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怡勤
(揚州大學(xué)廣陵學(xué)院,江蘇揚州 225009)
在揚州瘦西湖景區(qū)東岸,與小金山隔水相望,有一座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的樓宇建筑,名為四橋煙雨樓,該樓原為私家園林“趣園”內(nèi)的一標志性建筑,其貌算不上偉岸,它能夠揚名千里,與周邊的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四橋煙雨樓正門
四橋煙雨樓是黃園的主體建筑,乾隆帝六下?lián)P州時,曾在第三、四、五、六次南巡時四度來園游覽。園名“趣園”即為乾隆帝二十七年(1762)第三次南巡期間游此園時所欽賜。其時,乾隆帝站在四橋煙雨樓中欣賞了瘦西湖的景色,高興之余賜詩一首:“多有名園綠水浜,清游不事羽林紛。何曾日涉原成趣,恰值云開亦覺欣。得句便前無系戀,遇花且止足芬芳。問予喜處誠奚托,宜雨宜旸利種耘?!贝撕?,黃園遂改為了“趣園”。如今瘦西湖風(fēng)景區(qū)內(nèi)原趣園舊址處,還保存著乾隆所題御碑“趣園”半塊。殘碑原為雙面碑,留存的“趣”“園”二字恰好分別在正、背面,此物成為這段真實歷史的記錄載體。
《揚州畫舫錄》將“四橋煙雨”稱為清代著名的揚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清嘉慶后,該景點日漸荒毀,光緒三年(1877),地方官府于故址設(shè)課桑局,遍植桑樹,并建三賢祠,祭祀歐陽修、蘇軾、王士禎3人。民國后期,局撤祠廢,趣園內(nèi)的建筑僅存叢桂亭、澄碧樓等,漸漸荒廢竟至雜草叢生,人跡罕至。
1960年秋,揚州市人民政府于舊址復(fù)建四橋煙雨樓,樓高二層,面西三楹,四面廊。復(fù)建后的趣園,在地形處理上與瘦西湖風(fēng)景區(qū)的山水環(huán)境融合,結(jié)合現(xiàn)有地形,2005年開始,有選擇地建設(shè)錦鏡閣、光霽堂、叢桂亭、澄碧樓等建筑,形成四橋秀色、水苑清音、綠楊澄碧等新景點,并借用瘦西湖湖西之景,營造“何曾日涉原成趣,恰值云開亦覺欣”的休閑環(huán)境。
就四橋煙雨樓而言,該建筑既算不上雄偉高大,也絕非精致輝煌,但其卻歷經(jīng)百年,名聞遐邇,其間除了帝王及達官貴人光顧,促其蓬蓽生輝外,其樓址所處方位獨特、遠眺景色之美輪美奐,不乏是其揚名的重要因素。登四橋煙雨樓遠眺,所見諸橋被湖水分隔的景物相互銜接,又以不同的角度和落點將湖中景點自然劃分為性狀各異、風(fēng)格不同的版塊,形成了各具韻味的山水園林畫卷。登一樓而能看數(shù)橋,這種奇妙的構(gòu)思可以說將借景的藝術(shù)發(fā)揮到了極致。
然而,從四橋煙雨樓所觀賞到的幾座橋來看,也都曾是瘦西湖(揚城北郊)的名橋,當為四橋煙雨樓揚名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芍^:登樓觀橋,橋為樓名,樓佳橋美。
歷史上,大虹橋(舊稱虹橋)橫跨保障湖湖口,此河原為唐代官河主航道,北宋時以此河為揚城西護城河,河上仍有九橋,已不通舟船。南宋筑宋大城抵御金兵,河上九橋被廢,只留西城門木吊橋。明朝揚州城南縮,大虹橋一帶已為城外荒郊野地。直到明末崇禎年間(1628-1644),才在今址建橋。該橋原是一木板橋,有橋樁四層,每層各有四根樁,橋板六層,每層各有四塊板平鋪,有鐵鈀連接。由于圍以紅色欄桿,故名“紅橋”。紅橋得以聞名,首推康熙年間在揚州為官的王士禎。
