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健芹
[摘? ? ? ? ?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利用網絡平臺助力集體備課,提高教學質量成了學校教研的新形勢。結合利用超星泛雅平臺集體備課的實踐,分析了利用平臺集體備課的背景,闡述了利用平臺集體備課的步驟,并針對利用平臺集體備課的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 ? 鍵? ?詞]? 集體備課;泛雅平臺;中職數(shù)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1)18-0214-02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各級各類部門對教育教研的重視度不斷提高,各類網絡教學平臺在日常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集體備課這種原有的教研方式也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形成了一種新的模式。數(shù)學作為中職校的公共基礎課,課程量比較多,同一課程多名教師共同任教,教師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集體備課有利于拓寬思路,發(fā)揮集體智慧,做到資源共享,提高中職數(shù)學的教學質量。
一、利用平臺集體備課的背景
傳統(tǒng)的集體備課要定時間、定地點,一個教研組的同科教師集中在一起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探討。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由于各種原因,很難保證擁有許多共同的時間來集體備課。以我校昆山二中專的職一年級為例,我校共有21個職一班級,這些班級的數(shù)學課程現(xiàn)由不同系部的10名數(shù)學老師擔任,10名老師大部分同時還兼任其他年級的課程,每個老師每學期的平均任課班級為3個,每天課務量比較繁重,很難進行傳統(tǒng)的集中備課。信息化時代,網絡教學平臺為集體備課帶來了新的思路,利用網絡平臺,本校同課程教師之間、不同學校的同課程教師之間可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實現(xiàn)集體備課。教師之間的合作在網絡環(huán)境下得到實現(xiàn),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傳統(tǒng)集體備課無法比擬的效果。我校正在推廣使用的教學平臺是超星泛雅平臺,平臺支持多位老師共建一門課程,不同的教師可以同時對一門課程進行在線編輯和管理,這都為教師利用平臺進行集體備課提供了便利,基于這些功能,我們教研組多次組織了利用泛雅平臺進行集體備課。
二、利用平臺集體備課的探索
就如何利用泛雅平臺進行集體備課,我們數(shù)學教研組在學校引進平臺后開始進行探索和實踐,將集體備課分以下幾個步驟進行。
(一)組織教師,創(chuàng)建教研團隊
首先按照不同的年級,分別建立備課團隊。兼任多個年級課程的教師則可以參與多個團隊,但是由于精力原因,可以側重一個教研團隊。團隊中要注意新老教師的配比,老教師教學經驗豐富但是信息化操作較弱,年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強但是教學經驗不足,搭配在一起可以相互促進。確立教研團隊的負責人,負責人在平臺上建立課程門戶,加入團隊教師,并對團隊成員進行分工協(xié)作:制訂備課計劃,每一個章節(jié),哪些教師進行主備,哪些老師進行資源的整合,哪些教師負責題庫的整理,哪些老師進行平臺的建設。
(二)集體研討,完成課程內容建設
利用平臺進行集體備課不是單純地寫教案、做PPT,網上搜集一些資料合在一起把平臺上的內容填滿就是完成任務,集體備課最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要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情況、如何突破重難點等進行分析研討,通過集體研討不斷地改進完善教學設計,完成平臺建設。
1.教學設計個性和共性并存
集體備課,肯定要有很多的統(tǒng)一性:統(tǒng)一教學目標、進度、教案格式、資料使用等。但是中職數(shù)學不同于普高數(shù)學,中職校學生專業(yè)不同,為了能與不同專業(yè)進行融合,教學團隊在備課時不能一概而論,要針對專業(yè)情況進行研討。比如我們集體備課團隊備“指數(shù)函數(shù)”這一課時,在課程導入的設計上進行了分類,首先以莊子語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作為導入案例,又針對不同專業(yè)設計了不同的導入情境:計算機專業(yè)以計算機病毒的傳播進行導入;金融專業(yè)則以微信營銷手段進行導入;汽修專業(yè)則以汽車折舊作為導入……這樣,雖然是集體備課,但是做到既有共性,又有個性。
2.利用信息化突破重難點
中職生的函數(shù)作圖能力一向是弱點,針對這一情況,在“函數(shù)的單調性”這一課上,利用圖像判斷單調性這一設計上,研討時老教師覺得學生作圖能力差,耗時長,可以跳過學生動手作圖觀察圖像環(huán)節(jié),直接告訴學生結論。團隊中的年輕教師提出可以把信息技術融入課程,嘗試讓學生用手機GGB軟件作圖進行探究,并向團隊成員介紹了手機GGB軟件的使用方法,團隊嘗試后認為方法簡單高效,于是采納意見,對教學設計內容進行修改,加入了手機GGB使用的微課,課中探究讓學生用GGB作圖探究,突破難點。
3.建立題庫,及時反饋實現(xiàn)分層
對于數(shù)學課程來說,檢驗學生學習效果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利用典型習題來測驗。傳統(tǒng)的課堂檢測環(huán)節(jié),教師是很難面面俱到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有時候需要通過課后作業(yè)反饋才能了解課上的學習效果。在集體備課搭建了課程平臺后,將典型習題放入學習通平臺的題庫,課堂檢測從題庫中選題,利用學習通及時反饋的功能,可以快速了解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及時針對反饋情況進行分析講解。另外針對不同層次、不同班級、不同專業(yè)的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的要求可能不同,可以選擇難度不同、要求不同的題目,實現(xiàn)分層。
