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在閱讀領航人的培訓現(xiàn)場,我見到了我喜歡的特級教師張學青,雖然之前從未謀面,雖然現(xiàn)場也未上前合影,但那些與她有關的文字讓我早已熟識了這個溫婉的女子。安靜、認真地聽完她的講座,我對她更加佩服,腦海中不禁浮現(xiàn)出斯蒂文森的這首《點燈的人》:
茶快煮好了,太陽已經(jīng)西落;
這時候,可以在窗口見到李利走過身旁;
每晚,喝茶的時候,你還沒就座,
李利拿著提燈和梯子走來,把街燈點亮。
……
喜歡李利。他在每天太陽落下后,就扛著梯子把街燈點亮。于是,那些坐著喝茶的大人和孩子們,就又看見了窗外柔和的光,朦朦朧朧間,使一天的生活有了完美的心情。
喜歡張學青老師,她的閱讀推薦與閱讀實踐,點亮了孩子們心頭那盞閱讀的燈,讓他們走進了文學的世界,朦朦朧朧間,感受到了文學的優(yōu)雅,不斷找尋閱讀為他們營造的美麗的精神家園。
徐徐展開的講述,讓我們感受到她的視界從一堂小小的課例、一個學期的授課計劃、一本書的教學中掙脫出來,以課程的方式來教閱讀,讓孩子們的閱讀成為一個濡染的過程。
關于濡染的解釋,我想最近的意思應該是熏陶。拿中國的古詩詞來形容,就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如果講得更清楚一點,就是金庸先生說過的一段話:有一位英國教授朋友來中國,早晨起來散步,鳥語花香,一個正在修剪花枝的園丁向他打招呼:“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他乘船過三峽,又聽一位水手吟道:“ 輕舟已過萬重山”。他感慨不已:一個連販夫走卒都知道古詩文的國度,文化根基自然了不起!
這就是閱讀的“濡染”,不是一下子的明了,更多的時候是在心靈純凈的童年記誦下一些東西。就像每天的飲食,會變成營養(yǎng),成為生命的一部分,激發(fā)他們一生的文化向往。
張學青老師就是這樣,從低段的興趣培養(yǎng)到中段的習得策略,再到高段高階思維的發(fā)展、閱讀能力的提升,她以持續(xù)不斷的閱讀陪伴學生,濡染、滋養(yǎng)著他們,促成他們緩慢而堅定地生長。閱讀中,有盎然的情趣,有活潑童真的世界;閱讀中,有真情的體驗,有獨特的生命歷程;閱讀中,有思維的碰撞,有文化內涵的豐厚……與文字相遇、與文學相遇、與文化相遇、與情感乃至精神相遇。沒有華美繁復的多媒體課件,卻充盈著清新素樸的氣息;沒有激情洋溢的言說,卻有著含蓄深沉的內蘊;沒有精巧完美的結構,卻有著真善美相融的情愫。這樣的閱讀像汩汩的清泉從心底悄然流過,美好純真、明媚溫暖,能讓人沉浸下去,細細品味,細細回味。它讓教師、學生、文本共同建構起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形成一個閱讀的“氣場”,彼此深深吸引,折射出生命的張力與活力。
這是閱讀“濡染”最好的詮釋。
張學青老師在講述中還給我們提出了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必須閱讀經(jīng)典:經(jīng)典的繪本、經(jīng)典的著作、經(jīng)典的古詩文。
想起有位學者也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閱讀那些經(jīng)典和杰作,在故事和語言間得到和世俗不一樣的氣息,優(yōu)雅的心情和感覺在這同時也就滋生出來;還有很多的智慧和見解,是你在受教育的課堂上和別的書里難以如此生動和有趣地看見的。慢慢地,慢慢地,這閱讀就使你有了格調,有了不平庸的眼睛。
張學青老師就這樣通過自然、緩慢的濡染,把閱讀的美好呈現(xiàn)給她的學生。我想,她的每一個學生都會珍愛、珍藏,在閱讀中吸收養(yǎng)分,就像種子的孕育,到時自然會開出一朵朵明艷的花,釋放出對美好生活的感動。
閱讀,在張學青老師的生活中是一種享受,一種美、智慧與性情的享受。帶給自己,也惠及他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