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各國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人才國際化逐步提上議事日程,大學生國際化能力成為研究熱點,而其國際化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大學整體國際化水平和質量的關鍵。通過問卷形式調查研究黑龍江省五所高校語言類本科生的國際化能力現(xiàn)狀表明,黑龍江省語言類本科生的國際化能力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诖?,為了實質性地提高黑龍江省本科生的國際化能力水準,各大高校應該從學校、教師及學生的角度積極采取應對措施,以期滿足中國乃至全球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關鍵詞] 語言類本科生;國際化能力;現(xiàn)狀與對策
[基金項目] 2019年度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黑龍江省高校本科英語學習者國際化能力現(xiàn)狀調查研究”(19YYD227)
[作者簡介] 苑曉敏(1979—),女,山東安丘人,碩士,哈爾濱理工大學榮成學院外語系講師,主要從事英語翻譯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2.0?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674-9324(2021)27-0041-04? ? [收稿日期] 2021-05-29
一、研究背景
“一帶一路”倡議加強了我國與沿線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及文化交流與溝通,與此同時,人才國際化要求這個巨大挑戰(zhàn)也隨之出現(xiàn)。我國人才發(fā)展戰(zhàn)略要求培養(yǎng)大批掌握扎實專業(yè)知識,了解國際規(guī)則,具有較強動手和創(chuàng)新能力,能用外語進行專業(yè)性交流的高素質人才[1]。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大學作為世界知識的中心,必須要保證教學、科研及學術交流活動的國際化,而大學生作為大學中最核心的利益主體,其國際化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大學整體國際化水平和質量的關鍵?!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指出,要擴大我國的教育體制開放,運用各種途徑參與國際合作,以此塑造國際化視野更加開闊,熟練掌握運用國際規(guī)則,且有能力參與國際相關事務的人才。
雖然近幾年來大學生國際化能力或者高等教育國際化能力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問題,但是筆者查閱了大量的國內外文獻,并沒有發(fā)現(xiàn)有學者對這一概念進行清晰的界定,對其研究也不夠深入細致,而且更多的研究專注于國際化的“結果”。當今大學生國際化能力現(xiàn)狀如何、國際化能力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如何提高本科生的國際化能力等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日益增長的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大學國際化進程也逐漸加快,國家先后出臺各種優(yōu)惠政策吸引國際人才,比如招收外國留學生,鼓勵外國學者來我國研究學習、進行文化交流等。與此同時,開設各類國際化課程,更新國際化理念,逐漸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國際化之路。
黑龍江省作為我國沿邊開放的重要窗口,大學國際化速度發(fā)展迅速,其采取了眾多舉措促進高校及大學生的國際化。其中,為了符合“一帶一路”倡議需要,迅速建設一批具備國際溝通、交流能力的專業(yè)人才隊伍,精通外語并擁有良好的國際商務溝通能力,提高學生對國際商務交流、學術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靈活性和敏感性,已成為重中之重。
二、研究方法與數(shù)據(jù)
Schechter自1993年第一次提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實際目標是要幫助學生獲取在全球背景下的就業(yè)能力所需的知識和能力,即“國際能力”以來,研究者相繼提出一系列相關概念及框架,比如“國際視野”“國際意識”“國際競爭力”“世界公民”及國際能力三層結構模型等。我國學者曾基于WOS(Web of Science)對于教育國際化領域的研究進展與趨勢進行了可視化分析,并得出結論,認為當前世界范圍內教育國際化研究的熱點要集中在四個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高等教育國際化[2]。
根據(jù)前人的知識框架并借鑒研究成果,以及筆者對于國際化能力的理解,經由專家多次商榷修改,我校針對黑龍江省語言類本科生的國際能力設計了調查問卷,內容主要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學生的個人信息及家庭背景等基本情況,包
括性別、學校、專業(yè)、年級、成績及排名、父母受教育及從業(yè)情況、家庭收入等13個題項。因為本文重點研究語言類本科生的國際化能力,其中專業(yè)一項主要有三個選項,即英語專業(yè)類、商務英語專業(yè)類和其他外語類。
2.本科生國際化能力量表,包括國際化知識(1~8)、國際化技能(9~15)、國際化意識(16~22)、國際化價值觀(23~29)四個維度,一共29個題項。其中,國際化知識和技能屬于外顯的國際化能力,易于觀察和測量。國際化知識指的是國際前沿知識,包括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科學,以及各個專業(yè)領域的相關知識[3]。尊重各國文化差異,促進各國文化溝通,其前提條件是掌握各類國際化知識;國際化技能主要表現(xiàn)為各類外語聽、說、讀、寫、譯等技能,以及跨文化溝通能力[4]。如果缺失外語技能,那么在國際環(huán)境中,就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合作與交流。國際化意識與國際化價值觀屬于內隱的國際化能力,是應對外部大環(huán)境時所形成的價值觀和意識。其中,國際化意識指的是人們容納和接受世界多元文化,同時能夠做到寬容和理解,并能積極地就國際問題出謀劃策,主動貢獻自己的力量,傾向于國際合作,共同承擔解決世界問題,共同進步,主要包括對外開放意識、世界公民意識及合作意識等。
3.本科生國際化能力的影響因素量表,包括學校支持度(1~11)和學生國際參與度(12~19)。學校支持度指的是各大高校為促進大學生國際化發(fā)展所提供的有力支撐條件,例如是否開設國際化課程,國際貿易、國際商法等國際商務課程,以及國際注冊會計師或國際金融分析師之類的課程,許多以外文原版教材為課本的課程,是否采取國際化辦學,或者學校+外企合作模式,等等。而學生國際參與度指的是學生參加并且融入國際社會活動、學術活動的深度和廣度,例如是否經常參加有關國際化主題的講座和培訓,是否經常選修涉及其他國家政治、文化、歷史、經濟發(fā)展的課程,是否經常與外籍教師或者外籍留學生進行課外交流活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