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潔
【摘要】韓綜《新西游記》迄今為止已播出八季,每一季都在受眾的翹首盼望中開始,也在受眾的依依不舍中結束,其俘獲的不僅是本國受眾的喜愛,海外尤其是中國觀眾對其也是狂熱追捧。那作為一檔國外綜藝節(jié)目,《新西游記》緣何這般深受海外受眾喜愛?本文試從現(xiàn)代闡釋學的視角,運用闡釋學的“前理解”與“視域融合”相關理論來對《新西游記》造成的海外良好傳播效果動因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西游記》;視域融合;前理解;審美期待
中圖分類號:J9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011..075
《新西游記》是2015年由韓國TVN電視臺推出、韓國著名綜藝導演羅英錫制作的一檔實景真人秀類節(jié)目。因節(jié)目主持人姜虎東、李秀根在此之前因自身失誤受到巨大的輿論壓力,而在中國的《西游記》中豬八戒和沙僧也是因犯錯被貶下天庭,于是羅英錫導演便借用《西游記》中“修行”的意義來完成這次旅行。節(jié)目最初是在網絡平臺推出,但由于后續(xù)觀眾反響超出預期,便改為由電視臺播放。前七季節(jié)目內容持續(xù)的高品質保證為《新西游記》奠定了堅實的受眾基礎,是以今年10月上線的第八季一經出現(xiàn)在受眾視野中時,期待與欣喜便成了受眾對于這部綜藝的普遍態(tài)度。
1. 闡釋學在文本中的應用
“闡釋學(Hermeneutics),即宣告、口譯、闡釋和解釋的技術?!标U釋學這一詞源于古希臘神話中信使“赫耳默斯”,而其理論來源可追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對《圣經》、《羅馬法》等古典的解讀,在闡釋學從古代到現(xiàn)代這一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其作為一門關于理解與解釋的學科經歷了六次性質和作用上的規(guī)定。在20世紀,闡釋學更是迎來一次根本意義上的轉折,也就是從認識論到哲學本體論的轉向。而當今社會經濟的快速增長,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大量學科專業(yè)與闡釋學“聯(lián)誼”,使闡釋學研究從哲學擴張到影視學、文學、傳播學等各個學科門類之中,成為理解解釋各類文本意義的最佳理論依據(jù)。
受眾在面對一個未知文本時,總是會結合自己過往的經歷以及已有的經驗知識在當下的處境中去理解文本,而制作者在對文本進行編碼組合時,也總是會融入個人的看法與經驗。也就是說,無論是理解者還是被理解對象都擁有自己的視界,而受眾對文本進行解讀的行為,并不是完全的拋棄自身視角而進入到文本世界中,而是將兩者視界合理融合在一起,從而達到一個新視界。也正如闡釋學集大成者伽達默爾所說:“理解是將自己置于傳統(tǒng)的過程中,在這過程中過去和現(xiàn)在不斷融合。”這樣一來受眾對文本的理解,其實也就是這樣一個理解者與被理解者兩者視域融合的過程。具體到綜藝節(jié)目中來,是指節(jié)目作為一類文本,同受眾一樣受歷史環(huán)境、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有著自身獨特的“前理解”。受眾觀看綜藝的行為,不僅是受眾對節(jié)目文本理解的過程,也是兩者之間所持視域的融合,產生新前見的方式。而受眾是否喜愛并接受節(jié)目,則取決于受眾對節(jié)目的理解水平,也就是雙方視域融合的程度甚至是視域能否成功融合的問題。
2. “前理解”:接受者的選擇
“前理解”包括“前有”、“前見”和“前把握”三個要素,它是海德格爾所提出的理解文本的一個重要條件,是指理解者在解讀文本時存在著一種先行立場與視角也就是先入之見,他們在開始對文本進行解讀時,會結合自己的過往經歷與生活經驗,在腦海中賴以形成的思想價值觀念中進行理解認識。因此,一切解讀都是在預設的歷史理解中活動,受眾對于任何節(jié)目的態(tài)度也拋不開既定的視野。因而對于韓國綜藝《新西游記》來說,他的播出在海外尤其是中國受眾中獲得良好反應的原因,是基于中國與韓國同屬東亞文化圈,相比歐美文化,中國的受眾顯然更容易接受韓流文化的傳播。有著這一基礎,再加上韓流文化在海外的傳播以及節(jié)目導演給人的先見印象,中國受眾對韓國綜藝乃至韓國的了解都有了一種“前意識”,那么在這種先入之見的框架中,《新西游記》也更易被中國受眾所接受。
2.1 韓流文化的涵化效應
