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鳳娟
摘要:《語文課程理念》(2011年版)提出構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1],以促進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升。文章結合教學實踐,探討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初衷業(yè)務開放式閱讀教學策略。
關鍵詞:核心素養(yǎng);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開放式
引言:
開放式閱讀,是一種以新課程理念為基準,“以現(xiàn)實生活為課程資源,著眼于學生的成長,落實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升的新型教學方式”[2]。開放式閱讀教學,既要有其形,更要有其神。然而,在大語文觀的語境里,不少語文閱讀課為了開放而開放,為了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課堂設計缺乏必要的約束與界限,往往陷入教法散淡隨意,內容冗雜而無邊際的泥淖,學法茫然而無所得。從語言的建構與運用、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的理解與傳承四個方面來看,初中語文開放式閱讀教學,需要根植于生活,喚醒學生的閱讀意識,激活學生的閱讀體驗,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自主建構與個性發(fā)展。
一、關注語文本質,突出語文味道
語言與文字是語文的本質,關注語文本質,讓學生在字、句及音節(jié)中感受漢語的韻味,體會語言之美,領略思想之趣。然而,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美”的理解太過狹隘,以為只有合作交流才是思想的碰撞,以為只有教學情境的設計才是生動形象的語文課。于是,有的語文課演成了舞臺劇,有的語文課變成了法庭辯論會,有的語文課變成了科學實驗室,這樣的課堂形式美則美矣,然而喪失了語文的本質——語言文字的習得與掌握。學生無法靜下心來,不能深入字詞,吟誦詞語,感受文義,更難以體悟到彌漫在字里行間的獨特的意蘊之美。比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中的《石壕吏》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古詩改編成課本劇,分角色表演,有不少人把自己編寫的臺詞寫在手心里,在課下反復排練。其結果是,課本劇演出很成功,但學生對無言古詩的文體知識、“吏”“婦”的形象及“藏問于答”的寫作手法并不清楚,很明顯這節(jié)課是失敗的。作為一首五言古詩,它與近體詩的區(qū)別在何處,音節(jié)特點是什么,如果僅有活動情境而不能讓學生沉浸閱讀過程,不能突出“古詩”的本質,那么學生有關“古詩”的收獲也很少,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與提升也就無從談起。再遇到類似的古詩,學生的賞析水平還是停留在原來的層次上面。
二、巧用閱讀建構,突出語文對話
開放式的閱讀教學,必然是不割裂的、不孤立的、系統(tǒng)的語文課程,它要求分析學生明學情,聯(lián)系生活拓教材,結合過去做借鑒,立足當下教語文,著眼學生未來看反饋。學生是什么?是幾十個有思想有個性的獨一無二的生命體。生活是什么?是眾多的有思想有個性的獨一無二的生命與時空交匯而成集合。在這一時空坐標軸上,我們的資源是何其浩瀚,而語文課程依舊是字詞章句,卻也不僅僅是孤立的字詞章句了,字里行間承載了生命與生命的交流,思想與思想的相接。以此為指導,教師在教部編版的《社戲》時,呈現(xiàn)原文未刪減的文字,讓學生對比思考:原文開頭不分寫“我”成年后在劇場看中國戲的兩段經(jīng)歷,你認為這部分文字,刪好,還是不刪好?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原文開頭先寫“我”看過的兩場京劇,并感到索然無趣,然后回憶“我”兒時與小伙伴們去趙莊看社戲的情景,但改編入選教材后,刪掉了前面兩場戲,只有“社戲”。比較來看,改編后的內容較為緊湊,篇幅有所減小,比較適合初中生閱讀。而原文的民俗味更濃,與“我”成年后看京劇的體驗與兒時看社戲的體驗比較著寫,且引用日本人對中國戲的評價,在社戲中也必然會細致描繪夜景,使社戲更有風致。為強化學生對閱讀課題的建構,突出讀者與文本之間的平等、靈動、本真的語文對話,教師可援引魯教版六年級下冊選編的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的閱讀材料,加深學生對文章謀篇布局的反思。對此,教師可以將教材刪去的部分文段還原出來,結實累累的柚子樹——十姊妹孵出小鳥——第一次生孩子,從欣賞靜態(tài)生命的喜悅,到感受動態(tài)生命的歡喜,再到自身創(chuàng)造生命的美好,如此下來,一脈貫通而又層層遞進。通常來說,人到中年,或許累或許忙,但鮮有年少時“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做作,僅僅天藍了,水綠了,花謝了,就寫寫博文曬曬心得的沖動也難再了,作者周素珊大抵是如此吧。在閱讀文本的時候,有意識地還原并梳理之,或許能幫助自己理解其中的人文情味。
三、引入爭議話題,培育思辨精神