王士禎,別號漁洋山人,世稱王漁洋,順治十五年(1658)中進士后,于第二年出任揚州推官(執(zhí)掌獄訟的官),史載其晝了公事,夜接詞人??滴踉辏?662)春,他與揚州諸名士俢禊于紅橋,王士禎作《浣溪沙·紅橋懷古》3首,詞中的名句“綠楊城郭是揚州”已成為近現(xiàn)代至今,形容和宣介揚州的佳句,抑或成了古城揚州的代名詞??滴跞辏?664)春,王士禎再與諸名士紅橋俢禊,他作了《冶春絕句》20首,其中流傳最廣的一首是:“紅橋飛跨水當中,一字欄桿九曲紅,日午畫舫橋下過,衣香人影太匆匆?!逼鋾r,眾人皆和韻作詩,一時傳為佳話。
乾隆元年(1736),寓居揚州的徽州歙縣鹽商黃履昂熱心公益,將木板的紅橋改建為石拱橋。因橋形似彩虹臥波,遂將“紅橋”改為“虹橋”。
安化集團公司將以此次表彰為契機,認真學(xué)習(xí)借鑒全國設(shè)備管理優(yōu)秀單位先進經(jīng)驗,不斷夯實設(shè)備管理基礎(chǔ),規(guī)范設(shè)備管理流程,積極推廣應(yīng)用先進的設(shè)備監(jiān)測技術(shù)和裝備,提升設(shè)備管理水平,為公司更好更快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chǔ)。
為恭迎乾隆帝巡幸揚州,自乾隆十六年(1751)起,兩淮鹽政吉慶、普福、高恒相繼修繕大虹橋,并在橋上建亭。著名文人吳綺在《鼓吹詞序》中描寫虹橋說:“彩虹臥波,丹蛟截水,不足以喻,而荷香柳色,雕楹曲檻,鱗次環(huán)繞,綿亙十余里,春夏之交,繁弦急管,金勒畫船掩映出沒于其間,誠一郡之麗觀也。”李斗亦形容該橋如“麗人靚妝照明鏡中”。多年來,經(jīng)過多位詩人的吟詠和名人的褒揚,揚州虹橋聲名遠播。
新中國成立后,為適應(yīng)瘦西湖景區(qū)建設(shè)與發(fā)展,該橋在1973年拆除重建,由單孔擴為三孔,中孔直徑8米,邊孔各4米,以中孔通畫舫、游船,全長44.36米,寬7.6米,為放緩坡度,延長接線道路,以適應(yīng)機動車輛與行人通行。設(shè)計采用鋼筋混凝土拱圈,欄桿仍用“一”字欄桿,以存古韻,橋面用蘆席紋的花崗石鋪就,與舊木橋相比,更為壯觀。2016年,景區(qū)建設(shè)部門發(fā)現(xiàn)大虹橋的橋身拱圈上有不少結(jié)構(gòu)性裂縫。2017年5月,揚州啟動大虹橋修繕工程,6月,市政部門圍堰抽水,封閉大虹橋,重點對橋面作了全面整修加固。
值得一提的是,在修繕工程中發(fā)現(xiàn)的一塊殘破石碑,該石碑系清朝名臣曹寅題寫,長七八十厘米,寬約五十厘米。這塊石碑的正文僅剩末尾“公后塵”三個字,在碑文的落款處刻有“康熙五十一年歲在壬辰四月,江寧織造通政使司鹽漕察院曹寅題”的字樣。下部有兩方印章,一枚印文為“曹寅之印”,另一枚印文略顯模糊。因為碑文殘缺嚴重,但石碑為曹寅題寫可以確定,該石碑上所刻內(nèi)容,有待辨認解讀和進一步考證。曹寅與揚州有著很深的歷史淵源。曹寅到揚州任職,在揚州辦事的衙門就是兩淮巡鹽御史廨署,當時又稱鹽漕察院、揚州鹽院等。
2017年8月,大虹橋修繕工程完工后,所有橋面石塊均原位放回,嚴格保持了該橋的原貌。
蓮花橋位于“蓮性寺”之北,“水云勝概”之西,建在原蓮花埂上,故稱“蓮花橋”。因橋上建有五座亭子,也稱“五亭橋”。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兩淮鹽政高恒為迎接乾隆第二次南巡,集鹽商之力開挖蓮花埂新河,北抵蜀岡平山堂,兩岸皆建名園。并請能工巧匠仿照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于蓮花埂上新建“蓮花橋”。建筑風(fēng)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具有極高的橋梁工程技術(shù)和藝術(shù)水平。