韓國的娛樂產業(yè)十分發(fā)達,因其獨特的偶像培養(yǎng)模式、搞笑真實的綜藝以及精彩纏綿的電視劇而受到中國受眾的普遍關注,在韓流文化席卷全球的21世紀,網生代們作為新媒體的主要受眾群體,深受其影響,部分海外受眾甚至作為韓國明星的粉絲群體活躍在各大論壇中。韓劇與韓國偶像長期的文化輸出,給海外受眾提供了眾多了解韓國文化的渠道,并且海外受眾在其涵化作用下潛移默化的產生了一定的主觀意識,形成一種韓國綜藝“搞笑真實”、韓國明星沒有偶像包袱的先有認知。這樣的一種既定想法在受眾進行下一次的新文本解讀中會被不自覺地帶入,并且影響新文本的理解形式,因此對于綜藝《新西游記》的出現(xiàn)也更容易接受。而且《新西游記》中李秀根、姜虎東、殷志源、宋閔浩、曺圭賢等主持人在參加節(jié)目之前就活躍于媒介屏幕之上,頻繁的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之中。其中曺圭賢和宋閔浩作為流量偶像,更是曾多次在海外舉辦演唱會的韓國著名偶像團體成員,受眾在看節(jié)目時更會產生一種熟悉感,對主持人已然形成的看法會隨著受眾與新節(jié)目互動時被帶入。是以受眾對于《新西游記》的接受度也較高,節(jié)目在海外的傳播影響力也因此達到最大化。
2.2 節(jié)目導演導致受眾期待視野的關注
德國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姚斯提出了“期待視野”這一概念,期待視野是指接受者在以往的藝術作品鑒賞中所積累的審美經驗,過往的藝術鑒賞實踐活動為接受者積淀了獨特的美學風格與審美價值認識,因而接受者會抱有一定的審美期待來對藝術作品進行解讀。然而接受者的期待視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每一次對藝術作品的詮釋后接受者都會拓寬自身視野,形成新的前結構,以便于下一次對于藝術作品的解讀達到最佳狀態(tài)。所以說,每一次綜藝節(jié)目的文本理解都是基于接受者也就是受眾的期待視野,期待視野中的先在經驗結構影響著受眾對于新文本的詮釋與解讀。
羅英錫導演作為韓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綜藝導演,制作了一系列既有創(chuàng)新理念又獨具特色的綜藝節(jié)目。如主打治愈都市人疲憊心靈回鄉(xiāng)緩解快節(jié)奏生活的《三時三餐》系列、將韓國美食推向世界各地的《尹食堂》等,羅英錫制作的綜藝節(jié)目都精確瞄準社會焦慮,并在此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特的、具有受眾辨識度的節(jié)目風格。羅英錫制作的一系列節(jié)目的內容設置也有別于其他有著繁瑣復雜敘事以及緊張刺激的游戲競技綜藝,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的自我需求與心理欲望,節(jié)目內容高質量保證不僅為單個節(jié)目贏得了高收視與好口碑,還使這一系列節(jié)目的導演羅英錫的節(jié)目制作風格在受眾心中形成整體印象,受眾從以往系列綜藝文本中積累的審美經驗逐漸形成對于“羅英錫綜藝”的潛意識期待。而羅英錫導演更是依據(jù)受眾的審美期待與審美需求,了解其期待視野,延續(xù)自身“羅羅導演”獨特的綜藝風格,跟緊社會熱點,推出了廣受好評的《新西游記》,而這也正是《新西游記》一經播出便在粉絲群體乃至普通受眾群體中引起良好反響的主要原因。
3. “視域融合”:受眾與文本的一次完美對話
“視域融合”是伽達默爾提出的有關闡釋學的核心概念,“視域”也即“眼界”或“視野”,伽達默爾認為,每個人受傳統(tǒng)、文化和生活經驗的影響,都會形成一種看待事物的獨特而有限的視角,在面對陌生文本開展理解實踐時,理解者不是消除自身的視界走入文本所建構的歷史視域之中,而是在理解的過程中,將自我與文本進行交流,消除自我與他者、現(xiàn)在與歷史的對立,產生一個新的自我。而理解者原有的視域和先見也在與他者的對話互動中獲得新的理解知識,而理解者與文本之間視域的融合就是一次接受者對于文本有著嶄新理解、產生全新意義的一個過程。
對于韓國綜藝文本來說,中國受眾和《新西游記》在進行互動時,都以自身所持視域去進行對話,盡管兩者所處境域不同,但對有著韓綜“前理解”的部分中國受眾而言,理解《新西游記》沒有絲毫障礙,因為在節(jié)目中受眾能尋找到與自身視域契合的信息。例如第八季中受眾早已耳熟能詳?shù)某燥垥r進行的人物問答游戲,以及熟悉羅英錫pd套路的獲勝者才能吃到早餐的“起床游戲”。當這些熟識的游戲畫面開始時,受眾在期待中便也自然而然的進入到能使其愉悅放松的文本中。也就是說,中國受眾的視域與《新西游記》所要傳達的信息實現(xiàn)了有效的融合,因而《新西游記》才得以在中國受到熱烈反響。
