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福貴
(宿遷學院法政學院,江蘇宿遷223800)
黃以霖(1857—1932),江蘇宿遷人,曾先后擔任清朝《大清會典》纂修,駐日本大阪、神戶總領事官,湖南提學使、布政使等職。黃以霖是清末民初的風云人物,在江蘇政界、實業(yè)界都有一定影響,特別是在興修水利、創(chuàng)辦民族工業(yè)、興辦文化教育和慈善事業(yè)等方面殫精竭慮,建樹頗多。民國時期,袁世凱政府聘他為江蘇省實業(yè)司司長,辭任不就;與張之洞、張謇、黃炎培等名人交往密切;參與創(chuàng)辦的有大通煤礦、大源鹽業(yè)、耀徐玻璃、甲子社(上海圖書館前身)、中華職業(yè)教育社等實業(yè)。
黃以霖家族自清代中葉由安徽歙縣遷到蘇北淮安、邳州、宿遷一帶,后因家族立軍功,而定居于宿遷城廂。據(jù)《黃氏家譜》載,其舊居從宿遷陽春門延伸到東大街,十余進院落,門聯(lián)為“郡傳江夏,門近陽春”,今已翻建為宿遷人民商場。
黃以霖
黃以霖的父親黃亨業(yè)于1870年中舉,黃以霖于1891年中舉,一門兩舉人,使得黃家在科舉不甚發(fā)達的宿遷縣成為書香望族。黃亨業(yè)成為舉人后歷任溧水、沭陽等縣教諭。黃以霖早年就讀于鐘吾書院。鐘吾書院是1823年宿遷知縣華鳳喈率領儒生共同捐資在宿遷縣城北馬陵山麓修建的,在眾多的捐建者中不乏黃氏族人。
1885年黃以霖被推薦為拔貢,徐州府與其同科的還有蕭縣段書云、邳縣竇鴻年等。拔貢是各地府州縣學向朝廷貢獻的人才,由各省學政從生員中考選,保送入北京國子監(jiān)讀書。在國子監(jiān)讀書期間,在黃以霖與段書云的倡議下,徐州府八縣的官紳捐款集銀七千余兩,在北京宣武門外的米市胡同創(chuàng)建了徐州會館,為徐州籍的士人進京應試或朝覲提供服務。
1891年,黃以霖中辛卯科舉人。黃氏家族在黃以霖取得功名后,便為黃以霖報捐了內閣行走一職。1894年,中日甲午海戰(zhàn),清軍慘敗,清政府被迫割地賠款,此時的黃以霖正在內閣從事《大清會典》的編纂。雖在編書,但他精研外交和軍事,更關注時事,在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前夕參與了大臣們的“公車上書”。在“公車上書”的奏章中,他們力陳時弊,發(fā)表哀痛迫切之論,表達對國家前途的憂慮。
《馬關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力主改革。1898年黃以霖奉命出使日本,1901年任神戶兼管大阪正領事官,重點考察日本的軍制與教育。1901年,張之洞督撫湖北,實行湖北新政,急電在日本的黃以霖回國,黃以霖便在湖北開始了他的社會變革之路。
1897年,張之洞出任湖廣總督后,對湖北經略有方,他認為振興國家需從實業(yè)和教育兩方面著手,遂在湖北興實業(yè)與創(chuàng)辦新式教育。1902年,張之洞設立湖北學務處,任命黃以霖為湖北武備學堂提調。黃以霖仿日本軍事教育,在管理制度、招考形式、畢業(yè)去向等方面進行改革,使湖北新軍的軍事素質得到改善。
湖北武備學堂是張之洞在武昌設立的陸軍軍官學堂,其目標是儲備將才。黃以霖對學堂學生要求十分嚴格。據(jù)學生李愈友回憶文章記載,學堂學生待遇優(yōu)厚:“學生每人發(fā)4條紅毛毯子……寒暑假不回家的學生,學堂依舊供給食用,按月發(fā)給學生零用銀4兩,黃以霖認為學生有錢,就不能認真學習,遂停發(fā)。”
黃以霖到了湖北以后,夙興夜寐,慘淡經營,以其統(tǒng)籌大局之氣度、實干穩(wěn)健之能力,得到了湖北政界的認可,更得到了張之洞的肯定,1905年10月他被任命為粵漢鐵路川漢鐵路總局提調,協(xié)調建設鐵路。
粵漢鐵路是繼蘆漢鐵路之后清政府著力建設的長途鐵路干線,從議建到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建成,前后共經歷了40余年。清政府在該鐵路建設早期曾向英美等國借款,造成民眾不滿,因此爆發(fā)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洕h鐵路的建設得到了清政府的極大關注,同時也是國際關注的焦點。黃以霖辦理得力,湖北鐵路籌建進展順利,在1909年5月時完成了武昌到岳州段的實測工作。