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方面。對于初中生而言,閱讀不僅僅的信息的接收與理解,更是讀者與文本的深度對話,有質疑,有論爭,是正常現(xiàn)象。大海不擇細流,海納百川,惟其如此,才能源源不斷。大海是這樣,開放式的語文課程又何嘗不是如此?由此想到數(shù)年前的“八股文入高中語文教材”引發(fā)巨大爭議。既然僅僅是一種文體而已,何必視作洪水猛獸?語文課程的開放與活力哪兒去了?比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馬說》的教學中,教師在學生疏通文意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如果沒有伯樂,千里馬的“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悲慘遭遇就不可避免嗎?學生通過探討,明確:千里馬,食量驚人,需要“策之以其道,食之盡其材,鳴之通其意”,如果沒有這些條件,千里馬就會“才美不外見”,因此伯樂對于發(fā)現(xiàn)千里馬,起著決定性作用。有學生提出不同看法:也不盡然,千里馬一旦吃飽,四蹄生風,日行千里,很快就能在眾馬之中脫穎而出,就像我們人一樣,懷才不遇者固然有之,毛遂自薦者也不乏其人,“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由此看來,韓愈的“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觀點具有局限性。教師聯(lián)系寫作背景,引導學生結合詩人所處時代思考:為了被引薦,韓愈“三上宰相書”又三次被拒之門外,體會滿腹才華而又屈沉下僚的悲憤之情。韓愈所處時代不同于我們,當今時代成才的途徑很多,“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是讀書人的追求,也是他們實現(xiàn)自身理想抱負的唯一途徑,由此學生理解了韓愈所處時代的局限,也加深了對韓愈的“懷才不遇”的同情。
四、學會博采眾長,促進閱讀拓展
開放式的語文課程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應當是有著積極的閱讀視野,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學生。這就要求學生“貫通生活與教材、聯(lián)系課內外進行閱讀拓展”[3],由課內到課外,由閱讀到寫作,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實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化。正如《神雕俠侶》中的郭靖,在哲別師傅那里學射箭,拜師江南七怪,后師從馬鈺學呼吸吐納,隨洪七公學降龍十八掌,跟老頑童學七十二路空明拳,在一燈大師那里悟得九陰真經(jīng),如此種種,終成一代武學大師。有些學習與悟得是一點一滴而來的,反反復復的,并非一蹴而就的。有些知識與能力的獲得就如同牛兒吃草一樣,要不斷地吃進去,經(jīng)歷必要的反芻,然后才會吸收,化為自己的血肉。而我們的學生缺乏的就是這種廣博的知識視野,見識既少,面對老師為其精心準備的“營養(yǎng)餐”不理不睬,不能靜下心來思考,也沒有機會接觸大量的閱讀。比如,在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背影》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對比閱讀龍應臺的《目送》,感受“背影”中的愛。父母與子女之間,是目送?抑或離別?然后,找出文中的“尋常之中的不尋?!敝帲⑻接懫渲械挠靡?。學生通過探討,明確:父親為兒子買橘子很平常,而肥胖蒼老的父親攀爬月臺為成年的兒子買橘子卻不尋常;兒子思念父親很平常,而成年的兒子讀到父親的來信流淚,憶及父親的“黑布馬褂,清布棉袍的背影”落淚,卻不尋常。何謂經(jīng)典?經(jīng)典便是經(jīng)歷了時間的檢驗的,能夠打動一代代人的藝術作品。朱自清《父親》中的人物的感情是尋常的,行動是尋常的,愛亦是尋常的。在萬千人之中,也有那樣的父親,夜有那樣的背影,那樣沉重而深厚的父子情。那么,你能聯(lián)系閱讀或生活,描繪一個“看似尋常”的愛的細節(jié)嗎?這樣,通過閱讀拓展,學生的閱讀經(jīng)驗或生活體驗被激活,其閱讀素養(yǎng)自然提升。
結束語:
語文閱讀是一個多元化、持續(xù)性、開放式的動態(tài)過程,這就要求我們摒棄功利主義的閱讀觀念,著眼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來進行開放式閱讀教學探索,不斷學習以先進的理念引領課堂,加強教學反思以優(yōu)化教育實踐。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0):3-4.
[2]張云鷹.開放式語文教學實踐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3(06):75-77.
[3]朱穎.開放式閱讀:語文閱讀教學的新航線——論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開放式閱讀教學[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06(1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