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巖 湯淼
[摘 要] 在教育部提出“強化兩性一度,提高課程質量”的背景下,鑒于高校英語專業(yè)“英國文學”課程知識覆蓋面廣、作品的分析及解讀具有不唯一性、課堂教學時長不足以深入展開教學內容等特性,基于移動學習理論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在英語專業(yè)教學實踐過程中實現了知識覆蓋面最大化,拓展了學生的學習時間、空間、深度和廣度,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總結性和思辨性,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 移動學習;英國文學;混合式教學;實踐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21) 07-0096-03
一、移動學習理論應用的重要性
2018年教育部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要打造‘金課,合理提升學業(yè)挑戰(zhàn)度、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盵1]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的思想已經不再是以往的重全面、重基礎,而是要求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課程的難度、深度和廣度,留給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做好課上課下的銜接,在量上、在度上都有相應的提升,達到學習效果最優(yōu)化的目標。
在2020年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編著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指出“不斷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法。全面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深化人才培養(yǎng)體系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在英語教育教學中的運用,努力營造課外課內、線上線下、實體虛擬相結合的智能化教學環(huán)境?!盵2]
隨著教育部新的方針政策的制定,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中,移動學習理論也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高校英語教師開始在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技術以及網絡平臺進行實際的教學工作。移動學習是一種借助移動技術與移動設備,隨時隨地可以發(fā)生的學習形式。移動終端設備能夠有效呈現學習者所需要的學習內容,同時為師生雙向交流提供有效途徑。移動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習者為主體,不局限于特定的時間和空間,具有互動性和情景相關性的特征。[3]
二、高校英語專業(yè)“英國文學”開展混合式教學的必要性
(一)混合式教學的特點
混合式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不同,它是綜合運用不同的學習理論、不同的教學技術、教學手段來實施教學的一種策略。它是將傳統(tǒng)的面對面課堂教學與在線的網絡教學進行整合,借此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教學方式。在此過程中,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參與的積極性、思考的創(chuàng)新性,與此同時,發(fā)揮了教師對教學過程的把控性、對學生知識獲取的引導性。與傳統(tǒng)教學相比,混合式教學能夠實現教學手段的可視性、教學內容的延伸性、教學資源的共享性以及教學過程的靈活性?;旌鲜浇虒W不是簡簡單單的網絡技術加上實踐教學,而是以網絡技術為基礎的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旌鲜浇虒W是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多媒體的混合;是線上學習與線下課堂教學的混合;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和以教師為主導的混合;是學習者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混合;是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混合。[4]
(二)高校英語專業(yè)“英國文學”課的局限性
1.教材選用的局限性。英國的歷史悠久,高校的英國文學課程是從公元前600年講起,一直講到20世紀,跨度將近三千年。知識容量大、閱讀需求量大、理解難度大。不同的教材編纂者都只能根據教材編寫的總體思路來確定選讀的內容,和授課教師的教學目的有不能完全吻合之處,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選擇和本校學生需求契合度最高的文本進行講授。
2.教學時數的局限性。目前由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方案的不斷更新,英語專業(yè)面臨著顛覆性的改革,如學分壓縮、課時減少等。2017版人才培養(yǎng)方案中,每18學時為1學分,“英國文學”課程上下兩個學期共72學時,4學分。2020版人才培養(yǎng)方案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每16學時計為1學分,“英國文學”課程上下兩個學期共4學分,64學時。學分減少、課時減少,學生對課程的需求卻日益增高。
3.教學形式的局限性。高校的教育形式相對死板,傳統(tǒng)文學課堂“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已經使用多年,教師習慣性地講授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文學史的脈絡與發(fā)展淵源、作家的寫作特點、作品的主題和意義。學生被動地感知教師預設的知識。教師的教學形式缺少創(chuàng)新,學生的接受相對被動。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加“粉筆+黑板”式的教學模式,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不得不采取“滿堂灌”的單一教學方式,導致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少學習熱情,課上少見師生互動。
4.教學理念的局限性?!吨改稀分兄赋觥坝⒄Z教育本質上是人文教育,不能把英語僅僅視為一項技能,而忽視其人文社會科學的學科內涵?!庇捎诮虒W理念的局限性,在教學目標、畢業(yè)要求的設定上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學校以及教師往往更多地關注對學生語言技能的訓練,而對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辨能力和文學鑒賞能力則缺少有意識地培養(yǎng)。
5.教學評價的局限性。傳統(tǒng)的人才評價方式是“重結果輕過程”,所以,在對課程進行評價時,往往也只看課程期末考試的成績,過程性評價較少。教師對學習過程中學生對作家作品的理解情況缺少了解。
三、高校英語專業(yè)“英國文學”混合式教學實踐研究
在傳統(tǒng)的英語專業(yè)“英國文學”教學中,課堂講授是以教師為中心,將混合式教學應用于英語專業(yè)“英國文學”課程中,可以推翻“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教材為中心”的傳統(tǒng)文學課教學理念,真正實現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實現自主學習文學史、合作討論文學作品、自我檢測文學知識、互檢互測的新的學習模式,從而提升學生了解文學特點、掌握文學理論、理清文學發(fā)展脈絡、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學會總結、學會研討、學會反思,對“英國文學”的學習做到條理化、系統(tǒng)化、理論化、辯證化。教師通過“英國文學”課的教學有計劃地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性、批判性以及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讓學生在畢業(yè)后能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開設符合學生發(fā)展和需求特點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英國文學”課十分必要。
