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豐勤,王偉仙
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醫(yī)藥衛(wèi)生管理學院,湖北武漢,430030;2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湖北武漢,430022
慢性乙型肝炎屬于身心疾病,大量的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較差[1],患者的心理問題對其生活各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響。健康相關生命質(zhì)量是一個綜合評價健康水平的指標,主要包含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會適應能力等多方面的健康狀況[2]。以往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比普通人群低[3],而其也被認為是影響肝病病程的重要因素[4]。積極心理治療在跨文化、歷史的基礎上評估人的心理問題,關注沖突和苦惱的積極方面,主要是通過患者自己觀念的積極轉變而使心理問題得到解決[5],其操作性、實踐性強,在很多領域均已取得較好效果,但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質(zhì)量的影響卻少有研究。基于此,本研究探討積極心理治療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命質(zhì)量的影響,為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提供新的方法及建議。
選取2018年11月-2019年6月在武漢市某三甲醫(yī)院感染科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中華醫(yī)學會于2015年修訂的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65歲;③能夠并且愿意參加心理治療,且既往無精神疾病史;④隨訪依從性良好,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類型肝炎、HIV感染和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②合并惡性腫瘤或肝硬化者;③合并嚴重臟器功能不全者;④懷孕期或哺乳期婦女。將該科室病區(qū)A的慢性乙型肝炎住院患者設為干預組(60例),同期在該科室病區(qū)B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設為對照組(60例),該科室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方案一致。
1.2.1 干預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①臥床休息,適量活動,以不感到累為度。②給予清淡、易消化飲食。③遵醫(yī)囑完成治療與護理。④講解疾病相關知識。⑤提供心理護理。干預組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5個階段的積極心理治療,具體步驟如下:①觀察和保持距離階段:讓患者描述自己在什么情況下感到煩惱、什么情況下感到愉快以及存在的癥狀,干預者給予積極的解釋。干預者在這個階段幫助患者重新學習,使其從其他角度看待引起沖突或不良情緒的事情[6]。②調(diào)查階段:開展結構式訪談,讓患者指出不良情緒,幫助其尋找不良情緒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與疾病的關系,讓患者重新認識自己,使其可以控制和改變自身的情緒。③鼓勵階段:肯定患者思想上的良性轉變并指導其保持,幫助患者強化積極品性,并注意與疾病相關的不良品性。④語言表達階段:讓患者表達自己心理和行為上的轉變,重建新的、更為可取的人際交往方式。⑤擴展目標階段:每周總結一次,讓患者不轉移沖突到其他事物,而是去追求新的以前從未體驗過的積極情緒[7]。干預時間為3周,由專人(該院取得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的護士,在研究方案確定后接受專業(yè)培訓,通過考核后進行本次課題的相關工作)負責實施,一周2次,一次30-40分鐘[6]。
1.2.2 評價方法。收集兩組患者入院當天人口學及疾病相關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類型、婚姻狀況、病程、病情程度、月收入、醫(yī)療保險情況、住院時間、人格特征。采用慢性肝炎患者生命質(zhì)量測定量表(Quality of Life Instruments for Chronic Diseases-Chronic Hepatitis,QLICD-CH)對研究對象在入院當天及入院3周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共性模塊29個條目和特異模塊18個條目,共計47個條目,其中共性模塊包括生理功能(10個條目)、心理功能(11個條目)、社會功能(8個條目)3個維度[4,8]。所有問卷均由專人發(fā)放,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對每位患者進行問卷調(diào)查前的指導,現(xiàn)場填寫和回收,剔除缺項、漏項等不合格問卷。
使用SPSS 20.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傾向性評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按照1∶1匹配對照組和干預組,以達到隨機化標準。傾向性評分匹配法計算過程中將卡鉗值設定為0.02。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干預組有2例患者問卷不合格,2例患者出院后未能按時完成問卷填寫和回饋;對照組有3例患者問卷不合格,4例患者出院后未能按時完成問卷填寫和回饋。最終共納入109例患者,其中干預組56例,對照組53例。見表1。
表1 PSM前兩組患者人口學及疾病相關特征比較
