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丹,熊 偉
大動脈炎是一種累及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該癥發(fā)病大多較緩慢,偶有自行緩解者[1]。因受累血管的部位、程度和范圍不同,大動脈炎患者癥狀輕重不一,主要有全身不適、發(fā)熱、嚴重胸痛等癥狀[2]。目前研究認為,免疫紊亂是大動脈炎發(fā)病的基礎,尤其是細胞免疫在大動脈炎發(fā)病機制中占據(jù)重要地位[3]。T淋巴細胞亞群與25-羥維生素D3(25-OH-D3)在很多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中起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但二者在大動脈炎中的研究臨床鮮有報道[4]。此外,抗中性粒細胞胞質(zhì)抗體(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 ANCA)是目前用于診斷原發(fā)性小血管炎最重要的血清學檢測指標,蛋白酶3(pmteinase 3, PR3)是ANCA的主要靶抗原之一[5]。近年,隨著對ANCA及其相關血管炎認識的逐步增加,檢測PR3抗體及其臨床意義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者關注[6]。本研究對大動脈炎患者T淋巴細胞亞群、25-OH-D3及PR3抗體變化與疾病活動性關系進行了探討?,F(xiàn)報告如下。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診治的大動脈炎87例為觀察組;男53例,女34例;年齡(49.87±7.41)歲。納入標準:符合美國風濕病學協(xié)會的大動脈炎診斷指南[7];新診斷未診治或糖皮質(zhì)激素服用劑量≤7.5 mg/d的大動脈炎患者;臨床資料真實無缺失。排除標準:巨細胞動脈炎、白塞病及結節(jié)性多動脈炎等自身免疫性血管炎;先天性、感染后、外傷后的心臟和(或)大血管病變;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合并感染及腫瘤;合并肝、腎功能不全;合并過敏性疾病。根據(jù)美國Kerr評分[8]判斷疾病活動性,將大動脈炎患者分為活動組48例(Kerr 評分≥2分)和非活動組39例(Kerr評分≤1分)。并選取同時段在本院進行體檢的年齡和性別與大動脈炎組相匹配的健康者80例為對照組;男46例,女34例,年齡30~72(49.81±7.44)歲。2組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觀察指標 2組均抽取晨空腹靜脈血3 ml并離心。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25-OH-D3、PR3水平。①血清25-OH-D3:正常值為30~100 μg/L,20.0~30 μg/L為不足,<20.00 μg/L為缺乏[9]。②依據(jù)標準曲線,換算濃度,抗PR3陽性臨界值>20 Ru/ml。③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陽性標準為異型淋巴細胞>10%[10]。
2.1大動脈炎組與對照組T淋巴細胞亞群、25-OH-D3及PR3抗體水平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大動脈組CD8+、25-OH-D3水平降低,CD4+、CD4+/CD8+、PR3抗體水平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大動脈炎組與對照組T淋巴細胞亞群、25-OH-D3及PR3抗體水平比較
2.2活動組與非活動組T淋巴細胞亞群、25-OH-D3及PR3抗體水平比較 與非活動組比較,活動組CD8+、25-OH-D3水平降低,CD4+、CD4+/CD8+、PR3抗體水平增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活動組與非活動組T淋巴細胞亞群、25-OH-D3及PR3抗體水平比較
2.3影響大動脈炎活動的危險因素分析 心血管疾病家族史、基礎疾病≥2種、糖尿病、高脂血癥、T淋巴細胞亞群、25-OH-D3及PR3抗體水平是影響大動脈炎活動發(fā)生的相關因素(P<0.05,P<0.01)。將上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指標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結果顯示,T淋巴細胞亞群、25-OH-D3及PR3抗體水平是影響大動脈炎活動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1)。見表3。