但《新西游記》與中國受眾之間視域的成功融合不僅僅是由于兩者先見的完全貼合,也是因為雙方對話過程中對于異質性因素的完美接受。正是這樣一個融合過程,致使受眾在與文本信息交流的過程中也無形拓寬了自身原有的視野。例如《新西游記》第八季所創(chuàng)新的“訓民正音”游戲。起初受眾對于“訓民正音”游戲的反應也和主持人一樣摸不著頭腦,在其后工作人員的介紹下才明白這個游戲的初衷是由于韓國外來詞匯較多,為了讓國民能記住本土語言,因而羅英錫導演想到可以讓主持人們在游戲過程中不被允許使用任何英語詞匯,這既能讓媒介前的受眾意識到他們所要弘揚的傳統(tǒng)文化信息,也能在游戲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給受眾帶來新鮮體驗,收獲快樂。對于中國受眾來說,韓語本就是我們所不了解的領域,但是禁止英語詞匯出現(xiàn)的游戲規(guī)則簡單清晰,且英語對于大部分中國受眾而言頗具熟悉感,并且中國受眾也會結合自身的情況與觀看經驗去理解它。因此在“訓名正音”這個新游戲出現(xiàn)之后,盡管初始其對于中國來說是完全陌生的,但隨著節(jié)目的推進,受眾很輕易的便陷入到新游戲所營造的輕松搞笑氛圍中。
4. 中國綜藝制作的闡釋學理論借鑒
基于“前理解”與“視域融合”理論,中國綜藝節(jié)目制作的難點主要在于對受眾與文本雙方之間的對話關系。由于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的存在,受眾與節(jié)目制作者也就是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各自持有不同的視野,而視野并不是一成不變是處于流動狀態(tài),因而雙方對于同一事情的理解也抱有不同的前理解。是以文本若想充分表達意義,獲得理解者的認同,最關鍵的便是處理好雙方的前見解,使雙方對話過程中完成視域之間的融合。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綜藝的制作可以瞄準受眾與文本之間共通之處,利用先理解來彌合雙方之間的視域差異,讓受眾接受且待受眾對于文本給予認可時注入新信息,使兩者的原有視域融合被拓寬并進入到新視域之中,而理解文本意義的目的也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例如央視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節(jié)目借用中國詩詞這一受眾耳熟能詳?shù)膫鹘y(tǒng)元素,巧妙利用中國文化來處理受眾與文本的先理解結構,再加上使用具有典型性視域融合功效的大眾媒介來進行傳播,傳達了節(jié)目“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宗旨,
有效實現(xiàn)了受眾與節(jié)目文本之間的視域融合,促進理解新意義的產生,而節(jié)目也在受眾與文本的順利對話中得到不菲成績。
5. 總結
通過從闡釋學視角下分析《新西游記》廣受海外觀眾好評的動因可以發(fā)現(xiàn),受眾也就是理解者的“前理解”以及理解者與被理解者之間的“視域融合”程度是文本是否充分傳達其意義的關鍵因素。在對文本的解讀過程中,文本所持有的自身視野與理解者的先有意識共同發(fā)揮作用,影響理解活動。因而對于節(jié)目來說,處理好兩者的“先入之見”進而促使“視域融合”的成功,才能使節(jié)目煥發(fā)新生命,贏得掌聲。
參考文獻:
[1][德]狄爾泰.詮釋學的起源[M].見:洪漢鼎.理解與解釋闡釋學經典文選[M].上海:東方出版社,2001:2.
[2]王云琴.解釋學視閾下的影視翻拍熱[J].電影文學,2012(19):25-26.
[3]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第352頁。
[4]洪漢鼎.詮釋學:它的歷史和當代發(fā)展[M].人民出版社,2001.
[5]劉瑩瑩.從小說到電影——闡釋學視角下對《紅高粱》的主體性改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
[6]張隆溪.闡釋學與跨文化研究[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出版,2014-1,第33頁.
[7]吳兵東.從《007:大破天幕殺機》談電影跨文化視域融合[J].電影文學,2014(09):79-80.
[8]鄧春燕.視域融合理論下講好中國故事的路徑闡述[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9(06):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