PSM前,干預組和對照組患者人口學及疾病相關特征中,文化程度和病程分布不均衡(P<0.05)。按照1∶1匹配,共匹配45對患者,PSM后兩組患者人口學及疾病相關特征分布均衡(P>0.05)。PSM后,比較兩組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評分,入院第1天時,兩組患者生命質(zhì)量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院第21天時生命質(zhì)量各維度評分均升高,干預組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評分的升高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而兩組生理功能和特異模塊評分升高幅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患者生命質(zhì)量評分比較
結果顯示,入院第21天兩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評分與入院第1天比較均升高,說明積極心理治療使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得到改善。入院第21天時,干預組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評分的升高幅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積極心理干預對患者生命質(zhì)量的改善優(yōu)于常規(guī)心理干預,尤其是在心理和社會功能方面。
作為心理治療的新方法,積極心理治療已被廣泛應用于不同人群,為身心疾病的預防、治療和護理提供了新的途徑,并取得了滿意的成效。Bolier等對積極心理干預的Meta分析顯示,積極心理治療方法可有效提高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有助于減少抑郁癥狀,且效果隨干預措施的持續(xù)時間延長而提高[9]。Schrank等的研究結果顯示,積極心理治療對精神病患者的癥狀和抑郁情緒有積極影響[10]。李金娜等對銀屑病患者實施5個階段的積極心理治療,研究結果顯示患者抑郁、焦慮、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強迫癥狀、敵對、恐怖、精神病性等因子得分均顯著降低,社交回避的傾向有明顯降低,由社交產(chǎn)生的苦惱明顯減少[11]。林英等對消化性潰瘍患者實施5個階段的積極心理治療,結果顯示患者的焦慮與抑郁水平顯著下降,臨床療效和復發(fā)率均獲得改善[12]。還有一些學者的研究結果表明[13-17],5個階段的積極心理治療可顯著改善腦卒中患者、外傷致盲患者、養(yǎng)老院老人、高三學生等人群的心理健康狀況。本研究與上述學者的研究結果相似。慢性乙型肝炎的傳染性、易復發(fā)等特點以及社會上對乙型肝炎患者的歧視,對患者都是不良刺激源,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心理狀況。國內(nèi)外的研究均顯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總體心理健康狀況較差,Valizadeh等對18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定性研究表明[18],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存在悲傷、憤怒、焦慮、恐懼、自卑等負面情緒。負面情緒對患者的機體健康和病情發(fā)展有極大影響[19],因此有必要實施以心理護理為重點的健康干預措施以及通過醫(yī)療中心和大眾媒體實施有關肝炎的教育和咨詢方案。Taheri等對27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定性研究也得出相同的結論[20]。本研究應用積極心理治療指導患者正確對待疾病,使患者重新認識自己,學習新的行為方式和思考問題的方法,認識到事物的積極方面,激發(fā)自身的積極能力,使其原有的觀念被新的積極觀念所代替[6],最大程度地消除其消極心理,改變患者的認知[9],使患者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感知周圍的環(huán)境,并不斷強化積極的體驗。積極心理治療促使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產(chǎn)生積極心理反應,使其心理狀況得到改善。
積極心理治療關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積極的感官體驗、積極的品質(zhì),旨在提高患者的生命質(zhì)量[21]。在患者表達自己心理和行為轉變的過程中,患者每天記錄的3件喜事或自己所感激的事情,幫助其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好,產(chǎn)生積極的體驗,重建新的、更為可取的人際交往方式,解決患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社交難題[19]。在擴展目標階段,每周一次的總結,讓患者體驗以前從未體驗過的積極情緒。積極情緒則使患者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狀況,使其以更積極的態(tài)度看待自己以及周圍環(huán)境,產(chǎn)生積極的適應性情緒-認知-行為螺旋[22],使患者在人際交往中感知到更多積極的反饋,使其能更好地與人交往,患者的社會功能也不斷增強。
綜上所述,積極心理治療在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方面優(yōu)于傳統(tǒng)心理干預。積極心理治療操作性及實踐性強,醫(yī)護人員在治療和護理患者時,可將其融入臨床工作中,及時疏導患者的不良情緒,改善患者的心理功能以及社會功能,從而提高其健康狀況。本研究由于實際操作中各種主觀以及客觀因素,只進行了為期3周的干預,因此長期干預效果不確定,后續(xù)可不定期對患者進行跟蹤隨訪,進一步完善干預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