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琦
摘 要:曾在外語教學中被廣泛使用的翻譯教學法,如今被認為是不合時宜的,然而翻譯同說和寫一樣屬于產(chǎn)出性技能,甚至比說和寫更高層次,是英語學習中綜合性極強的技能,小學英語對翻譯的要求并不高,因為不涉及復雜的語法知識,也沒有太多的固定搭配和方言諺語,學生只需掌握基礎的語法和詞匯,便能翻譯得準確得當,如果還能注意句子成分和文化常識,就能翻譯得如藝術(shù)般可供欣賞,高年級學生應有此能力,因為他們的漢語水平已遠超英語水平。
關(guān)鍵詞:詞匯; 語法; 小學英語; 翻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9-021-002
語言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共通性,作為中國的學生,我們在英語課上一直追尋著語言最大的共通性,因為英語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語言,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而且兩者也都屬于聯(lián)合國指定的六種工作語言。要想習得英語與漢語的共通性,就要把這兩種語言融會貫通。但是為所有小學生提供真實的英語交際環(huán)境。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對于多數(shù)學生而言,他們唯有在課堂上操練英語的機會,盡量融入教師創(chuàng)設的虛擬情境中,可是學生會生搬硬套,也會用做題的思維指導語言的表達,顯得語無倫次。
其實,追尋語言共通性最好的辦法就是翻譯,翻譯是運用一種語言把另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維內(nèi)容準確而完整地重新表達出來的語言活動,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信息交流和交換的活動。小學生的翻譯能力難以達到英翻英,畢竟?jié)h語才是我們的母語,學生學習英語的輸入模式基本為英翻中,即老師表達的和測試練習呈現(xiàn)的英語在他們的思維中翻譯成漢語,而輸出模式則為中翻英,把腦中已經(jīng)翻譯的漢語通過理解和分析轉(zhuǎn)化成已知的英語,從而達到流暢的師生交流和準確的書面答題。對于絕大多數(shù)的學生而言,小學英語是啟蒙階段,需在口譯和筆譯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
克拉申認為,母語與外語能力的獲得是不同的,他提出兩個概念,一是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在真實的語言交際中無意識地發(fā)展語言能力,學生在語文課上便是習得;二是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有意識地、自覺地去學習語言知識,學生在英語課上便是學習。既然漢語對每個學生的影響是根深蒂固的,英語學習中的應試做題和口語交際又是繞不開的坎,學生必然會不自覺地把兩種語言進行比較和轉(zhuǎn)換,那么為何不增強對學生翻譯思維的引導呢?首先要明確,翻譯并不是簡單的字詞對換,也不是像科學那樣追求客觀真理,“真”只是文學翻譯的低標準,“美”才是高標準,尤其是高年級學生,已經(jīng)可以用“美”的標準來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因此,翻譯實則是一門藝術(shù)。
一、從have入手了解英語翻譯的多面性
我認為have是小學英語中最高端的詞,而學生總是隨口一說的“有”觸犯了我對have的尊敬,在他們的潛意識里,have是相當簡單的詞,初印象來自于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Cartoon time里Sam說的“I have a cake here.”在之后的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里大量運用have,這里have的準確解釋為“to own, hold or possess sth”,即“擁有”,導致一些學生從此對have的印象就是“有”,由此可見,第一印象在英語教學這件事上仍然相當重要。在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Story time里Mike說的“I have a football match today.”have應該解釋為“to perform a particular action”,即“進行活動”,如果只是簡單地翻譯為“今天我有一場足球比賽?!本筒荒荏w現(xiàn)Mike神彩奕奕和對足球比賽的憧憬。在之后的第三單元Story time里Mike的介紹“I have lunch at twelve.”,have解釋為“to eat, drink or smoke sth”,即“吃、喝、吸(煙)”,由于在上下文中這個意思很明顯,也很好理解,所以學生使用和翻譯的難度不大,負面影響則是學生會像“有”一樣盲目使用“吃”。在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Story time里Mike的描述“We all have a good time!”雖然單詞表上的意思是“過得愉快,玩得高興”,但是學生并不知道have的準確意思,不跟他們解釋,他們就只會死記硬背,have應該解釋為“to experience sth”,即“經(jīng)歷”,學會之后遇到近義詞have a lot of fun便能輕松理解。在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Story time里Cinderella說的“Sorry, I have to go now.”單詞表上的意思是“不得不,必須”,教師可能會補充近義詞must,并讓學生記住兩個詞相同的用法,后面加動詞原形,可是have的意思并不明確,應該解釋為“to be in a position where you ought to do sth”,即“有責任或義務”,根據(jù)這個解釋,學生自然能明白have to帶有主觀性,相比之下must是客觀的。之后第四單元Story time里Su Hai說的“I have a headache.”學生會翻譯成“我頭疼?!边@樣就把have的意思隱藏了,have在這里的意思是“to suffer from an illness or a disease”,即“患病”,學生知道這個意思后就能自主造詞了,提升了對本單元的理解性,如have a toothache、have a fever、have a stomachache等。之后第八單元Story time里Mike的回憶“We always have a party at home.”have可以解釋為“to organize or hold an event”,即“組織或舉辦”,學生便可以根據(jù)家里組織的聚會或?qū)W校舉辦的活動進行造句,這個意思在活動類的作文中很常見。
