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明
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人民法院作為國家的司法機關,既承擔司法審判工作,也有保證憲法實施的憲法義務。在一定意義上,人民法院適用其他法律進行審判,本身是對憲法的間接實施。法院能否直接的方式實施憲法?則存在較大爭議。法院直接實施憲法,讓憲法的指導思想、憲法原則、憲法規(guī)范直接進入法院的判決書,是憲法實施的重要方式,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具有突出的現(xiàn)實意義。但法院如何直接實施憲法,則屬于憲法解釋范疇的問題,應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對法院直接實施憲法的問題進行規(guī)范。
習總書記多次指出:憲法的生命在于實施,憲法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只有憲法真正得到實施,憲法的原則和內容真正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實現(xiàn),憲法才不是“閑法”,其根本法的地位和最高法的效力才能真正得到落實。“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新十六字方針是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方式,也是建設法治國家,實現(xiàn)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作為法治實踐的內容,憲法的具體實施當然也離不開這四個方面。如果說立法是憲法實施的重要前提,那么,司法就是實施憲法的重要保障。憲法在序言中指出憲法主體都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人民法院是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國家司法機關,理所當然擔負著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毋庸置疑,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是法律實施的重要方式,而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其他法律以憲法為依據,憲法是其他法律的“母法”,因此,人民法院適用其他法律進行審判,本身就是對憲法的間接實施。同時,人民法院堅持依法獨立審判、司法公開、司法公正、乃至于法官的憲法宣誓都是憲法實施的重要內容。但是,法院能否以直接的方式實施憲法?尤其是法院的判決書能否直接援引憲法?對此,學術界多有理論爭議。司法實踐中,法官們偶有嘗試,而最高人民法院的態(tài)度又多次反復。筆者認為,讓憲法的指導思想、憲法原則、憲法規(guī)范直接進入法院的判決書,是憲法實施的一種重要方式,對于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培育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具有突出的現(xiàn)實意義。人民法院以直接的方式實施憲法,不僅必要而且可行。
如何理解“人民法院直接實施憲法”
法院對案件的審理,是一個典型的三段論邏輯推理過程,裁判結果的正確性,一方面取決于事實真相的查明程度,另一方面取決于是否正確的適用法律。在案件判決過程中,能否直接適用憲法,一度是學界討論的熱點。尤其是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齊玉苓案件的批復后,更是把法院適用憲法的問題的討論推上了高潮。學界關于法院適用憲法的問題的爭論,集中于以下方面:首先是法院能否進行合憲性審查?其次,是在沒有法律規(guī)范時,法院是否可以單獨以憲法作為裁判依據進行法律適用?第三,人民在裁判中,是否可以同時引用憲法規(guī)范和法律規(guī)范作為裁判依據?第四,人民法院能否在裁判理由部分通過闡釋憲法原理來對法律規(guī)范作出理解?
筆者認為,“人民法院直接實施憲法”并非進行合憲性審查,而應理解為在具體的個案中,根據案件審理的需要,在法院的司法裁判中援引憲法規(guī)范、或根據憲法精神,結合案情詮釋法律,對法律做出合憲性的解釋。
合憲性審查問題與憲法規(guī)定的國家權力結構密切相關,在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全國人大及其人大常委會行使監(jiān)督憲法實施的職權,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解釋憲法的職權。人民法院既沒有違憲審查權,也沒有憲法解釋權。2018年,在對現(xiàn)行憲法進行第5次修正中,把“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的名稱更改為“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中共中央印發(fā)《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指出,這次更名是為了弘揚憲法精神,增強憲法意識,維護憲法權威,加強憲法實施和監(jiān)督,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我國憲法實施的重點已經轉向了全國人大及其合憲性審查的制度構建。
在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過程中,如果法院質疑作為裁判依據的法規(guī)、條例等與憲法或者法律相抵觸,導致案件無法繼續(xù)審理,根據《立法法》第九十九條的規(guī)定,可以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審查的書面要求,由人民代表大會的各專門委員會進行審查后提出意見。待權力機關審查后,繼續(xù)審理。
如果是“法律的規(guī)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或“法律制定后出現(xiàn)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根據《立法法》第四十五條的規(guī)定,此時法律解釋權也屬于全國人大常委會。
但是,作為審判機關,人民法院依法適用法律,在適用法律過程中,必然需要通過法律解釋的方法闡釋對法律規(guī)定的理解,而且這一理解必須建立在憲法之上,因此,在現(xiàn)行憲法規(guī)定的權力結構中,依據憲法對法律做出合理的理解,是法院實施憲法最典型的方式。
在現(xiàn)實實踐中,“人民法院直接實施憲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最高人民法院依據憲法規(guī)范或憲法精神以答復、批復等方式對各級法院提出的疑難問題進行指導。較為典型的如:1.985年11月21日頒布的《關于解放前勞動人民之間宅基地租賃契約是否承認和保護問題的批復》,分別依據1954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對土地租賃的不同規(guī)定,對集體土地的租賃關系是否保護作出指導性意見。2.1988年10月14日頒布的《關于雇工合同“工傷概不負責”是否有效的批復》,明確“工傷概不負責任”違反憲法和有關勞動保護法規(guī),對這種行為應認定無效。3.《關于錢伯春能否繼承和尚錢定安遺產的電話答復》(1986)民他字第63號,依據我國憲法、民法通則和繼承法的規(guī)定,確認和尚的繼承人依法可以繼承。4.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01]25號認為陳曉琪等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了齊玉苓受教育權,造成了具體的損害后果,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從這些指導性文件中可以看到,最高人民法院實際上早就開始依據我國憲法指導著審判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