1909年,武漢成為京漢、粵漢、川漢鐵路的交會之地,四方商品云集,是當時中國繼上海之后的繁華商埠。1909年春,湖廣總督陳夔龍籌辦武漢勸業(yè)博覽會,黃以霖被任命為勸業(yè)獎進會會辦,制定獎進會章程。會辦聯(lián)合商學各界組織武昌商會、漢口商會、教育會及憲政籌備會4個團體組織參贊會,印刷了5萬份白話文的勸業(yè)獎進會傳單。這年9月,獎進會開幕,參展物品8000余種,半個月內參觀者絡繹不絕,計有20余萬人。武漢勸業(yè)獎進會是中國第一次舉行的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綜合性博覽會,促進了湖北工商業(yè)發(fā)展,也擴展了湖北在全國市場的影響力。
黃以霖的政聲口碑得到了政界認可,他先后擔任湖北武昌府、漢陽府、鄖陽府等地知府,1910年由湖南巡撫楊文鼎奏請,任湖南提學使。1911年湖南保路風潮風起云涌,同年10月22日,湖南長沙起義爆發(fā),黃以霖與革命軍大戰(zhàn)三晝夜,后在革命軍中的學生諫勸下,由譚延闿等新軍將領恭送回鄉(xiāng),并把湖南省財政庫存及賬冊交給新軍,使新軍有了穩(wěn)固的革命基礎。
孫中山曾經評價張之洞是“不言革命的革命者”,黃以霖又何嘗不是如此?回到故鄉(xiāng)的黃以霖于1912年拒絕了袁世凱聘任其出任江蘇省實業(yè)司司長一職,終身不仕民國,一心從事社會變革事業(yè)。
1911年11月3日,江蘇巡撫程德全宣布江蘇獨立。辛亥革命結束后,上海成為晚清遺臣的聚集地,為了方便開展實業(yè)救國和地方自治的計劃,黃以霖便從宿遷移居到上海。
早在1903年,黃以霖就與李經方、張謇、余誠格等實業(yè)派人士向商部呈文,利用宿遷的礦砂資源豐富、勞動力便宜的優(yōu)勢建立耀徐玻璃廠。經清廷批準后,1905年耀徐玻璃廠開工建設,1908年竣工試火,開始生產平板玻璃,1910年達到日產玻璃7000余塊的水平。該公司出產許多品種頗為精良的玻璃,如窗片玻璃、簾板玻璃、型板玻璃等,經南洋勸業(yè)會江蘇物品展覽會及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審查合格,給予優(yōu)等獎章。
繼投資耀徐玻璃廠之后,黃以霖又于1910年建設了宿遷永豐面粉廠,同年耀徐玻璃公司在鎮(zhèn)江設立分廠,黃以霖任董事。1910年5月,南京釣魚臺的德義長號絲織廠成立股份公司,股金定額為6000兩,黃以霖任經理人。1911年,應海州沈云沛之邀,成立東灌贛墾牧公司,注冊股金15萬元,黃以霖任經理人。
隨著湖北粵漢等鐵路干線的建設,需要大量的鋼鐵和煤炭,黃以霖便與蕭縣段書云、懷遠林文瑞和楊耀南、嶧縣中興煤礦田貫武等地方士紳在安徽懷遠建立了大通煤礦,煤礦調用中興煤礦工人做指導,雇傭工人600余人。由于大通礦煤質好于中興礦,銷路很好,1909年大通煤礦年產煤炭能力達到2700余噸。
1913年,黃以霖經鹽運使徐紹垣牽頭,創(chuàng)辦了濟南大源制鹽股份有限公司。隨著灌河東岸四大制鹽公司的建成和投產,淮北鹽業(yè)得到了空前發(fā)展。此外,黃以霖又繼續(xù)發(fā)展鹽墾業(yè),1921年在東海創(chuàng)辦了意成墾殖公司,1922年在灌云創(chuàng)辦了新灌墾殖公司。
1920年,黃以霖與張謇、韓紫石等18人共同發(fā)起成立蘇社,以江蘇地方自治為宗旨,以實業(yè)、教育、水利、交通為首,謀求自治發(fā)展之事業(yè),主要從運河治理和交通治理開始。同年,黃以霖與張謇、韓紫石等官紳成立江蘇運河工程局。
與此同時,張謇在南通進行的實業(yè)改革初見成效,以大生紗廠為中心的資本集團初步形成,整個蘇北形成了以南通張謇、宿遷黃以霖、海州沈云沛、贛榆許鼎霖為代表的實業(yè)家群體,他們以礦業(yè)、紡織、鹽墾為產業(yè)基礎,從整體上推進了蘇北近代化的進程。
黃以霖作為有名望的江蘇耆老之一,義賑辦教工作貫穿他的一生。
1898年,徐海地區(qū)發(fā)生大水災,麥地轉眼一片汪洋,民眾鬧饑荒,受災人眾達百萬之多,地方官吏卻克扣災款,遲遲不賑,到了冬天,人們饑寒交迫,死者無以數(shù)計,邳州尚存者有暴動造反之跡象?!督K淮徐海義賑第一批征信錄》中記載了1898年黃以霖與段書云向翁同龢及刑部、海運局等經募,共收京足銀6300兩、京松銀500兩用于淮徐海救災的歷史。
