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亞
(江蘇省鹽城技師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課程思政是將傳統(tǒng)思政教育與專業(yè)教學、課堂教學及師資隊伍建設對接,形成密集型與全方位并存、滲透型與一體化互進的全新教育模式[1]。抗瘧藥屬于化學治療藥,用于治療由瘧原蟲引發(fā)的瘧疾,在五年制高職藥物化學課程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以藥物化學課程為載體,結合抗瘧藥相關教學內容,探討在課程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在指導學生學好專業(yè)知識、掌握專業(yè)技能、拓展職業(yè)能力的同時,強化價值引領,促進學生更好地成長成人成才。
本教學案例選取的抗瘧藥,為高職藥物化學課程“化學治療藥”的教學內容之一,主要包括喹啉類、氨基嘧啶類、萜內酯類,與社會生活和人民健康關系密切,教學時長為1課時。通過本案例教學,讓學生熟悉抗瘧藥的結構類型,掌握青蒿素的理化性質,并通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實現立德樹人。
案例主題:春草鹿呦呦——以抗瘧藥為例。
臨床上,抗瘧藥首選藥物是青蒿素[2]。教學中,通過對瘧疾及抗瘧藥知識的介紹,讓學生了解瘧疾的發(fā)病原因與傳播途徑,認識抗瘧藥的結構類型,掌握青蒿素的理化性質,樹立生命健康觀和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2015年,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因創(chuàng)新性地從中草藥中分離得到抗瘧物質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可充分利用其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以及對國家和人民的使命感、責任感,從而實現知識傳播與價值引領的有機融合。
知識目標:介紹國內外瘧疾流行情況,了解瘧疾的發(fā)病原因、傳播途徑與危害性,認識抗瘧藥的結構類型,掌握青蒿素的理化性質。
能力目標:學會分析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理化性質與藥效之間的關系,理解青蒿素的結構修飾方法。
素質目標:強化生命健康觀念,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愛國主義情懷。
其中,教學重點是青蒿素的理化性質,教學難點是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理化性質與藥效之間的關系。
本案例教學對象為五年制高職二年級學生,他們初步具備基本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但學習新知識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總結能力等有待加強。教學實施過程中,一方面,根據學生思想活躍、接受能力強等特點,運用參與性教學方法;另一方面,利用學生世界觀正在形成、可塑性強的特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在此前提下,圍繞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在介紹抗瘧藥結構類型與理化性質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架構化學結構、理化性質與藥效的知識網絡;圍繞素質目標,結合“春草鹿呦呦”主題視頻,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青蒿素研究的時代背景與研究過程、研究方法、研究精神,讓學生更直觀、更深刻地感受屠呦呦團隊對人類健康做出的杰出貢獻,培養(yǎng)其家國情懷和敬業(yè)奉獻意識。
表1 抗瘧藥的教學設計
通過復習鞏固相關知識點,導入本部分的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素質目標,明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與難點。
瘧疾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重要寄生蟲病,其特點是傳染性強、傳播快、易反復,居寄生蟲病死亡譜之首,與結核病、艾滋病一起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列為全球三大公共衛(wèi)生問題。2018年,全球共發(fā)生2.28億瘧疾病例,導致40.5萬人死亡。
我國瘧疾流行歷史久遠,曾被列為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五大寄生蟲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瘧疾防治工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科研資源研究、控制瘧疾危害,成效顯著。特別是2010年國家啟動《中國消除瘧疾行動計劃》以來,已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qū)有效控制了瘧疾流行,2018年全國報告瘧疾病例2 678例,死亡數僅為7例[3]?;谝陨媳尘?,啟發(fā)學生思考:(1)瘧疾是一種什么???有哪些危害?(2)如何防治瘧疾?(3)我國在瘧疾防治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成就?
3.3.1 抗瘧藥的類型 本部分內容以知識講授為主。根據藥物結構不同,抗瘧藥一般分為3類,即喹啉類(包括奎寧和氯喹等)、氨基嘧啶類(如乙胺嘧啶)、萜內酯類(主要是青蒿素),在此基礎上簡要介紹奎寧、氯喹的結構特征及其抗瘧效果。
3.3.2 代表藥物 以常用抗瘧藥青蒿素為代表藥物,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綜合采用探究式、討論式、分析歸納等多種方法組織教學。
第一,提出問題:(1)青蒿素的研究背景是什么?(2)青蒿素的抗瘧作用是如何發(fā)現的?(3)青蒿素的結構與性質是什么?(4)青蒿素的藥理作用機制是什么?(5)青蒿素的結構與功能修飾是什么?
