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又存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共產黨100年披荊斬棘、櫛風沐雨的奮斗史就是一部精神發(fā)展史,也是一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革命史、教育史。那么,在新時代背景下,如何針對學生有效進行黨史教育呢?我結合自身從事二十多年思政課教學方面的實踐和經驗,談談對于開展黨史教育的意見和建議。
“學”:沉下心來好好學習黨史知識
講好黨史,首先要學好黨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閱讀黨史著作堪稱“地基”。學好黨史,并非僅僅是歷史課教師的任務,更是思政課教師的責任和使命。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教師要有歷史視野。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思政課教師的歷史視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華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會主義史,要有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斗爭史,要有中國共產黨近100年的奮斗史,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70年的發(fā)展史,要有改革開放40多年的實踐史……”其中,濃墨重彩地提到了百年黨史。黨的百年歷史蘊含著中國共產黨最寶貴的思想結晶和精神財富,在學習時要從中精選出最驚心動魄、最感人至深的紅色革命故事,挑選出最具影響力、最有代表性的革命人物,遴選出最有時代價值和意義的章節(jié)。避免面面俱到而無法把握重點,在學習中領悟到歷史事件表層下的深層次思想。
因此,思政課教師要帶頭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學習,用豐富的黨史知識和先進的思想武裝我們的頭腦。聽眾也許可以原諒我們的刻板、無趣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諒我們的不學無術。要認真閱讀四本“指定書目”——習近平《論中國共產黨歷史》《毛澤東 鄧小平 江澤民 胡錦濤關于中國共產黨歷史論述摘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中國共產黨簡史》。這四本書,背后凝結的是數(shù)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智慧和心血。只有沉下心來好好學習黨史知識,才能全面系統(tǒng)地弄清楚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進而舉一反三,增強歷史自覺,真正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才能發(fā)揮思政課培根鑄魂、啟智潤心的作用。
“講”:要講出氣壯山河的氣勢
思政課教師講授黨史時,決不能“念著稿子低著頭,全體聽眾都夢游”,而應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我們要講出黨史課應有的精彩和風骨,要講出氣壯山河、蕩氣回腸的氣勢,既要有“驚濤拍岸”的聲勢,又要有“潤物無聲”的效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大思政要善用之,講思政課不能拿著文件宣讀,沒有生命,干巴巴的?!吧讲辉诟?,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蔽覀兯颊n教師的情感就是那山中仙、水中龍。語言需要情真意切,交流需要發(fā)自肺腑,授課需要激情澎湃,課堂需要真情涌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深情地回憶了一件往事:1966年2月7日,《人民日報》刊登了穆青等同志撰寫的長篇通訊《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他當時在北京市八一學校上初中一年級,平時嚴肅的思政課張老師,在念這篇通訊的過程中幾度哽咽,尤其講到焦裕祿肝癌晚期仍堅持工作,疼痛難忍時用棍子、茶杯等硬物頂著肝部,以致藤椅右側被頂出一個大窟窿時,張老師泣不成聲,同學們也流下眼淚。這給當時仍處于少年時期的習近平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心靈受到極大的震撼。后來從政后,他曾多次前往蘭考縣焦裕祿同志紀念館進行瞻仰,焦裕祿鞠躬盡瘁、勤政為民的感人精神,始終是激勵習近平總書記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的不竭力量。
