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潼潼
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服裝學院 江蘇 蘇州
“倘若你瀏覽調色板上的各種色彩,你會有兩種感受。首先,你會得到一種純物理的印象,一種對各類色彩的快感很滿足……對一般人來說,由十分熟悉的物體激起的印象是非常膚淺的……當人類發(fā)展后,對不同生物和物體的經驗范圍才會變得更廣闊。通過這些體驗獲得一種內在的意蘊,逐漸獲得一種精神和諧。色彩也是這樣,它對其感覺力發(fā)展微弱的心靈所產生的只是一種短暫和膚淺的印象……但是對于一個更敏感的心靈來說,色彩有更大的作用和感人肺腑。所以我們可以逐漸概括出色彩的第二種作用:它們的心理作用”—這是康定斯基在《論藝術里的精神》中描述色彩時所做的總結。
高校服裝基礎設計教育中,“設計色彩”是一門非常基礎的課程。從字面意義上來看,“設計”和“色彩”也恰好詮釋了“服裝”的一部分概念。
剛剛接觸高校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涉及“藝術與設計”問題上顯得不知所措。一提及設計與藝術,這兩者又總是涉及“有用和無用”的問題?!八囆g”為什么顯得“無用”,可能與它肩負著教化美和熏陶美,往往不直達具體的目的有關;而“設計”的作用往往又太過現實,有著強烈的實用目的。作為一個將來可能成為設計師的學生,他非常清楚設計實用性的重要性,可是對于如何尋找靈感源,卻是一頭霧水。當遇到“設計色彩”這門服裝大一的基礎課程時,這樣的疑惑甚至更加加劇?!霸O計色彩”中“設計”二字的實現,需擺脫舊有的對色彩認知,區(qū)別舊有藝術訓練的色彩訓練手段。比如曾經“還原”色彩是一種應試的需要或者是傳統的審美要求,而這并非“設計”需要的目的??刀ㄋ够f“一個人不與下沉作不疲倦的奮爭,那么他在精神上和道德上便會垮下去”,這句話可以詮釋“設計”的核心意義所在—創(chuàng)新,且不斷創(chuàng)新。“設計色彩”中“設計”的特性,決定了色彩更應傾向于形式語言的尋找,例如色彩的抽取與構成。“設計色彩”作為服裝專業(yè)方向的基礎課,需要學生完成寫實色彩系統和抽象色彩構成兩個部分,在這兩個部分的練習中都需要引導學生去看到“設計”的存在和其意義所在。這樣的引導細分到課程中,分別從—寫生的題材選擇、如何從寫生的題材中看到色彩“抽象”的樣子—設計色彩的使用原則與尋找方式—色彩的抽象與情感的提取—設計色彩的使用之實例分析這幾個環(huán)節(jié)滲透。
在這系統的訓練中,寫生色彩向抽象色彩的轉換最為“迷人”,它再現了學生對色彩感受變化的心理軌跡—“設計色彩的使用原則”,使得學生懂得了設計的一切靈感需要規(guī)律的控制,這也是理性與感性的兩者間的關系把控;“色彩的抽象與情感的提取”環(huán)節(jié),使學生學會了用色彩的研究方法對客觀的景象與主觀的體會進行研究,使兩者取得聯系并體現在紙張上;“設計色彩在產品中的實現之案例分析”環(huán)節(jié),可以使學生看到設計色彩不再孤立存在,它們以虛擬產品的實物形態(tài),模擬“設計色彩”使命的完成。
我們?yōu)槭裁磳懮瑸槭裁磳懮^程中一再被強調需要整體?藝術史上任何大師開始寫生都是為了避免無從下手,期待從自然本身的形態(tài),以及與環(huán)境產生的變化找到需要表達的點,偉大的西班牙建筑師高迪,每一件作品毫無懸念的都是從“自然”入手,只有自然才能呈現如此和諧的協奏曲,找到人類需要表達的靈感源。所以我們“感覺的觸須”自然伸向了日常生活中最近的地方,窗外、樓梯下、平日里一個我們常常習以為常的角落。由于這種“故意而為之”眼光的審視與敘述,被觀察對象首次顯得如此“陌生而遙遠”。(圖1)“感覺的觸須”也許不需要太靈敏,因為觀察對象就在我們的身邊;“感覺的觸須”又實在需要多靈敏一些,因為習以為常的日常景象藏著不可言說的形式美語言。(圖2、3)
