動接近尾聲時,孩子們表現(xiàn)出來的是對未來的期待和愛的能力,這讓我看到他們不僅知道了‘結婚是什么,更學會了為自己愛的人做一件有愛的事?!盵9]讓幼兒收獲愛的體驗,在婚禮活動中形成對愛的期待和向往,這才是生活化的婚禮課程最有價值的地方,也是婚禮課程的核心所在。
(三)隱性化取向
婚禮課程實施的隱性化取向是指以一種內隱的、潛在的、隨機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婚禮教育,它常常是幼兒自發(fā)形成的,并在實施的過程中教師一般不過多干預,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就是幼兒園區(qū)角中的“娃娃家”。幼兒自主投入角色扮演游戲中,并在角色扮演中獲得對于婚禮角色的認知,體驗婚禮的過程,形成對婚禮的正確認知,進而引發(fā)幼兒的探索思考和創(chuàng)作想象,打造一場屬于兒時的“過家家”游戲。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只需扮演觀察者的角色,適時推進幼兒的游戲進程,提供適宜幼兒進行婚禮角色游戲的資源,打造更適合游戲的區(qū)角環(huán)境。
這種隱性化的婚禮課程涉及范圍廣泛,除了上述提到的常態(tài)活動“娃娃家”之外,在幼兒園日常生活、幼兒園環(huán)境以及幼兒喜愛的《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小豬佩奇》等動畫作品中都會涉及婚禮的相關話題,潛移默化地對幼兒產生影響。雖說這種隱性化的婚禮課程對于幼兒的影響是潛在的、隨機的,但是教師在進行環(huán)境創(chuàng)設時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例如可以播放帶有婚禮場景的動畫,可以購置穿著婚紗的小娃娃,從而讓幼兒自主自愿地對婚禮活動展開探索,以一種自然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值得明確的一點是,婚禮課程沒有固定模式,三種取向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結合的。
【參考文獻】
[1] 現(xiàn)代漢語辭海編委會.現(xiàn)代漢語辭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
[2] 丁海東.敬畏童年是現(xiàn)代啟蒙教育的根本信念與職責——由“幼兒集體婚禮”的鬧劇說起[J].學前教育研究,2013(04): 3-6.
[3] Amato,P.R.Tension between Institutional and Individual Views of Marriage[J].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2004(04):959-965.
[4] [美]斯蒂芬妮·庫茨.婚姻簡史:愛情怎樣征服了婚姻[M].秦傳安,王璠,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
[5] 人民網.日本一小學承辦婚禮,讓學生感受“愛的教育”[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2/1122 /c1053-19659680.html,2020-12-20.
[6] [英]赫伯特·斯賓塞.斯賓塞的快樂教育[M].霍瑩瑩,譯.北京:商務印書館國際有限公司,2017.
[7] 王振宇.兒童心理發(fā)展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8] 葉明芳.幼兒繪本閱讀教學的藝術同構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1(06):64-66.
[9] 南京市鶴琴幼兒園.分享交流會:從草坪婚禮說起[J].幼兒教育,2020(25):9-11.
本文系2020年度浙江省優(yōu)勢特色學科重點培育項目“學前課程改革‘理論·政策·實踐循證決策提質研究”(項目編號:20JYXK012)的研究成果。
通訊作者:黃小蓮,kybhxl@163.com
(助理編輯 姬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