要練好“講”的真功夫,“最是情深能動人”,以情動情,用授課者的真情點燃聽課者的真情,進而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黨史課不是一節(jié)普通的歷史課,授課的目的應該是幫助受眾逐步樹立理想信念,堅定聽課者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這樣才會具有感召力,才能使黨史內容入腦入心、走心走深走實。
“看”:適當播放震撼人心的視頻
學生對兩件事特別感興趣,一個就是老師講自身的經歷,因為學生覺得老師有些神秘;還有一個就是看震撼人心的視頻。課堂上每當看視頻時,學生把燈一關,窗簾一拉,眼睛睜得大大的。所以,思政課教師講授黨史課時,可以嘗試播放一段與講授內容相關的震撼人心的視頻,以電影、電視劇和紀錄片等形式生動再現(xiàn)波瀾壯闊的黨的歷史,惟妙惟肖地描繪驚心動魄的戰(zhàn)斗場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喜聞樂見中培養(yǎng)學生在困難面前不畏艱險的英雄氣概,在危急關頭不怕犧牲的大無畏精神。
比如,講到“抗美援朝精神”時,教師不妨播放熱播電視劇《跨過鴨綠江》的視頻剪輯:1952年10月,為打擊盤踞在上甘嶺的美國和韓國軍隊,志愿軍第15軍29師87團9連戰(zhàn)士邱少云被選派參加潛伏部隊,并擔任了發(fā)起沖鋒后掃除障礙的爆破任務。敵機向他所在的潛伏區(qū)投擲燃燒彈,火勢蔓延到他身上,為了不暴露潛伏目標,邱少云任憑烈火燒焦身體也一動不動。他雙手深深地插進泥土里,身體緊緊地貼著地面,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壯烈犧牲。
我順勢拋出這樣一個問題:有人說,邱少云在戰(zhàn)場上沒有放一槍一炮,沒有打死一個敵人,更沒有炸毀一座碉堡。因此,他不算是一個英雄。你怎么看?引導學生認識到戰(zhàn)士邱少云為了勝利,忍受著常人無法忍受的痛苦,寧可被大火活活燒死,仍然堅持紋絲不動,這需要鋼鐵般的革命意志。這就是我們人民軍隊為什么能夠百戰(zhàn)百勝的軍魂,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軍魂,才能以劣質的裝備去抗擊武裝到牙齒的敵人,讓他們聞風喪膽,這也是我們永遠不該丟掉的精神財富!所以,盡管邱少云在戰(zhàn)場上沒有放一槍一炮,沒有打死一個敵人,更沒有炸毀一座碉堡,但他永遠是我們心目中當之無愧的英雄!
“誦”:適時朗誦詩詞作品增強感染力
詩詞,是從最真摯、最原始的人類情感中開出的花朵。影響大、傳播廣的黨的詩詞,無疑是革命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為傳承紅色精神、培育學生理想信念打開了一扇窗。
有一次講授黨史課時,我“故弄玄虛”地對學生說,大家請看:我手上拿著的是什么?學生說:石頭。我說:對,石頭。這是我上周赴南京出差時,帶回來的一種石頭,很特別,它色彩艷麗、光彩奪目,人們把它叫作——對,雨花石。那雨花石為什么如此絢麗,它有什么象征意義,大家知道嗎?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歸納說:正如剛才同學們所說的那樣,它象征著烈士的鮮血,象征著愛國和革命的傳統(tǒng),就是這樣一顆小小的石頭,靜靜地躺在泥土之中,但是它愿鋪起一條五彩的路,讓人們去迎接黎明、迎接勝利!在南京還有一個雨花臺,原本是高僧設壇講經的幽靜之地,后來卻成為國民黨屠殺共產黨人和愛國人士的刑場,在國民黨反動派統(tǒng)治中國的22年間,在雨花臺犧牲的愛國人士達10萬人。出生于湖北武昌的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惲代英,是中國共產黨早期青年運動領導人之一,也是武漢地區(qū)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人物,1931年就犧牲在雨花臺。課堂上,我激情滿懷地吟誦起惲代英犧牲前在監(jiān)獄所寫的《獄中詩》:“浪跡江湖憶舊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擯憂患尋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p>
通過吟誦革命詩詞,引導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篳路藍縷的奮斗歷程和凝聚的偉大力量,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新中國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倍加珍惜我們黨開創(chuàng)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而激勵學生立鴻鵠志、做奮斗者,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責任編輯/李慕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