第二,組織學生帶著上述問題觀看視頻《春草鹿呦呦》,閱讀教材“代表藥物——青蒿素”及補充學材“屠呦呦與青蒿素”相關內容。
第三,學生自主學習相關材料后,組織討論。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凝練主旨的學習習慣,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分析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理化性質、作用機理、構效關系之間的關聯,架構知識網絡。通過分析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青蒿素的研究背景:20世紀60年代以前,瘧原蟲的耐藥性越來越明顯,美國做了很多嘗試,我國也篩選了上萬種化合物與中草藥,但均未取得明顯療效。1969年,39歲的屠呦呦負責組建“523”項目課題組,承擔“特殊歷史時期的國家任務——抗瘧中藥的研發(fā)”。
(2)青蒿素抗瘧作用的發(fā)現:屠呦呦頂著巨大壓力,帶領團隊迅速收集了2 000多種方藥,最終獲得了640方中藥抗瘧單驗方,并對其中200多種方藥開展實驗研究。屠呦呦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了“523”項目組,并從《肘后備急方》中得到靈感,利用現代醫(yī)學技術不斷改進提取方法,重新思考制藥方法。1971年10月,經過近200次實驗,成功發(fā)現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對瘧原蟲的抑制率十分明顯;1972年11月,又進一步從提取物有效部位中分離純化得到有效抗瘧單體——青蒿素,在此基礎上對其展開進一步研究。
(3)青蒿素的結構與性質:青蒿素屬萜內酯類,其主要結構特點是屬于過氧化物倍半萜,結構中含有過氧鍵、內酯結構。青蒿素的理化性質為無色、味苦,不溶于水而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機溶劑。
(4)青蒿素的藥理作用機制:青蒿素主要作用于瘧原蟲的膜系結構,通過自由基氧化作用干擾瘧原蟲的表膜——線粒體功能。
(5)青蒿素的結構與功能修飾:青蒿素難溶于水和油,影響療效,臨床主要用其衍生物對抗瘧疾。1992年,屠呦呦團隊制得了雙氫青蒿素,其抗瘧療效是青蒿素的10倍,可口服途徑給藥,且復發(fā)率明顯降低。隨后,我國科學家又對雙氫青蒿素進行甲基化,制得油溶性的蒿甲醚以及水溶性的青蒿琥珀單酯,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臨床,療效顯著。
組織學生完成課堂目標檢測題,結合答題情況進行拓展提升和總結評價,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內化和能力素質的提升。在此基礎上,反思課堂教學流程,持續(xù)改進教學方法。
課程思政就是要強化課程教學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4],本節(jié)課教學中的思政元素十分豐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與實施時,應突出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圍繞思想引領、知識傳授、能力提升“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充分挖掘和應用課程所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融思想教育于課程教學之中。在此基礎上,注意加強教學評價與反思,其中教學評價應側重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合作學習等環(huán)節(jié)的過程性評價,側重對學生課堂討論情況、作業(yè)完成情況等方面的學習效果評價,側重對照課程目標與教學要求、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教學目標達成度評價。教學反思則依據“評價—反饋—改進”機制,基于過程性、學習效果、目標達成度評價結果,持續(xù)改進教學方法。
通過分析抗瘧藥教學案例的設計與實施,我們認為:思政內容的滲透和融入,能夠有效引導學生認識瘧疾的危害性,強化生命健康觀念;引導學生分析青蒿素的化學結構、理化性質與藥效,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通過感動中國人物“屠呦呦與青蒿素”的事跡介紹,用榜樣的力量感召學生更好地成長成人成才,從而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保證課程教學目標的達成。
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實施課程思政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各門課程教師齊心協力,聚焦育人目標,挖掘思政元素,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強化情感體驗,將課程思政的價值引領順利轉化為學生自覺的道德行為,真正實現行知合一。因此筆者認為,所有任課教師都應挑起“思政擔”,構建覆蓋全員、全課程的大思政教育體系[5],堅持“專業(yè)課程德育”的核心理念,把德育核心思想有機分解到每一門專業(yè)課程中,充分體現每門課程的育人功能[6]。教師要牢固樹立課程育人的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育人能力,結合課程特點、教學內容、學生個性,保證思政教育的滲透性、針對性和有效性,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