以上是have在課本中的七種翻譯,學生在做題時會遇到其他意思,如“My mother had a baby yesterday.”had(have的過去式)可以理解為“to give birth to sb”,即“生”,學生就會對“生”的概念更加清晰;“Miss Li has a card from Mike on Teachers Day”has(have的第三人稱單數(shù)形式)可以理解為“to receive sth from sb”,即“收到”;進入初中之后學生會學到have用于進行時的語法。have只是英語單詞翻譯中的冰山一角,類似的詞還有很多,只是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它可以作為最復雜的存在,但是復雜并不等同于困難,試題中幾乎不會把have當作難點來考學生。以漢語思維來理解have的七種翻譯其實很簡單,但是很少有教師去解釋,也許覺得沒必要,可是這樣會導致學生無法在理解的基礎上做出準確的、完善的翻譯,學會這種詳細的單詞翻譯,更適用于英譯漢,深化英語單詞的功底,才能把英語理解得更透徹。
二、以快樂為由了解英語翻譯的嚴謹性
翻譯學一直是語言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引起所有英語教師的重視,小學打基礎,從字詞入手,英語的基礎知識需理解透徹;中學建高樓,從詞組到句型,再從句型到文章,學習方法需掌握細膩;大學準備步入社會,把課本和試卷上的理論付諸于實踐,口語交際需表述通達。翻譯屬于英語學習中的綜合運用,既依賴于基礎教學,又需要一定的技能傳授和不斷的翻譯實踐,但在近幾年的小學課本中,已經(jīng)沒有翻譯訓練,試題中的翻譯題也并不多,此現(xiàn)狀很難提升小學生的翻譯水平和理解能力。
詞語是語言的基石,詞語翻譯的優(yōu)劣是衡量翻譯質(zhì)量的基本要素,在小學英語中尤其如此,想要擴大詞匯量,必須重視基礎的詞語翻譯,然而每種語言中都有一些詞能被翻譯成另一種語言的多個詞,剛剛的have就是如此,再比如“快樂”,它的意思在漢語中比較模糊,但在英語中有明確的區(qū)分。一提到“快樂”,學生的第一反應必然是happy,其實happy主要指由幸福感和滿足感產(chǎn)生的心理愉悅,參照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Cartoon time里Mrs Fox說的“Hes happy now.”Bobby如愿以償,獲得媽媽送來的蛋糕,吃得很滿足而感到happy。不常見的merry,常用于慶祝節(jié)日時表現(xiàn)的歡樂情緒,也暗示著一場喧鬧狂歡的發(fā)生,例如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Cartoon time里Bobby和Sam對Mr Turkey打招呼“Merry Christmas, Mr Turkey!”需要注意的是merry只用于Merry Christmas,其他節(jié)日仍用happy,如Happy New Year,這種英語詞匯的使用習慣和文化傳承無法從字典的解釋中理解,正如漢語中的“禧”,意為“幸福、吉祥”,在表達節(jié)日喜慶、如意的氛圍時,只用于“恭賀新禧”這個成語中。fun側(cè)重于令人享受的、有趣的快樂,參考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Story time里Yang Ling說的“I like English. Its fun.”Yang Ling對英語非常感興趣,覺得學習英語是一種樂趣;另外,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Story time里Mike的描述“We always have a lot of fun at Christmas.”可見Mike全家人正享受著圣誕節(jié)帶來的快樂。excited強調(diào)高興的程度已達到興奮和激動。
三、用成語為主了解英語翻譯的豐富性
許多中國翻譯學者會認為英譯漢比漢譯英更難,因為隨著接觸英語的時間越來越久,英語水平與漢語水平也越來越接近,英語語法早已滾瓜爛熟,所以從漢語翻譯成英語只是詞匯的問題,如果有幸生活在英語國家,漢語思維會越來越淡化,英語翻譯得也越來越地道,所以相比于英譯漢中漢語的復雜性和困難度,漢譯英更得心應手。但是小學生可不一樣,他們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決定著漢語水平遠超英語水平,尤其現(xiàn)在的高年級學生,唐詩、宋詞和文言文信手拈來,但是六年級英語書上再難的句子翻譯成漢語,頂多是二年級水平,這就造成了漢語與英語之間的翻譯落差,也暗指思維落差。
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Cartoon time里旁白“Bobby is very happy to help them.”學生只會翻譯成“Bobby很高興幫助他們。”確實能體現(xiàn)第二幅圖中Bobby的喜悅之情,但不能反映出他的精神品質(zhì),如果改成“樂于助人”是不是更好呢?學生豁然開朗,從此就記住了這個成語在英語中簡單的翻譯“be happy to help”。之后第八單元Cartoon time里旁白“Bobby has the answer.”學生根據(jù)第三幅圖中的算術(shù)答案,會簡單地直譯成“Bobby知道了答案?!笨墒遣⒉荒荏w現(xiàn)Bobby以英雄姿態(tài)來營救公主的信心和氣勢,如果改成“胸有成竹”,就能顯示出Bobby必勝的決心。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Story time里介紹Wang Bing的好習慣“He gets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and never goes to bed late.”對于這種長句型,學生本能地從前往后翻譯成“他早上起床早并且從不晚睡覺。”如果以六年級的漢語思維來描述,可以縮減成“早睡早起?!边@種精簡和提煉是來自于多年漢語水平的逐步提升,而非英語翻譯能力的提升,所以漢譯英和英譯漢的翻譯能力本該相輔相成,教材中應該盡量縮小他們的思維落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