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琰
摘 要:隨著教學理念和課程改革不斷推進,課本劇編演因其自身獨特的教學魅力成為教育改革發(fā)展的重要成果。課本劇編演活動中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組織協(xié)調能力、活動能力以及創(chuàng)造能力獲得了充分的發(fā)展,讓語文課堂教學充滿新鮮感、趣味性、形象性。文章圍繞課本劇編演展開討論,暢談課本劇編演對小學語文教學的意義和價值以及開展課本劇編演的有效途徑,以提升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課本劇;小學語文教學;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24X(2021)25-0035-02
引言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學生帶著積極飽滿的學習興趣主動對教材中的課文進行加工再創(chuàng)作,將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及教材的感悟以改寫成劇本和表演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讓語文課堂煥發(fā)出了新的活力。
一、課本劇編演融合到語文課堂教學的價值
(一)促進學生綜合能力提升
“大語文”教育觀下,課本劇編演活動的開展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途徑。課本劇融合了音樂、美術、舞蹈、文學等諸多學科的藝術元素,綜合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綜合感官。學生不僅要對課本進行改編,還要進行相應的展演,并融合多種藝術元素和學科知識用動作和表情傳達出故事情節(jié)和思想內容,力求創(chuàng)新實踐,來給觀者帶來不一樣的視聽體驗。學生參與到整個課本劇編演的過程中需要發(fā)揮多方面的說、唱、跳、演各種能力,對學生各方面的發(fā)展具有極大的教學價值。這種課本教學形式能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提升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在課本劇編演的學習過程中提升綜合素養(yǎng),運用各學科知識進行實踐。課本劇編演能歷練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社會化發(fā)展,學生需要根據不同的生活場景體驗各種社會角色,模仿某一職業(yè)角色的動作、語言和神態(tài),增加相應的社會技能,實現(xiàn)社會化的發(fā)展。
(二)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促進學生身心發(fā)展
教師挖掘戲劇藝術的價值,讓戲劇藝術點亮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內容,讓課本劇編演成為校園中亮麗的風景線。課本劇編演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改變被動開展寫作活動的模式,以積極主動的姿態(tài)研究課本劇,解讀人物的語言特點和心理變化,以自身的動作、表情、情感去詮釋課本劇,緩解學生學習的焦慮情緒,釋放生活中苦悶的情緒,有效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升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中更有自信和激情。學生在課本劇編演實踐中能發(fā)現(xiàn)自己能力的不足,進行自省,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和興趣。課本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適應學生思想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學生在課本劇編演中自我意識愈發(fā)強烈,明辨是非,在認識和探尋中滿足了其求知欲和展示欲,急需在各種課本劇中表現(xiàn)自我,在團隊活動中獲得心理滿足。
(三)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
各年齡段的小學生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已經初具雛形,語文教師可以重點挑選那些故事性較強,矛盾沖突較為激烈,思維拓展較為寬廣的內容以多種形式進行課本劇教學,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去設計課本劇,這樣,學生可以自由發(fā)揮。在設計課本劇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其自身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也有了可實踐的場所。學生在課本劇編演中進行各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在討論中不斷碰撞思維,啟發(fā)思維,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提取主要人物信息,再進行加工創(chuàng)造,可以實現(xiàn)從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邁進。學生在課本劇編演實踐中選擇和設計腳本,挑選演員,互相分角色,修改劇本,在排練中融入自己的想法,能促進思維能力不斷發(fā)展。
二、課本劇編演教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對課本劇編演認識不足,價值挖掘不夠
課本劇編演融入語文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已經得到了廣大師生的認可,很多學生也在編寫劇本、準備道具、組織排練的課本劇編演活動中有所收獲。但是,一些語文教師對課本劇編演的認知留存于表面,更多的是注重形式上的表演,而忽略在實踐中對課本劇編演價值的深度挖掘,把課本劇變成了閱讀課或者識字課,這樣大大降低了課本劇的趣味性。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即興表演,實踐課本知識,對這種劇本加工再創(chuàng)作的教學功能挖掘不足。其實,課本劇編演活動不是隨機或盲目的開展,而是在學生對課本內容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有益的增補和取舍,學生在對課文內容加工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賦予課本主題更深的意義,取得升華主題的效果。學生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在跟文本對話中讓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更飽滿生動,對課文情節(jié)和結構了然于心,將思想情感內化于心。
(二)課本劇教學的形式和內容過于單一
語文教師在開展課本劇編演時多會選擇有道德警示作用的文本或敘事類的文本,內容單一,活動形式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長此以往,會降低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小學生思維活躍,對事物充滿好奇,教師在課本劇編演中應該選擇多種類型的課本劇文本,利用多種主題的內容來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多角度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語文教師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各種類型的課本知識用戲劇表演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提高語文教材的審美價值,讓學生將閱讀內容編演成符合自己生活和情感的內容,促進學生全面感知主題,在團隊合作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三、課本劇編演和語文教學相結合的策略
(一)借助課本劇編演規(guī)范學生語言
課本劇編演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是為不同人物編對話,學生在這一學習過程中鍛煉的是口語交際能力、語言組織能力、語言表現(xiàn)力等。語文教師在課本劇編演的教學中以課本劇表演的形式關注學生語言基礎能力提升。例如,教學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小馬過河》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分別扮演老馬、小馬、老牛、松鼠的角色,并用日常對話的方式拓展內容。當學生梳理出整個故事發(fā)展順序后,教師引導學生想象小馬的動作和神態(tài),并用“連蹦帶跳”“憂心忡忡”“驚慌失措”“羞羞答答”等這類形容詞修飾句子,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幫助學生規(guī)范語言,豐富語言詞匯,掌握語言表達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