1915年,黃以霖與盛宣懷、孫寶琦、李經方、馮煦、魏家驊等在上海成立廣仁善堂,主要進行義賑與工賑活動,諸董事捐獻鐵礦數(shù)所以籌建上海廣仁善堂。這年,廣仁善堂為山東小清河工賑、江皖義賑共出資達100萬銀兩之巨。1921年,黃以霖與段書云、王為毅等徐屬士紳發(fā)表通告,報告徐屬各地災情。1928年,黃以霖與成靜生等22人發(fā)起成立上海臨時義賑會,募集??罹戎斈蟽贾莺鸵手輧蓪贋膮^(qū),聘請有賑務經驗人士專門分赴災區(qū)查放,同時聯(lián)合滬上慈善團體共同募捐,共募集5萬余元,發(fā)放災區(qū)。
《宿遷市志》記載黃以霖數(shù)次賑濟宿遷災民的情況,僅1914年、1917年、1926年宿遷地區(qū)就募集22萬元,民眾對他感恩戴德,曾于興國寺前為其撰文勒碑紀功。
1928年,上海臨時義賑會出版的《義賑匯編》中,黃以霖在序中說“惟從來賑務經始大抵人款交籌,得款難,得人尤難”,表達他認為義賑除了主持者和發(fā)起者,還需要一批能夠親赴災區(qū)查賑放賑的工作人員,而且這些人必須具有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和豐富的查放經驗。
在義賑救災的過程中,黃以霖還注重對人才的培養(yǎng),他參與創(chuàng)辦了中華職業(yè)教育社,1926年擔任中華職業(yè)教育社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在創(chuàng)立中華職業(yè)教育社的過程中,黃以霖與黃炎培、沈信卿等一起發(fā)起成立甲子社,甲子社后來發(fā)展成為鴻英圖書館,1953年改名為上海報刊圖書館,1958年并入上海圖書館。1955年黃以霖夫人黃宗覺把他遺留的書畫圖書古籍共計12133冊,其中古籍善本2000余冊,全數(shù)捐贈給上海圖書館,其中尤其可貴的是黃以霖保留的徐州府八縣晚清民國間所勘測的地圖、詩文抄本等珍貴資料,如《徐州二移民集》、楊淮《石屏詩草》抄本、丁泗吉《靖山詩集》抄本、張念祖《寫意編》抄本、朱邁《耕石詩集》抄本等,為徐州府保留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1931年12月,黃以霖與黃炎培、馬相伯、韓國鈞、王清穆、沈恩孚、唐文治、穆藕初等組織江蘇省國難救濟會,并發(fā)表成立宣言:“寇深矣,禍亟矣,國民披發(fā)纓冠,劍及履及,以赴國難,義無可辭矣……天下興亡,匹夫匹婦,皆與有責,同人等爰就江蘇發(fā)起本會,非限一隅,請自隗始。國難弭平之日,即本會解散之時,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愿我在蘇民眾,無老無少,無男無女,一致參加,共圖救濟?!?/p>
1932年1月8日,黃以霖逝世,臨終前絲毫不提自己的私事,而是告誡親友,若在官位一定要有守衛(wèi)國土的責任和自覺,絕對不能逃避推諉。追隨黃以霖辦教育20余年的黃炎培在其去世后送上悼聯(lián):
神明強固如公,熱腸古道如公,廿載許追陪,一言一行皆模范;
國運艱危到此,民生顛連到此,九原有遺恨,在朝在野總滄桑。
在黃以霖忠于職守、實干興邦精神的影響下,黃氏后人在近百年中國社會的風云變幻之中,忠于自己的職責,不忘救亡愛國。黃宏慶,藝名黃煌,黃以霖次子,1927年畢業(yè)于中國公學,參與早期南國社創(chuàng)建,是中國早期電影人之一。1935年,他與田漢、袁牧之合作,參與了《風云兒女》的拍攝,電影插曲《義勇軍進行曲》一時傳遍大江南北,激勵全民抗戰(zhàn),新中國建立后成為國歌。黃葆同,黃以霖長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高分子學科奠基人之一,1944年畢業(yè)于中央大學化學系,1947年赴美德克薩斯理工大學攻讀有機化學,1952年在紐約大學工學院獲得化學博士學位。1954年黃葆同沖破種種阻撓,毅然踏上了回國之路。1955年8月23日《人民日報》頭版以顯著的版面、醒目的標題報道了黃葆同的歸國愛國行動。
黃以霖是生活在晚清民國的一介儒士,歷經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北伐戰(zhàn)爭、九一八事變,在風云變幻的時代始終直道而行,以成就事業(yè)為目標,不畏艱難。災民遍野之時,振臂高呼,賑募恤民;家邦兵燹之時,慷慨赴義,不顧安危;一生行誼,志在救國,不忘鄉(xiāng)邦,澤被江淮,足為后世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