圖1 學生風景寫生作業(yè)
圖2學生風景寫生作業(yè)
圖3學生風景寫生作業(yè)
當觀察眼前已經“挑選好”的景色時,提筆寫生時,已經不再是過往的經驗。在“設計色彩”這門課實踐環(huán)節(jié)進行之前,我們對一個景色進行如何觀察已經做了詳細的剖析。不錯,在觀察方法上,我們仍舊需要“整體感”,而在細節(jié)描繪上,德國包豪斯課堂上點、線、面的使用法則的概念導入,幫助學生更好的去剖析對象,去概括對象。比如,山的形狀,樹木的形狀,在概括形態(tài)的時候需要天真大膽如幼兒的氣魄,但是在點線面形態(tài)剖析環(huán)節(jié),則需科學家的精神。如果還是不理解何為整體化觀察和概括形態(tài),那么,追溯到塞尚的藝術理論,孩子們一定可以非常清晰的了解知何為“概括”。
圖4擺放的靜物與學生靜物概括寫生作業(yè)
圖5學生靜物概括寫生作業(yè)
(圖4)、(圖5)都是學生從一開始對著靜物從不敢提筆(不敢是因為已經決定放棄傳統的藝術手段去表達,不敢也是對于如何用新的手段描述而覺得無從下手)……直到老師教了如何使用點、線、面的規(guī)則去分析和重組一個對象,再結合形態(tài)進行色彩的概括和分析,按照此法訓練。當此單元作業(yè)完成時,類似(圖4)、(圖5)的作業(yè)展示于人時,每個作者顯得如此興奮。這一切應該是源于他們看到了自己創(chuàng)造了“陌生的事物”。
色彩必須通過比較才能相對真實的存在,在以往的教學中總是被灌以太多的概念與定式,太鄭重其事強調“觀察”與“體會”的必要性,完全屏蔽了人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比較”更切實際地承擔了這個重任?!氨容^”代表了成就彼此的兩極性,更是研究事物的切入點。
(1)色彩的幾個基本概念
色相:是色彩面目的總稱,也是關乎色彩的命名;
明度:指的是色彩的明暗度。通過添加黑色和白色來加減色彩的明暗度。也可以通過其他顏色(比如補色關系)的混合來改變色彩的明度。
純度:指的是色彩鮮艷的程度和濃度。用此來分析同一個體系中色彩的明亮或者渾濁的程度。
色彩的冷暖:色彩的冷暖是指一種相對的感受。其冷暖關系必須在別的鄰近物質的存在下才能確定其冷暖的特性。同一種紅色可能在藍色里面顯得很暖,而在黃色中顯得更冷。
(2)寫生過程中巧用比較法
純度的比較和明度的比較,建議練習時不要絕對的割裂,相互交叉出現在同一個圖式中進行對比。
(3)色彩配對的四種關系
A.同類色對比:
在色盤中30-60°這段關系中,同類色顯得如此安全和協調,在很多的正裝設計中,和一些具有溫馨感覺的食品包裝中都有這樣的配色關系。色盤30-60°這段關系中,色彩所傳達的情感是柔軟、安全、循規(guī)蹈矩的。
B.中差色對比:
中差色是一組對比較強的色彩關系,色盤上的色彩間隔總是維持在90°的關系。它的特點是,較之同類色來說比較激進,但是較之對比色和互補色的關系又相對穩(wěn)重??梢哉f是具有穩(wěn)重中求變化、對比明快又統一的特性。
C.對比色對比:
對比色反差強烈,是一種強烈、奔放、醒目、飽滿的色彩關系。在色盤上的體現為間隔120°的間隔關系。對比色的運用可以還原色彩更多的生命力,甚至會給出甜蜜和諧的感受。
