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陳德豐 編輯_方鳳燕
《民謠》像是一艘從水汽中緩緩駛出的烏篷船,自身后朝我們駛來。當我們盡力記住船上旅客的模樣,他們卻不斷地變換著服飾與樣貌,載著少年的記憶,繼續(xù)枕著狹長的歲月,消失在了前方的氤氳里,一去不返。
《民謠》的故事起于主人公少年王厚平回憶中的江南大隊。小說很巧妙地借用少年參與編寫大隊隊史的因緣,為讀者展現(xiàn)了他曾經(jīng)生活過的村莊和小鎮(zhèn),也是他回憶里塵封的世界。
王堯用了大半的篇幅介紹祖母家族史的斷裂和延續(xù),外公的革命史的建構和解構。祖輩們的往事,恰是少年探索和未知的外部世界。起初,少年對家族的過往抱有隱約的抵觸,甚至心生敵意。在他的眼中,祖母珍藏的箱子里的化妝品和日用品,以及父親曾經(jīng)的“少爺”稱謂,都象征著過去的糟粕,與其所處的時代號召和宣揚的理念格格不入。而應當稱頌和記掛的,是以勇子所在的生產(chǎn)大隊和從外鄉(xiāng)過來的探井隊為代表的奮斗、昂揚的工農(nóng)業(yè)理想。
“長幼常常是這樣,在長者越來越看輕往事時,幼者恰恰馱著他們的往事向前走?!卑殡S著祖輩們的凋零,少年逐漸完成了成長與蛻變,心智也漸漸從懵懂走向成熟。卷一中少年王厚平對外曾祖母西頭老太的去世顯得遲鈍而懵懂,到了卷四,卻對被女同學意外捂死的麻雀生出復雜的懊惱、愧疚與疼惜。他放下了自己初時對家族、對人性簡單而粗暴的理解,也對生與死,愛與恨,破與立有了全新的認知。
父輩們在回憶里對情分、生死的追憶與堪破,都在腳下的這片水鄉(xiāng)中落地生根。少年接過他們的傳承,在小鎮(zhèn)上踽踽前行,“小鎮(zhèn)上的他們不是我的記憶,我只是在記憶中與他們相遇了”。到了卷三的結尾,主人公已經(jīng)接受和內化了這份傳承:“我又毫無理由地想把一個村莊一個小鎮(zhèn)蛻變的歷史承擔下來,毫無理由地讓我的記憶在潮濕和陰郁中成為廢墟。我返回少年時的通道因此泥濘,但我已經(jīng)無法抽身而退?!?/p>
大多數(shù)情況下,小說需要依托情節(jié)的變化引人入勝,通過矛盾和沖突推動劇情,抑或是憑借貫穿始終的懸念,達到吸引讀者的目的。《民謠》作為風格獨特的小說,顯然不在此列。
王堯用二十年的時間,構建出他記憶中江南故鄉(xiāng)的點滴與片段,與其說這是一部小說,毋寧說這是他的一部散文集。小說從結構和敘述的鋪陳上,弱化了人物的出場鋪墊和邏輯關系上遞進的時間線。這種獨特的敘事方式,讓書中的不同章節(jié)具備了一定的獨立性,換言之,讀者甚至可以拋開先后順序,僅從文字上感受作者構繪的時代特征。
小說雖然有四卷,主人公完成了少年的成長與蛻變,但事實上,這個看似漫長而繁復的過程,都只發(fā)生在 1972年而已。對祖輩們的回溯和之后在中學時和同齡的少年們發(fā)生的故事,則是在大量的倒敘和插敘中完成的。這種時間和人物上的錯落感,又反過來烘托出《民謠》本身的文字魅力。
《民謠》的獨特非唯體現(xiàn)在風格上,在結構上亦是如此的。
小說主體的四卷之外,作者又輔以雜篇和外篇。雜篇和外篇中出現(xiàn)的倡議書、申請書、公開信以及托言楊老師所創(chuàng)作的短篇小說,其內容和行文方式,無一不彰顯著小說發(fā)生的年代特點。雜篇和外篇的語言風格和前四卷截然不同,也并非是對主體故事情節(jié)的追加與增補。
其背后的用意或許和淡化時間線和人物關系一樣,旨在令讀者著眼于小說發(fā)生的年代以及那個年代下誕生的人和事。形式不重要,敘事方式和人物關系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文字背后蘊依的人文情懷。
關于《民謠》是否為王堯的自傳體或半自傳體小說,似未有定論。他在后記中說,小說中的少年不是自己,卻又有自己身上的影子。
事實上,王堯想要在他的筆下展現(xiàn)的世界,并不止步于依托自己少年時的回憶所展開的鄉(xiāng)村生活。更是寄望于通過個人經(jīng)歷折射出那個時代的群體記憶。這種折射,并不意味著要像紀實文學那樣對過去事無巨細的描摹與還原,而是通過散文式的表述,務求建立“我”與歷史的某種聯(lián)系。王堯作為散文家,巧妙地借由主人公的神經(jīng)衰弱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我”在回溯和敘述這種聯(lián)系時,體現(xiàn)出的迷幻與詩性。卷四中張老師說“你睡不著覺時,想到的東西特別多,各種各樣的事都在你腦子里打架。正常的人只有一種思維,神經(jīng)衰弱了就不一樣”,仿佛借由小說中人物之口,為其上下文中體現(xiàn)出的語言風格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王堯在后記中說,《民謠》寫作的漫長過程中,數(shù)度中斷?;蛟S原因之一,是尋找和建立起“我”和歷史的聯(lián)系的過程散碎而又不連貫。連貫而綿密的寫作狀態(tài)對試圖構建這種聯(lián)系的人而言,往往可遇不可求。從最終成書的內容來看,這些細碎而精致的語言,如同記憶里的布片集腋成裘,再一點點被時間和歲月洗盡了時代的烙印。