(一)教學目標的確定
教學目標的確定應該以學生的學習目標為依據。學習目標是學習者通過對本課程學習所能達成的學習效果,教學目標決定教師為了幫助學生達成學習目標而必須教什么和怎么教。《指南》中“英語文學導論”課的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掌握英語文學基礎知識,提高學生理解、欣賞和評價英語文學作品的能力。理解英語文學的基本要素;熟悉英國和美國的文學傳統(tǒng),通過文學作品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語言、社會文化及其歷史傳承;掌握文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分析和評論。”依據此教學目標,采取混合式教學方法不僅合理,而且必要。
(二)教學方法的運用
混合式教學方法要求教師不斷更新教學理念,并且將此理念與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相結合,采用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坝膶W”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就是將課堂講授、微課、翻轉課堂、情景教學、互動教學、任務型教學等方式進行了線下教學與線上教學的有效結合。不同教學目標的達成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如:運用課前網絡視頻課讓學生獨立完成文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做好翔實的筆記;通過任務型教學布置必讀書目,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通過翻轉課堂進行課上的展示與討論,判斷學生分析和評判人物及主題的能力;通過教師線下課的講授帶領學生分析作品中人物特點、理解作品主題的總體思路,培養(yǎng)學生有條理、按邏輯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內容的選擇
教學內容主要指線上線下教學資源。在信息化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線上的教學資源越來越豐富,這些資源可以分為網絡資源和本地資源。它們都可用來幫助學生加深知識理解、拓展知識面?,F今的雨課堂、學堂在線等網絡資源提供了大量的名校、名師的“英國文學”課程教學視頻,哈師大西語學院的“英國文學”課是黑龍江省省級精品課,有專門的線上視頻課教學。教師可以結合不同的文學時期、不同的作家、不同的作品、不同的文學體裁來為學生推薦不同的線上視頻課,做到課前預習、課后深入研究。線下的教學內容是對線上課學習內容進行強化和總結,線上線下教學內容相互結合、相互補充,使得教學內容得到最大限度的覆蓋。
(四)教學過程的實施
在設計教學過程時,要注重應用移動在線學習,注重良好的師生互動,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翻轉課堂是典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前預習效率。課前學生通過觀看網絡或本地視頻課,根據教師預先布置的內容,通過搜集材料完成任務等方式進行自助式學習,課上學生通過PPT展示、分組討論等形式進行學習,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對作家作品的興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自主性學習的能力,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以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如:在學習培根的《論學習》時,課前作業(yè)是通過網絡視頻了解培根的成長與發(fā)展過程,側重以下幾點:一是生活背景;二是政治生涯;三是科學成就;四是文學成就。課上分別請4名同學對以上4點以PPT形式進行課堂展示,并加以講解;講解后教師給予補充;然后學生分組進行討論,討論內容主要是:如何評價培根的一生;培根作品的主要特點;對《論學習》的不同段落的理解。課后推薦學生閱讀培根的《論友誼》等作品。在對作家生平的了解、對作品的分析過程中,使學生能夠增強自我意識,獲得成就感。
(五)教學評價體系的修訂
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可以采用多種評價方式相結合的方法,比如線上評價可以在課后作業(yè)以及小組討論過程中進行,而線下評價則可以在課堂學習以及期末考試等環(huán)節(jié)中進行。加大形成性評價比例,減少終結性評價比例。形成性評價貫穿教學整個過程,主要體現在對學生課上和課下的表現進行評定,包括課前有關作家作品資料查找、PPT制作、課上教學內容展示、有關時代特色和作品主題的小組討論、課后對作品理解的總結性作業(yè)等。這些形成性評價都是通過實際的教學內容對教學目標進行的反饋,有助于完善終結性評價。終結性評價是在階段學習之后對教師課堂教學成果的檢驗,對學生知識掌握的檢查,采取的形式有課程論文、期末筆試等。通過終結性評價可以發(fā)現教學中的不足以及急需改進的方面。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既看重了教學過程又看重了教學結果,不僅可以使教學形式多樣化,也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升。
(六)師資隊伍的優(yōu)化
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英語專業(yè)“英國文學”混合式教學需要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教師要有較高的對現代信息技術的捕捉和把控能力;教師要有較清晰的對教學內容進行安排和調整的能力;教師要有較熟練的進行PPT、視頻設計和制作的能力;教師要有較精湛地對知識進行運用和總結的能力。為了適應新形勢下教學發(fā)展的需要,師資隊伍整體水平的提升勢在必行。
綜上所述,英語專業(yè)“英國文學”課依據移動理論,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拓展了學生的學習空間,延伸了學生的學習時間,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深度,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地實現了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習效果的優(yōu)異性;優(yōu)化了教師的教學能力,真正地實現了教學上的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教司.關于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Z].2018.
[2]教育部高等學校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外國語言文學類專業(yè)教學指南[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20.
[3]AlexanderDye,BESolstad,JAKOdinggo.MobileEducation-AGlanceatTheFuture[EB/OL].(2003-11-10)[2017-03-10].http://www.nettskolen.com/forskning/mobile_education.qdf.
[4]李燕.基于移動終端的英語混合式聽說教學模式構建[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7(11):75-80.
[5]王博,陳倩倩.“互聯網+”時代文學理論課程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探究[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20(1):63-66.
(責任編輯: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