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燦文
(湖南 岳陽 414000)
玉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基石。在楊伯達的《巫玉之光》一書中,對玉文化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他把玉文化分成了三個階段:巫玉時代、王玉時代、民玉時代。
那么玉文化進入當代是什么樣的形式存在呢?傳統(tǒng)玉雕制作應該歸納在傳統(tǒng)的手工業(yè)時代,在工業(yè)革命以后,近代制作玉器的工具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各種電動機器應運而生,但是傳統(tǒng)做玉的方式和內容,思考的問題都沒有改變。只是工具進步了,速度更快了而已。而如今已經是信息革命的時代。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科技的發(fā)展帶來了生活方式的改變。最能感受到的是科技帶給我們的便利和人與人之間的鏈接關系,人們開始生活在互聯(lián)網之中。
當下很多玉石藝術創(chuàng)作者在做一些探索,創(chuàng)作方式,種類,材料都很豐富。有一批學院畢業(yè)從事玉石創(chuàng)作的群體,他們很敏感的關注當下社會的發(fā)展,不斷的探索對玉石雕刻的另一種可能性。
2015 年創(chuàng)作的《新物種——起源》(如圖1 所示),是鐘燦文玉雕創(chuàng)作的里程碑。作品探討網絡和人的關系,網絡無孔不入,猶如活體,是網絡鉆進了我們的生活還是我們也在渴望鉆進網絡世界?作品的中間主體是可以旋轉的,在展覽的形式上也有突破,采用懸掛的方式展覽在空間的中央位置,讓觀者可以360 度的觀看作品,大大拓展了傳統(tǒng)玉雕的空間性。
圖1 鐘燦文《新物種——起源》翡翠 木100cm*60cm*30cm 2014 年
李騰的作品《尋——石》(如圖2 所示)長度達到9 米,在尺寸空間上有極大的突破,以社會性關系為出發(fā)點,利用傳統(tǒng)翡翠材料為依托,闡述了微妙的社會層次變化關系。
圖2 李騰《尋——石》翡翠9m 2016 年
鐘燦文的《超腦》(如圖3 所示)探索人與互聯(lián)網的關系,人工智能的不斷發(fā)展促使人們改變對生命的認識?!舵溄印贰哆M化·凈化》是探索人的信仰在網絡世界中的狀態(tài)。
圖3 鐘燦文《超腦》翡翠 銅 千層石 50cm*20cm*15cm 2016 年
這些作品相比于傳統(tǒng)玉雕,從題材和形式上進行了突破性探索,更重要的是觀念性表達,材質的屬性是弱化的。記得一次和雕塑藝術家王瑞琳交談玉石創(chuàng)作,他很幽默的說:“也想過嘗試玉石材料創(chuàng)作,但是玉石不聽話”,我們哈哈同笑。因此,不是什么作品都可以用玉石來表達。讓玉石作品的材質屬性回歸本質需要深入慎重的思考。
錢亮有比較多的玉石作品是材質屬性的回歸?!缎撵`皂》更多從玉文化的角度出發(fā),彰顯“儒有澡身而浴德”的靜心體悟。
他與康悅合作的《玉·見45000 轉計劃》(如圖4 所示),是對“傳統(tǒng)”玉器創(chuàng)造性轉化的系列嘗試,在去市場化和形象寓意的過程中,彰顯有意味的形式空間,于創(chuàng)新中遇見過去,在傳承中預見未來。這些材質屬性是無法消磨替代的。
圖4 錢亮、康悅《玉·見45000 轉計劃》翡翠
門工作室的《不為玉碎,寧為瓦全》(如圖5 所示)作品是用一塊翡翠磨成粉末,然后借助中國傳統(tǒng)的造像工藝,把這些玉石粉末重構一片瓦。如果脫離玉石的材質屬性,那么這個作品就很難成立。
圖5 門工作室《不為玉碎,寧為瓦全》玉石粉25cm*18cm*1cm 2016 年
史金淞的作品《144.58 牛頓·米》作是一個安裝在電動不銹鋼機械底座上的玉頭,在底座的動力原理下,它以每分鐘16 次的頻率不斷地撞擊面前的那堵墻。這里的墻和玉頭材質是藝術家特定的選擇,不能隨意替換,用普通石頭來撞擊,意義就沒有那么深刻。
2008 年1 月,在成都某奢華年會上,梁克剛用最新創(chuàng)作的作品“新玉器系列翡翠手銬”銬住自己沖入開幕現(xiàn)場表演行為作品“奢華之囚”(如圖6 所示)作。 同樣離不開玉這個媒介傳達的意義。
圖6 梁克剛《奢華之囚》翡翠
《觸》(如圖7 所示)是探索人和玉的關系,玉是神圣的,人渴望得到,愛不釋手,然而將他的形態(tài)改變,不再是經驗中的感受,變得有攻擊性,使人產生恐懼和距離感,那種陳舊的經驗被打破。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出材質屬性更重要的傳達了作品的含義,因此不能脫離玉石媒介。
圖7 鐘燦文《觸》翡翠瑪瑙 不銹鋼 2016 年
鐘燦文的作品《棄物》(如圖8 所示),表達的是材質的轉換。把丟棄的試管換成玉石,材質改變以后,棄物變寶物,傳達出反作用力的意義,然而玉石材質的屬性恰恰是作品主要支柱。
圖8 鐘燦文《棄物》翡翠 鋼鐵 2016 年
龍興語創(chuàng)作的《賭石》(如圖9 所示)表現(xiàn)了玉石行業(yè)賭石情景。把已知的玉石用水泥重新包裹起來,二次賭石傳達了更深刻的社會問題。作品本身就是把賭石的含義放大傳達給觀眾去思考。如果換成其他的材質,那么這件作品的意義就難以傳達。
圖9 龍興語《賭石》翡翠 瑪瑙 水泥 2016 年
在當代,藝術是一種開源的呈現(xiàn)方式,玉石創(chuàng)作也是多元發(fā)展,很多的藝術家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玉石作品的多樣性。許多作品也突破了材質的界限,上升到更主觀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如何在材質屬性上回歸本質需要更多的思考,材料屬性的不可替代性是玉石創(chuàng)作不可回避的問題,由此看玉石作品創(chuàng)作者的個人意志可以任意改變玉石的形式,但是材質屬性是不可消磨的,強行消磨會弱化作品的本體意義。時代在變遷,文明向前發(fā)展,期待更多的好作品呈現(xiàn),一起共同探索玉石作品的另一種可能性。