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昌年
(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汽車工程學院 安徽合肥 230011)
該有限元分析模型是在整車的三維UG模型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建模的過程中,對整車三維模型作了一些簡化處理:①保留車架中兩根縱梁、五根橫梁以及加強筋等主要特征和結構。對車架中的一些支架、穿線用的小孔、倒角和翻邊等,全部作簡化處理。②將驅動橋中的傳動系統(tǒng)部件簡化成載荷的形式加載在驅動橋殼體上。③將發(fā)動機和傳動系統(tǒng)中的離合器、變速箱、傳動軸等簡化成載荷的形式加載在車架上。④將駕駛室中的儀表臺、內飾件和座椅等,簡化成載荷的形式加載在駕駛室地板或者門板上。⑤簡化車輪,將約束加載在車橋兩端。[1]
1.2.1零部件有限元模型的生成 將該車各個零部件的三維ug模型,導入hypermesh中,經(jīng)過上述簡化預處理、網(wǎng)格劃分以及賦予材料屬性等步驟后,得到對應零部件的有限元模型。部分模型如圖1和圖2所示。
圖2 橋殼有限元模型
1.2.2有限元模型的裝配 將上述的零部件模型導入一起,并將每個零部件移動到其安裝的位置后,進行連接,最終全部裝配在一起。具體如下:①將中、后橋殼模型與后板簧模型通過剛性連接裝配在一起。然后再連接至車架上;②用剛性連接模擬U型螺栓將前橋和前鋼板彈簧裝配在一起,再連接至車架的安裝位置處;③將駕駛室中的各個鈑金件連接在一起,組裝成駕駛室骨架模型,然后再將駕駛室骨架模型安裝到車架前端相應安裝位置處。④將車輛的最大載貨重量,均勻分散的加載在車架縱梁后半段。⑤將發(fā)動機以及底盤零部件以載荷的形式,加載在車架的對應安裝位置處。見圖3。
圖3 有限元整車組裝模型
整車模型比較復雜,并且重卡在各種工況下,承受的載荷力非常復雜,涉及的技術領域比較廣泛。因此建立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必須經(jīng)過試驗的檢驗,來確定模型是否準確。只有確定模型的誤差在合理的可接受范圍內,才能利用該模型進行后面的進一步分析和計算。
試驗所使用的儀器主要有:試驗車輛、應變片、信號采集儀、各種線束及接頭、電腦以及試驗軟件等。使用上述建立的模型,先在hypermesh軟件中進行各種情況下的試算,得到一些整車應力應力值比較大的位置,并再選擇一些整車結構中重點關注的位置,從而確定該試驗中測點的布點位置方案,如圖4所示。
圖4 測點位置圖
測試地點在一個封閉的環(huán)境中進行,在整車滿載狀態(tài)下,測試和記錄上述試驗方案中每個測點收集到的信號,并整理計算出每個布點位置的試驗采集結果。將電測結果與計算分析結果進行對比,如表1所示。
表1 試驗結果與計算結果對比
從表1可以看出,電測結果數(shù)據(jù)和理論計算數(shù)據(jù)存在一定偏差,因此需要對上述整車結構模型進行檢查和修正:①對測點誤差較大的位置,重新檢查一遍其零部件模型,判斷建模過程中是否存在疏漏和誤差。②檢查有限元模型中的剛性連接處,是否出現(xiàn)應力較大的現(xiàn)象。如果在剛性連接處的應力較大,應該在連接處再增加一些剛性連接來分散應力。③檢查載荷加載處的應力是否較大。如果是,應該將載荷分散均勻加載。經(jīng)過上述修改和校正,計算數(shù)據(jù)和試驗數(shù)據(jù)的誤差控制在10%以內,有限元模型就算合格,可用于后續(xù)的分析和計算。
彎曲工況是計算該牽引車在平直堅硬路面、滿載貨物行駛時,前橋、中橋和后橋共計10個車輪均勻落地不懸空時,整車結構的應力分布[2]。在這種工況下,整車的受力一般比較均勻,最大應力也會遠低于整車結構的屈服強度。利用上述校正后的整車模型,對該工況進行計算,得到應力的最大值為102MPa,位于車架后端,如圖5所示。
圖5 應力值最大位置
當整車行駛在較差的道路時,會不可避免的出現(xiàn)某一個或幾個輪胎懸空的情況,此時整車結構會出現(xiàn)扭轉并承受不對稱的載荷[3],這種情況比較危險,整車結構的應力也會比較大。經(jīng)過計算在該工況下,最大應力達到206MPa,位于車架的右側,如圖6所示。
圖6 整車扭轉最大應力位置
重型牽引車載貨質量大,在緊急制動時整車結構會承受很大的慣性力,并且此時整車結構會出現(xiàn)較大的前傾變形[4]。計算結果顯示:在該工況下,整車有限元模型上的最大應力達到115MPa,位于整車前端,如圖7所示。
圖7 制動時整車應力最大位置
重型牽引車在轉彎時,由于其載貨量大,會受到一個非常大的離心力,相當于整車結構上作用了一個橫向的力,這個橫向加速度的大小以0.4g來計算。經(jīng)過計算,應力值最大達到118MPa,位于車架右側縱梁前端位置處,詳見圖8。
圖8 轉彎時應力值最大位置
整車結構在設計完成后,就會有其固有的頻率,當與外部的激振頻率相同或接近的時候,整車結構就會共振,從而損壞車輛。因此車輛設計完成后,需要分析計算其結構的固有頻率[5]。文章利用上述整車結構模型,對整車進行模態(tài)分析,得到的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模態(tài)頻率及振型
從表2可知該車結構的固有頻率,將其與常見的車輛激振頻率作對比,看是否有接近或者相同的頻率。經(jīng)過與常見路面激振頻率、傳動系統(tǒng)的振動頻率和動力總成的振動頻率等作對比,該車型的固有頻率可以有效的避開常見激振源的頻率。
文章在車輛的設計階段,建立了整車的結構模型,并用電測試驗值對整車模型進行了修正,然后分析整車在各種工況下的應力分布及固有頻率,判斷車輛在設計過程中是否存在問題,從而有效的避免將設計階段的問題帶入制造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