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軍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秉承“回歸兒童生活”的新課程理念,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注重兒童的感受和體驗,讓兒童在生活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品質(zhì)和法治觀念。情景教學通過動畫、視頻、角色表演等形式創(chuàng)設具體的情境,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著獨特的作用。妙用情境教學,可以更好地把學生引進《道德與法治》課。
一、以情感體驗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感體驗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社會。在日常教學中,可以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通過講述歷史故事、觀看電視記錄片和教學影視片等方式,引導學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重視學生情感體驗,借景生情,以理激情,讓學生產(chǎn)生愛與恨,哭與笑,對與錯的情感體驗,了解道德與法治理論背后的故事,從情感上體會道德與法治的嚴肅性和重要性,從心靈上真正感悟到學習道德與法治的重大意義,加深道德法制認識,培養(yǎng)學習興趣,以便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對話生活
一堂成功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提出的問題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問題情景模式,能夠讓學生跟隨教師的思路,開動腦筋,共同思考,對話生活,解決問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在教學六年級《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時,我設置了這樣幾個題:同學們,你們過馬路時會注意什么?大同學為什么不能欺負小同學?父母為什么要送我們上學?這些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雖然答案顯而易見,但其背后有著明確的法律要求:過馬路時首先要做到紅燈停、綠燈行,然后還要注意走斑馬線,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要求。大同學欺負小同學不僅違反學校紀律,更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父母送我們來上學,是在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賦予的義務.這些問題,不僅使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都有法律,懂得了自己的健康成長要靠法律的保護,更培養(yǎng)了他們自覺遵紀守法的意識。
三、生活情境帶入課堂,深化學生理論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過程中,選擇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nèi)容,這樣才能滿足情境教學的代入感。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中,除了典型的生活情景外,還可以通過幫助學生建立模擬場景的嘗試,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身臨其境的去體味、去嘗試。例如,在講解法律知識之后,可以建立模擬法庭,讓學生分別扮演法官和原、被告,老師既可以設定固定的情節(jié),讓學生進行演繹,也可不設定情境,讓學生根據(jù)所學知識,自主的設定情境,展開教學,加深體會。
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實際創(chuàng)設創(chuàng)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既符合小學生年嶺特點,也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學以致用,讓道德與法治教學真正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