據(jù)《揚州畫舫錄》卷十三記載:“蓮花橋在蓮花埂,跨保障湖……上置五亭,下列四翼洞,正側(cè)凡十有五,月滿時,每洞各銜一月,金色蕩漾。乾隆丁丑,高御史創(chuàng)建?!?/p>
蓮花橋全長50余米,高約6米,橋面橋身圍欄的頂部都有雕琢精巧的石獅。橋面建五亭,中間的最大,南北各有二亭互為對稱,將主亭拱出,如眾星拱月。亭與亭之間有短廊相連接,形成一個完整的屋面。
橋的造型秀麗,黃瓦朱柱,配以白色欄桿,亭內(nèi)彩繪藻井,富麗堂皇。橋下列四翼,正側(cè)有15個卷洞,彼此相通。每當皓月當空,各洞銜月,金色蕩漾,眾月爭輝,倒掛湖中,不可捉摸。正如清人黃惺庵贊道:“揚州好,高跨五亭橋,面面清波涵月鏡,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敝袊麡蛄簩<颐┮陨u價該橋是“古代交通橋與觀賞橋結(jié)合的典范。”他還稱:“中國最古老的橋是趙州橋,最壯美的橋是盧溝橋,最具藝術(shù)美的橋就是揚州的五亭橋?!?/p>
如今的中外賓客在觀賞五亭橋美景時,對這座橋的建造引發(fā)的一起官場“兩淮鹽引大案”卻鮮為人知。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帝首次南巡揚州,游歷瘦西湖時,對剛剛修葺一新的大虹橋以及各園林名勝贊不絕口,但由于瘦西湖河道尚未疏浚,龍舟需在蓮花埂靠岸,乾隆帝無法乘舟直達平山堂。對于帝君的遺憾,鹽官與鹽商們便商議,制定出改進的方案,時任兩淮鹽政的高恒決定疏浚河道并在蓮花埂處開埂建橋。
建造蓮花橋需要大量的資金,高恒是乾隆帝的小舅子,為了讓乾隆帝開心,他自作主張,動用兩淮鹽御使司衙門的小金庫銀兩,而這些銀兩是衙門瞞著朝廷在發(fā)放鹽引時,除上繳朝廷外,每引多加3兩銀的收入,這項收入每年有20多萬兩。高恒正是主要用了這項費用,并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建造完成了蓮花橋。乾隆帝第二次巡幸揚州,十分高興地登上蓮花橋,并褒獎了參與建橋的相關(guān)官員和商人。
小虹橋
乾隆三十三年(1768)六月,剛剛繼任的兩淮鹽政尤拔世突然向朝廷上奏折,揭發(fā)兩淮預(yù)提鹽引的弊政,乾隆帝讀過尤拔世的奏折,感到此事非同小可,令軍機大臣查檢檔案,隨之,一起貪腐大案浮出水面。在《清宮揚州御檔》書中,有一件題為《奏為遵旨啟程赴揚徹查歷年預(yù)提綱引原案事》的奏折,該奏折的上呈者為江蘇巡撫彰寶:“臣唯有徹底清查歷年預(yù)提綱引原案,先取運司衙門即年收銀庫簿核明收進前項銀兩確數(shù)實有若干,再查歷年鹽政與各司動用簿籍逐一分晰(析)較(校)對,其中浮混開銷、濫行糜費及私行侵蝕等弊,自必水落石出,無能掩飾……”從這份奏折里,可以看出乾隆帝對兩淮鹽引案的重視程度,他力排眾議,堅持依法懲辦,最終諭令,抄沒高恒等3人家產(chǎn),并將高恒、普福等押赴法場斬首示眾。
蓮花橋自建成260多年來,曾屢遭兵火等災(zāi)害,歷經(jīng)七次大修。咸豐五年(1856)橋上的五亭毀于兵火;光緒年間重修;1932年,邑人募資重建,并增加連廊,立碑為記;1942年重加修葺……新中國成立后,1953年至今,蓮花橋大小修繕十多次。1989年,揚州市政府對該橋進行查勘、測繪并進行部分修繕,2006年在對文保建筑進行安檢時,發(fā)現(xiàn)蓮花橋存在重大隱患,對游客和橋下游船構(gòu)成威脅,于是按照原形制、原結(jié)構(gòu)、原材料、原工藝和“修舊如舊”的修繕原則,采取揭瓦大修的方法,對亭橋進行了修繕。
