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朵
這樣吃肉,為健康加分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在醫(yī)學期刊《BMC Medicine》上發(fā)表研究成果:非食肉者,尤其是純素食主義者,發(fā)生全骨折或髖部等某些特定部位的骨折的風險更高。
研究招募了約54898名參與者,分為肉食組、魚食組(不吃其他肉)、素食組(不吃肉或魚,但食用牛奶或雞蛋)和純素食主義組(不吃肉,魚,牛奶和蛋)。
在平均長達17.6年的隨訪期間,共發(fā)生了3941例骨折,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與食肉者相比,素食者全骨折的風險增加了11%,純素食主義者發(fā)生全骨折的風險會顯著增加50%。
與食肉者相比,食魚者、素食者和純素食主義者的髖部骨折風險分別增加了26%、25%和131%。
其他部位中,純素食者的腿部骨折和鎖骨、肋骨、椎骨等其他主要部位骨折的風險也均高于吃肉者,風險比分別為2.05、1.59、1.02和2.50。
總體而言,與吃肉者相比,不吃肉的參與者發(fā)生全面骨折和某些特定部位骨折的風險更高。
特別這6個時期要吃肉
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以及維生素A、B族維生素、鐵、鋅等營養(yǎng)素。
紅肉指的是在烹飪前呈現(xiàn)出紅色的肉,如豬肉、牛肉、羊肉等;白肉是烹飪之前顏色發(fā)白的肉,包括魚肉,禽(雞、鴨、鵝)肉及部分海產(chǎn)品。
紅肉肌肉纖維粗硬,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鐵、磷含量高,尤其是鐵,主要以血紅素鐵存在,是膳食鐵的優(yōu)質(zhì)來源。紅肉還是維A、維D和B族維生素的好來源,但紅肉中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較高。
魚、禽類等白肉肌肉纖維細膩,脂肪含量相對較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一些深海魚、貝類肉還有EPA、DHA等營養(yǎng)元素,是紅肉中沒有的,對預防血脂異常和心腦血管疾病等有重要作用。
不吃肉或攝入不足則可能會讓免疫力降低、記憶力衰退、內(nèi)分泌失調(diào),還會導致缺血性貧血,皮膚變干燥、粗糙……
處于以下幾個時期的人,應該適量多吃點肉:
1. 缺鐵性貧血期
患者應增加瘦牛肉、瘦豬肉、瘦羊肉的攝入。
2. 生長發(fā)育期
兒童青少年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營養(yǎng)素的需求量高于成年人,膳食中不能少了肉類,且紅肉白肉都要吃。
3. 孕期
建議孕婦從孕中期開始每天增加50克動物性食物,孕晚期每天增加125克,建議每周食用2~3次魚類。如孕婦肥胖,患高血壓、糖尿病,則應在醫(yī)師指導下飲食。
4. 哺乳期
每天應比孕前增加約80克的動物性食物,但如果媽媽飲食過于油膩,乳汁脂肪含量就會升高,寶寶較易長胖。
5. 減肥期
不吃肉會造成皮膚黯淡松弛,建議減肥者不必減少動物性食物,白天適量吃些瘦牛肉、去皮雞肉等脂肪含量較少的肉類。
6. 健身期
長時間運動會使肌肉處于分解狀態(tài),需及時攝入優(yōu)質(zhì)蛋白為肌肉修復提供原料,但不要過量吃肉和蛋白粉。
這樣吃肉,為健康減分
《英國醫(yī)學委員會內(nèi)科學(BMC Medicine)》期刊刊登英國牛津大學一項研究顯示,每天吃肉過量,會增加循環(huán)系統(tǒng)疾病、呼吸系統(tǒng)疾病、消化系統(tǒng)疾病、泌尿生殖系統(tǒng)疾病、關(guān)節(jié)疾病等風險。該研究也是首次評估25種非癌癥疾病與肉類攝入量的關(guān)系。
根據(jù)《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每周吃魚280~525g,畜禽肉280~525g,蛋類280~350g,平均每天攝入總量120~200g。