《民謠》像是一艘從水汽中緩緩駛出的烏篷船,自身后朝我們駛來。當我們盡力記住船上旅客的模樣,他們卻不斷地變換著服飾與樣貌,載著少年的記憶,繼續(xù)枕著狹長的歲月,消失在了前方的氤氳里,一去不返。
《民謠》作者_王堯出版社_譯林出版社
這里有故事,但波瀾不驚;它從歷史走來,也脫胎于每個日常;散曲民謠中包裹著唱不盡的人事變遷與世情冷暖?!睹裰{》鋪寫一個少年的成長精神史,一個村莊的變遷發(fā)展史,一個民族的自我更新史。它以個體細微纖弱之小記憶,呈現(xiàn)時代的宏闊酷烈。
精彩書摘
我坐在碼頭上,太陽像一張薄薄的紙墊在屁股下。
外公和奶奶的故事不同,他們分別筑起了一條田埂和一條磚頭鋪成的街道,我沿著奶奶的街道摸到了以前鎮(zhèn)上的老屋,沿著外公的田埂回到了我現(xiàn)在的村莊。但我漸漸發(fā)現(xiàn)這兩條路是交叉的,村莊和那個小鎮(zhèn)有時重疊在一起。
我在石板街上見到的繁華和曾祖父眼里的繁華是不一樣的,石板街是萬花筒,即使我們倆都是順時針旋轉,我們看到的也是不同的亂花,何況我還習慣翻轉。
我和方小朵都知道,我們在以溫暖的方式漸漸地結束一段還沒有開始的感情。如果沒有可以預期的未來,就沒有開始,我們及時終止了最美好的一段記憶。當后來不動聲色地想起這些時,我發(fā)現(xiàn)我和方小朵在當時都是殘忍的。
《這里是中國2》作者_星球研究所出版社_中信出版社
全書包括連接、重組、家園、夢想四個部分,講述現(xiàn)代化進程之下,中國的地理變遷和中國人的創(chuàng)造。書中不僅有185 位攝影師、16 家機構提供的267 幅極致震撼攝影作品,還有80 張“基建狂魔”工程制圖,記錄了100年中國逆天改命的崛起之路。
《蜀人記:當代四川奇人錄》作者_蔣藍出版社_四川人民出版社
書里絕大多數(shù)為普通人,既彰顯了一種超越名利、盡一人之力與命運掰手腕、呵護生命的摯愛與尊嚴,又展示了當代四川人的勇氣、大愛與智慧。30 萬字的《蜀人記》是一本可以讓人一口氣讀完的書,更有“用文學捍衛(wèi)人物”的寫作尊嚴。
《四書通講》作者_劉強出版社_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四書”是研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者必讀的經(jīng)典。作者以“四書”等儒家經(jīng)典為中心,以“道”為紐帶,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家思想中蘊藏的“日用常行之道”,做了全面梳理和闡發(fā)。書中對古今、中西、人禽之辨的比較和分析,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悅讀
《鯨之殤》作者_【加】法利·莫厄特出版社_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母鯨被困海灣,救鯨之路一波三折,雄鯨卻一直在海灣外守候,不離不棄。在絕望與殘酷之外,又為本書增添了一抹溫馨而動人的色彩。非虛構的生態(tài)文學作品,真實記錄了加拿大極寒地區(qū)一頭被困母鯨的悲慘故事,全書溫馨與悲傷、殘酷與絕望相交織。
《麥田里的守望者》作者_【美】J.D.塞林格出版社_譯林出版社
1951年,在北美大陸上,一部名叫《麥田里的守望者》的小說誕生。此書一經(jīng)發(fā)表,便在美國文壇上引起轟動,之后在世界各地都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時至今日,這部小說依然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文學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受到青年讀者熱烈歡迎。
《反諷者說》作者_黃平出版社_上海文藝出版社
反諷在本書中不僅意味著一種特殊的修辭手段,而且意味著社會轉型過程邊緣群體的美學表征,在這個意義上,反諷美學是“局外人”的美學。作為參照,本書以代表性作品《花腔》與《大話西游》為例分析了反諷在純文學與大眾文化中的體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