表3 影響大動脈炎活動發(fā)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4大動脈炎各參數(shù)與Kerr評分的相關性 CD8+水平與Kerr評分呈負相關(r=-0.467,P<0.05),CD4+、CD4+/CD8+、25-OH-D3及PR3抗體水平與Kerr評分呈正相關(r=0.426、0.498、0.024、0.459,P<0.05、<0.01)。
大動脈炎是一組特發(fā)性大血管炎性疾病,受累血管可由外膜發(fā)展至內(nèi)膜,病變多侵犯體循環(huán)和肺循環(huán)的彈性動脈,如胸主動脈、腹主動脈及其相應的分支,也可以廣泛性侵害血管系統(tǒng)[11]。大動脈炎初始階段典型的特點是動脈周圍組織的滋養(yǎng)血管發(fā)生炎癥,出現(xiàn)變質(zhì)、滲出、增生的損傷過程,并有大量炎性細胞浸潤,如輔助性T淋巴細胞、殺傷性T淋巴細胞、巨噬細胞、自然殺傷細胞等[12]。在慢性階段,最重要的特點表現(xiàn)為大動脈內(nèi)膜的纖維化和嚴重鈣化。當受累器官缺血、梗死也會引起患者臟器功能降低或喪失,嚴重可致殘或甚至死亡[13]。
盡管目前已對大動脈炎的病理機制進行深入研究,但有關其具體病因仍尚不明確。近年來,有學者認為大動脈炎是機體在受到感染、藥物等誘因作用下,激活T細胞介導的自身免疫反應,使大動脈壁有抗原性;而機體免疫活性細胞無法識別,并與之接觸后產(chǎn)生抗大動脈抗體,形成抗原抗體復合物沉積于大動脈管壁,發(fā)生自身免疫性血管損傷的病理過程[14]。T淋巴細胞亞群是具有特殊標志的人胸腺輸出細胞,執(zhí)行細胞免疫功能和免疫調(diào)節(jié)功能。其中CD4+又稱輔助性T細胞,能協(xié)助B細胞分泌抗體和調(diào)節(jié)其他T細胞的免疫應答。CD8+細胞表現(xiàn)為細胞毒性,是主要的細胞毒效應細胞。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動脈炎組CD8+水平低于對照組,CD4+、CD4+/CD8+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活動組高于非活動組,表明大動脈炎患者存在細胞免疫功能下降情況。這與既往研究相似,考慮其原因與CD4+細胞水平升高,對B細胞分泌抗體具有促進作用,可抑制細胞毒效應細胞有關[15]。
25-OH-D3的半衰期約有數(shù)周,是測量人體維生素D水平的主要循環(huán)代謝產(chǎn)物?,F(xiàn)臨床已證實25-OH-D3對T細胞活化具有抑制作用,可減少炎性因子的產(chǎn)生,并在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均發(fā)揮免疫調(diào)節(jié)[16]。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動脈炎組25-OH-D3水平低于對照組;且25-OH-D3水平與病情活動呈顯著正相關,提示臨床通過監(jiān)測25-OH-D3水平變化可觀察大動脈炎的疾病進展。既往文獻報道,25-OH-D3中的維生素D成分對B細胞增殖具有抑制效果,并可減少漿細胞產(chǎn)生及免疫球蛋白分泌,誘導B細胞凋亡,進而參與大動脈炎疾病進展[17]。
PR3是一個相對分子質(zhì)量約29 000的中性絲氨酸蛋白酶,基因定位于人19號染色體上。PR3主要儲存在多形核白細胞的嗜天青顆粒和單核細胞的過氧化物酶陽性的溶酶體中,在炎癥中起關鍵作用,其參與炎癥的機制包括活化趨化因子、炎性因子以及使抗炎因子失活等。當機體受到炎癥刺激時,PR3可在細胞表面表達[18]。既往對于大動脈炎與PR3抗體的研究較為少見,主要集中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系統(tǒng)性硬化癥及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19-20]。本研究結果顯示,大動脈炎組PR3抗體水平高于對照組,表明PR3參與了大動脈炎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而Logistic多因素回歸分析和相關性分析顯示,PR3與大動脈炎患者疾病活動性有關,提示采用ELISA檢測PR3抗體水平有利于大動脈炎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T淋巴細胞亞群、25-OH-D3及PR3抗體在大動脈炎中變化明顯,且三者水平變化是導致大動脈炎發(fā)生活動性改變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可針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干預從而改善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