D.互補色對比:
互補色是色盤上180°的色相對比。到了這組關系,仿佛走到了關系的盡頭,又好像走到了一種極致,一種相互依存,又時時刻刻存在矛盾的關系。達到了所有關系中最刺激的境地。黑與白、黃與紫、紅與綠、藍與橙,都在表達這樣的關系。
以上是課程中必須明晰設計色彩的四個關系的知識要點,但是只明晰這四個色彩關系還不夠,需要通過訓練完成知識點(圖6)。在課余時間,我要求同學進入超市,尋找這四種色彩關系在產品上的運用。思考色彩在設計上是如何體現心理的,比如:為什么洗衣粉看著像洗衣粉?薯片的包裝顏色為什么不讓人誤會是潔廁劑?為什么棉花糖的包裝看著你就想咬一口……諸如此類的問題。通過在現實生活的對比研究和對比觀察,每個人必須帶著這樣的分析進入再一次的課堂練習。
圖6 色彩配對的四種關系作業(yè)練習
另外在課堂練習中進一步通過給出主題進行設計色彩的練習,比如先給出了兩張黑白圖(圖7),這兩張黑白圖原本來自彩色的海報,去除顏色,首先為了讓它們以一種介質存在,它是黑白的是初始狀態(tài)的,并提出要求—提取認為有情感的顏色,再次重組這張“海報”,使其成為另一個“陌生的事物”(圖8)、(圖9)。(圖8) 學生在老師給出的主題“小清新”之后,搜集跟“小清新”有關的產品海報和攝影作品,通過提取攝影作品中的色彩關系,重新進行整理,安放在黑白海報中。同樣(圖9)是在給出的主題“懷舊”后,這個同學汲取了民國時期月份牌的靈感,提取其顏色,在黑白的海報里面再現了民國的懷舊氣息。
圖7 色彩練習的海報素材
圖8 學生主題色彩提取與使用的練習
圖9 學生主題色彩提取與使用的練習
這樣的小練習讓學生覺得快速方便和有趣。通過對市場現有產品的對比色彩研究、對各類主題進行研究并進行色彩設計和使用,學生記錄了一種全新的學習方法,未來,遇到類似有趣的設計個案,如何學習產品中的“設計色彩”,已經不再是難事兒。
產品的提取思維方式也許已經熟練,那么情感呢?情感有顏色么?如何捕捉?帶著這樣的問題,我們仍舊回到自然,像歷史上所有偉大的設計師一樣從自然中找尋“觀察”的靈感源。
(圖10)、(圖11)分別是有關“秋天”和“霧霾”的主題,恰逢課程的時間段是秋天,霧霾天氣也是那個時間段“上天的禮物”,通過不同景象的實地觀察,每個學生得出自己對秋天的溫度描述?!办F霾”主題的練習中,有的同學甚至第一次對“霧霾”產生好感,說“通過色彩分析,沒想到霧霾的顏色如此迷人”。值得注意的是,此類點狀或者塊狀的練習不需要形態(tài)的描述(點狀的色彩分析來源于印象派,他們對色彩的分析相比古典油畫更抽象,但是在記錄色彩的過程中還是受制于形態(tài),比如,這個練習就區(qū)別于印象派修拉的理智點排列),學生集中注意力在色彩的色素構成觀察,然后如同速寫般,現場快速記錄色塊,記錄過程中如果覺得困難還可以通過拍攝場景,在圖片上進行進一步細致觀察。最后有關色彩的“情感捕捉”訓練,結局是,雖然每個人都用格子的形式進行排列并記錄顏色,但是由于個性趨使的興趣點不同,由于個體的情感經驗不同,得出的“秋天”、“霧霾”的色彩作業(yè)情感層次是如此的豐富。
圖10 主題為“秋天”的色彩練習作業(yè)
圖11 主題為“霧霾”的色彩練習作業(yè)
這樣的練習,著力于加固個體對色彩的專注力,按照情感與色彩之間的“通感”,直接記錄色彩關系,使得“設計色彩”的色彩抽離方式有跡可循,并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
一系列的色彩練習之后,“設計色彩”如何真正運用到個體的思維中?如何針對還不確定的設計理念或者產品的雛形用設計色彩去繼續(xù)深入?