(三)利用平臺,通過翻轉課堂進行信息化教學
在平臺上完成線上課程的建設,不是集體備課的目的,集體備課的最終目的是要把在平臺建好的課程資源應用在教學中,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利用泛雅平臺集體備課不同于傳統(tǒng)集體備課,超星泛雅的“一平三端”為翻轉課堂創(chuàng)造了條件。教師團隊在平臺集體備課,整合課程資源,將數(shù)學課程的許多知識點用微課的形式在平臺展示,學生可以利用手機端在學習通上進行課前學習,完成相應知識點的練習后,教師從超星管理端的答題數(shù)據查看學生的反饋情況,在課中根據反饋側重講解某些知識點,利用信息化手段來促進學生學習。如,在教學中進行游戲互動,組織小組競賽等活動來增加數(shù)學趣味,在課堂中用手機軟件探究函數(shù)的圖像性質,利用軟件進行幾何體全方位展示拓寬學生的空間想象力等,完成翻轉課堂。
(四)實踐反饋,不斷改進完善
教師集體備課完成線上平臺的建設后,不代表就一勞永逸了,還要根據在教學中的應用反饋,繼續(xù)不斷地完善更新,精細化每一個內容。比如在每一次考試后,把試題導入題庫,教學中發(fā)現(xiàn)原有教學設計上的問題或是有更好的想法及時提出在平臺內容上標注更新。我們通過集體備課在超星搭建的課程,為線上教學提供了平臺和資源,去年年初接近兩個月的線上學習,學生點擊率達到30多萬,平臺的資源也得到了完善,團隊老師結合實際,在教學中加入了時事新聞,如在講解等比數(shù)列時,以病毒的復制作為情境導入;在指數(shù)函數(shù)的應用上則引導學生利用指數(shù)模型分析病毒擴展的數(shù)據。另外,團隊的老師在公開課、教學大賽等活動中,也充分利用平臺資源,并對平臺內容進行改進。
(五)多種教學,做好備課
數(shù)學作為文化課之一,其中的每一個知識要點都值得學生對其做出深刻感悟。教學目標并不會因為教師的教學方式而有所改變,所有的課堂都是圍繞某一目標去進行的。在泛雅課堂上,教師對教學重難點內容做出分析?;趥鹘y(tǒng)課程教學,將其進行轉變。利用泛雅平臺上傳課程目標、課程重點難點,由傳統(tǒng)教學進行突破,做好備課體現(xiàn)。利用多媒體、微課等多種形式對此內容知識點做好分解,將備課內容與后續(xù)的執(zhí)教內容作出統(tǒng)一。例如,在備“等比數(shù)列”這一課程時,在預習以及分解的基礎上,教師可比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在備課課件上直接給出等比數(shù)列的相關定義:an+1/an=q(q≠0)。學生在自主查閱課件時會顯得非常活躍,他們會認真比對等比數(shù)列與等差數(shù)列的區(qū)別,并理解等比數(shù)列知識求解與等差數(shù)列知識求解的共同點。教師可以由此做好備課延伸,對課堂內容做好多方把握。
(六)多種練習模式,提高備課完善性
對于數(shù)學中的練習,同樣是學生的動手動腦環(huán)節(jié)。但是很多學生卻對此感到非常頭疼,利用好泛雅平臺,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可將一般的問題投放在手機或者電腦端,讓學生對其作出搶答。對于不同答案的學生,系統(tǒng)會給出相應的打分,并且每一位學生的分數(shù)也可以做到積累,這就提高了學生對于做題以及搶題的興趣,也增強了學生對數(shù)學知識的學習興趣。關于備課內容,在集體備課基礎上,應用泛雅平臺要根據班級特點寫出第一份教學方案,并隨時做好鞏固,讓備課組的教師進行聽課、評課,一起修改多媒體課件與教案。這時教師也可以防止答案雷同問題,將題目順序打亂,既節(jié)約了課堂時間,又幫助學生進步。快速投入知識點以及關鍵任務點的學習,在教授知識時,要講究嚴密性和規(guī)范性。
三、利用平臺集體備課的幾點建議
利用信息化平臺進行集體備課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有利于教育教研的開展。為了更好地利用平臺進行集體備課,鼓勵更多的老師參加集體備課,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利用平臺集體備課不能增加教師日常工作負擔
許多教師不愿意加入集體備課搭建平臺課程的團隊,是因為集體備課沒有減輕反而加重了教師的負擔,比如可能集體備課的教師在不同的系部、不同的學校,對于教學檢查有著不同的要求,這邊參與著平臺集體備課,那邊還要檢查個人的書面教案等。
(二)教師個人不斷提高教研能力和信息技術素養(yǎng)
集體備課不能總是某幾個教師主備,也不能出現(xiàn)集體備課中的信息化手段由于教師個人的信息技術能力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實現(xiàn),只有每個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研能力和信息技術素養(yǎng),才能通過集體備課共同進步。
(三)利用平臺集體備課不能流于形式
利用平臺當然有利于網絡集體備課的開展,不能只注意形式,網上搜集資料,把參差不齊的個人教案集中在一起,造成集體備課沒有統(tǒng)一性,變成了一鍋大雜燴;不能分工以后沒有合作,很多事情由負責人一人決定,其他人很少發(fā)布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而是要不斷地總結反思,集思廣益、群策群力。
蕭伯納說: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我們彼此交換,每人還是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我們彼此交換,我們就有了兩種思想,甚至更多。集體備課就是教師教育思想的碰撞和交換,通過集體備課發(fā)揮團隊合作精神,博采眾長,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梢哉f集體備課是促進教師團隊發(fā)展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
參考文獻:
[1]茆曉明.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集體備課的幾點思考[J].江蘇教育,2015(46):57-58.
[2]郭安會.教育信息化對提升集體備課有效性的研究[J]教育,2017(3):106.
[3]杜雅迪.淺談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中職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J]. 科技展望,2015(16):9.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