現(xiàn)今的橋亭由28根紅色圓柱支撐,以亭廊相連。亭面皆覆黃色琉璃瓦,亭脊上嵌磚細“壽”字花脊,檐角飛翹懸掛風(fēng)鈴,亭內(nèi)藻井彩繪翔鶴云龍。橋中央為四角重檐攢尖亭,其下檐東西南北四面皆懸“蓮花橋”匾,為清朝嘉慶年間揚州知府伊秉綬手跡。蓮花橋已成揚州市的地標。
除上述二橋,分置“四橋煙雨”南、北側(cè)的尚有兩座橋,其名曰“春波橋”和“長春橋”。
春波橋坐落在徐園東側(cè),東西向橫架黃石假山,接湖心嶼通往“趣園”。現(xiàn)存春波橋是1991年復(fù)建的木質(zhì)棧道橋,橋面為鋼木結(jié)構(gòu),橋下通船。東岸黃石假山上有座四角攢尖亭,于古拙之中透出幾分靈秀之氣,名“青果亭”。由于電視劇《青青河邊草》多個鏡頭在此橋取景,春波橋也被稱為最具詩意的橋。
長春橋因毗鄰長春嶺而得名,位于瘦西湖與宋夾城城濠(漕河)交匯處,建于乾隆年間,初為石拱橋,橋面建有一重檐方亭,屢經(jīng)改建。1978年建為一跨8米的石拱橋,漢白玉欄板;2013年改建為雙曲拱石橋,青石欄板,橋長30米。李斗在《揚州畫舫錄》寫道:“北郊諸水合于長春嶺?!蔽羧臻L春橋西春水廊聯(lián)云:夾路濃華千樹發(fā),一渠流水兩家分。史載:桃花庵僻處揚州長春橋,野樹成林,茅屋三四間,內(nèi)植桃樹數(shù)百株,半藏于丹樓翠閣,忽隱忽現(xiàn)。清代諸多的名人雅士到訪桃花庵,留下多篇詩詞佳作。羅聘在《過桃花庵》中寫道:“不通城郭不通村,一路桃花開到門。溪上竹堂無個事,袈裟時有墨跡痕。”詩中既描述了長春橋一帶幽靜、雅致的景色,又透出桃花庵里書墨的清香。
桃花庵主石莊,清中期僧人,字道存,號石頭和尚,上元(今南京)人,出家于南京承恩寺,到揚州,曾任三賢寺住持,后居桃花庵,成為一方禪院主人。石莊生平喜結(jié)文字緣,善吹洞簫。其畫山水,筆則沉著,墨則濃郁,有磊落之概,無蔬筍之習(xí),晚年作松石尤為精湛,弟子西崖、竹堂、古濤、甘亭等皆從之習(xí)畫。因此,石莊居揚州期間,慕名來桃花庵者,多為書法名流,以至“庵以畫傳”,橋以庵名。
除了桃花庵,在長春橋西側(cè),舊時還有雙樹庵。道光十九年(1839),兩江總督兼署兩淮鹽政的麟慶在其《鴻雪因緣圖記》卷二中記述了“綠野泛舟”情境:“雙樹庵在長春橋西,廿四橋東。余偕阮蕓臺先生返自尺五樓,仍鼓棹而東,遙望流水一灣,桃花夾岸,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宛然桃花源風(fēng)致?;嫌型?,壁嵌石刻‘趣園’二字……入庵坐見悟堂?;貞洷炅碌酱耍院苫▌?,今則三月,以桃花勝……爰鼓棹而南,至長春橋,舍舟遵陸,約二里許,下砌石作虎皮紋。入門,萬竹參天,綠云滿地……”由此足見,清代北郊長春橋一帶的景色之優(yōu)美宜人。
綜上所述,“四橋煙雨”景點的核心是四橋煙雨樓,而樓的成名是因為選址的確當乃至奇妙優(yōu)越。該樓三面臨水,登樓遠眺,正西面遠眺五亭橋,視野開闊,水面寬廣,煙波浩渺。南北可各覽一橋,可謂主景、輔景各領(lǐng)風(fēng)騷,相得益彰,加之隔水對岸有徐園等諸舊園宅,池水連綿,竹林短籬,花木繁茂,圍墻掩映,曲徑深幽,古樸自然,給人以層次豐富、多景多趣的視覺之美,與揚州園林借景之法“俗則屏之,嘉則收之”高度契合。在相鄰四座橋的交互與映襯下,四橋煙雨樓沐浴百年風(fēng)雨,亭亭玉立于瘦西湖景區(qū),向人們講述著樓與橋的逸聞軼事。
五亭橋春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