個體是一個充滿時間線索的情感綜合體,學生檢驗自己的構思是否趨于成熟,假設將其看作未來市場上成熟的商品時,他們會反復斟酌知識結構給予的方法如何在現實中使用,并會對自己的設計稿充滿敬畏之心—同樣的構圖造型,如果給予不同的色彩關系,產品呈現的情感特征會千差萬別。這時,“設計色彩”與主題之間必然要發(fā)生千絲萬縷的聯系。
(圖12)在產品實現的虛擬環(huán)節(jié)上,老師制定出了“海洋”的主題,但是要求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取色彩的關系來設計“產品”(產品可能是一塊布料,也可是一個實用的織物),要求“產品”在辨識度上有顯著的民族特征,又需緊扣主題“海洋”。這組藍灰色調的靈感來自敦煌壁畫,古舊的色彩關系使得海螺的形象非常含蓄,互補色橙色的線條使得主體突出又不沉悶。兩圖中(圖13)(圖14),“海洋”為主題的圖形已經固定的情況下,利用所學知識,反復推敲色彩的關系,最終設計出視覺關系穩(wěn)定和有辨識度的實物方案。(圖13)的形態(tài)特征來自海洋的貝類,色彩關系來自民間的花布和對民間剪紙的印象。(圖14)的形態(tài)來源于海洋的生物,色彩關系來自對傳統工藝景泰藍和古代織物的色彩研究。(圖15)學生仍舊從敦煌壁畫找尋傳統這個主題靈感,色彩的使用上,將敦煌壁畫的色彩對比度再次減弱,呈中灰調。在產品的實現上,不斷大膽拓展其可能性,將人和環(huán)境的關系融進產品,也將圖案與色彩的關系淋漓盡致得呈現出來,非常系統和完整。當平面設計的構思已經趨于完整,對于類似抱枕的設計、窗簾圖案的構想、壁掛的設計,老師應再次鼓勵學生通過數碼打印等手段完成布料,制作出真正的實物,在文化市集或者學校的跳蚤市場進行售賣。更可以鼓勵學生申請相關的省級和國家資助的項目之創(chuàng)新方向,通過設計的產品,進行人的消費心理與視覺關系等內容的可行性研究。
圖12 以“海洋”為主題的紡織品設計的作業(yè)之配色,配色靈感來自敦煌壁畫
圖13 以“海洋”為主題的紡織品設計的作業(yè)之配色,配色靈感來自民間剪紙
圖14 以“海洋”為主題的紡織品設計的作業(yè)之配色,配色靈感來自景泰藍和古代織物
圖15 學生參賽作品設計,配色靈感來自敦煌壁畫
在這樣的模擬訓練中,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市場”實操的可行性,又教與他們面對一個新的創(chuàng)意,如何尋找色彩現實靈感—即將一個既有的文化想象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分析色彩關系,并重新組合、分配跟主題相匹配的色彩關系。
以上,羅列了設計色彩的教學全過程,從感官感受(感覺的觸須與寫生)到理性分析(色彩概括與設計色彩的使用原則);再從感官感受(色彩與情感的“通感”練習)到理性實現(設計色彩在服裝設計中的運用),科學顯現了服裝設計教學中教學客體的一個認知的變化,同時也展示了他們行為實現的邏輯演變。從教學規(guī)則來說,是有規(guī)律可循;而從教學客體本身的個性體驗來說,他們又都遵循自我的“感覺的觸須”而進行認知。是感性,也是理性的統一過程。教學過程實現了從法則到運用、從主題到實現、從線上模擬到線下制作的課程目標。不僅讓學生踏實地學習知識,還緊扣實操訓練,在“設計色彩”知識點教授上做到自然過渡—過渡了學生從被動汲取色彩知識到主動使用色彩。
在整個服裝基礎教學體系中,每一門基礎課都非常重要,“設計色彩”這門課程在剛剛開始的服裝專業(yè)大一就儼然以待,何嘗不是對“服裝”與“設計”之間一個關系的說明。在“設計”中思考色彩,在“色彩”中思考設計,真正本著讓學生前后銜接單元課程、不割裂看待“設計色彩”這門課程的初衷,隨時兼顧“設計”的無處不在,也許才能不斷更新服裝專業(yè)學子們腦海中“何為‘設計’”的使命。
(文中的用圖均來自蘇州工藝美術職業(yè)技術學院服裝學院17/18/19級的學生課程作業(yè),在此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