食肉一旦超過上限,就有健康風險,具體表現(xiàn)如下:
1. 每天多吃20克加工肉類
肺炎發(fā)病風險增加23%,糖尿病發(fā)病風險增加21%,缺血性中風發(fā)病風險增加17%,靜脈血栓栓塞、結(jié)腸息肉、腦血管疾病等的發(fā)病風險也會增加8%~10%。
2. 每天多吃30克禽肉
胃食管反流病、糖尿病、胃炎和十二指腸炎、膽囊病的發(fā)病風險分別升高17%、14%、12%、11%。
3. 每天多吃50克紅肉
患肺炎的風險升高了22%,患糖尿病的風險升高21%,患結(jié)腸憩室病的風險升高17%,患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升高16%,患尿路感染和結(jié)腸息肉的風險分別升高9%和8%。
每天多吃三五十克的肉,不僅會熱量超標,導致肥胖或超重,過多的蛋白和脂類在體內(nèi)日積月累,還可能引發(fā)代謝性疾病。
加工肉:含亞硝酸鹽,多吃致癌
加工肉包括香腸制品、火腿制品、腌臘制品、醬鹵制品、熏燒制品、油炸制品等十大類。它一般含有亞硝酸鹽,亞硝酸鹽遇到蛋白里的胺,會變成亞硝胺,長期吃會有致癌風險。
紅肉:脂肪蛋白含量高,加重代謝負擔
牛津大學研究小組認為,攝入過多紅肉會增加患缺血性心臟病的風險,因為它們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酸。其中,豬肉含量最高,羊肉次之,牛肉最低。
紅肉能量高,脂肪和蛋白質(zhì)含量高,長期吃太多,肝、腎代謝負擔會非常重。
研究還發(fā)現(xiàn),哺乳動物肉的細胞含有一種名為Neu5Gc的分子,長期過量吃肉,這些分子會大量黏附在人體細胞(尤其是肺部的細胞)表面的多糖分子上,人體會動用更多抗體來識別外來分子,進而引發(fā)炎癥。
禽肉:易滋生細菌,損傷胃腸道
通常認為,吃白肉比吃紅肉好,吃魚肉比吃禽肉好,但《美國臨床營養(yǎng)學》雜志上一項研究指出,當白肉和紅肉的飽和脂肪含量水平相當時,它們對壞膽固醇水平的影響一樣。
牛津大學新研究指出,禽肉容易因處理或烹調(diào)不當而滋生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腸疾病。
禽肉攝入過多與糖尿病發(fā)病相關(guān),是因為肉中血紅素鐵含量過高,促進羥自由基形成,損害胰腺β細胞及胰島素的合成。
健康吃肉的4個原則
1. 攝入量因人而異
老年人基礎(chǔ)代謝率在下降,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也逐漸變?nèi)?,建議吃肉量接近膳食指南的偏下線比較適宜,比如一天一兩左右的紅肉,一兩左右的魚蝦。
年輕人或運動量比較大的人,吃肉可以接近推薦量的上限,比如每天吃一兩半的畜禽肉,一兩半的魚蝦肉。
患有肥胖、三高等慢性病的人,最好少吃肉,以豆制品代之。
2. 調(diào)整紅白肉比例
吃肉建議首選魚肉,然后是禽類,最后是紅肉。白肉的脂肪含量更低、蛋白質(zhì)含量高,吃紅肉則更易脂肪和熱量攝入過多,而白肉的肉質(zhì)更加細膩,更易消化。
將肉類分散在每天各餐中,避免集中食用。建議正餐中都要吃些肉食,豬、牛、羊、雞、鴨、鵝可以換著吃,白肉的比例多些。需注意的是,晚上最好少吃紅肉。
3. 加工肉類要少吃
熏肉、臘肉等這種肉含有大量的膽固醇和飽和脂肪,容易阻塞血管。這類肉中亞硝酸鹽含量較高,建議減少食用頻次。
烤肉在高溫下直接燃燒,被分解的脂肪滴在炭上,再與肉類蛋白質(zhì)結(jié)合,產(chǎn)生“苯并芘”強致癌物,常吃會嚴重損害健康。如果要吃烤肉,最好用綠葉菜包著,并減少食用頻次
4. 選對烹飪方法
烹飪?nèi)馐紫纫⒁庾鍪欤詺⑺兰毦?,并要清淡少油,多蒸、煮、燉、鹵、汆、拌,少煎、炸、炒,盡量采用低溫烹調(diào)。
注意葷素營養(yǎng)搭配,比如可把肉煮好后切成肉絲或肉片,和焯好的豆芽、西蘭花等蔬菜拌在一起吃,夏天也可做成涼拌菜,既保證營養(yǎng)充足,還不易長胖。
責編/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